分享

61年毛主席视察佛山后,告诉省委领导:你们那个地委书记胆子很大

 行云流水vmmxd6 2022-08-16 发布于辽宁

1961年2月24日,为了调整农业政策以恢复三年自然灾害给广大农民造成的损失,毛主席在广州召开了连续主持召开了多项工作会议,看到群众生活有困难,他操心得一连几天都没能睡个好觉。

随行负责保卫工作的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于心不忍,他便找了个机会劝毛主席到广州周边走走散散心,毛主席觉得这到不失为一个考察民情的好机会,就欣然同意了。

就这样,毛主席来到了位于广州西部的佛山视察,不过,让广东省委领导感到诧异的是,毛主席在这里只待了不到三个小时就返回了广州。

原来,毛主席来佛山并没有到农村去,而是见了当地的地委书记杜瑞芝,并且在和他说过话后就转身离开了,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对广东省委领导直言道:“你们那个地委书记胆子很大。”

省委的领导面面相觑,个个心里犯嘀咕:“难道这人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初见毛主席,“什么都敢说”

时间发生在1961年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汪东兴陪同毛主席轻车简从,一路向西,没多久就到了佛山招待所,此行,没有告诉其他人。

本来,毛主席在来的路上就想好了要接见一下当地的群众,和他们聊聊天,谁知,一和前来迎接的杜瑞芝说上话,便立刻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毛主席便索性取消了计划,专门和杜瑞芝聊了起来,那杜瑞芝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为何会引起毛主席的注意?

杜瑞芝,1920年10月出生在山西榆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几乎天天过苦日子,他知道那个时候农民最需要的就是填饱肚子,因而从小就立志长大后为了农民的幸福奋斗一生。

17岁那年,日寇全面侵华,杜瑞芝的家乡也在日军的轰炸下成了断壁残垣,目睹了日军暴行的他二话不说就参加了八路军,杀敌报国,因为表现勇猛,短短四个月后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后来,组织上考虑到杜瑞芝办事细致,便把他送到了晋冀鲁豫区党委党校学习,准备把他培养成政工人才,而杜瑞芝也不负众望,勤奋好学,没多久就成为了一名思想十分成熟的干部。

之后,杜瑞芝相继担任了榆社县委组织干事、太行区党委调研室研究员、中南局调研室研究员等职务,在这些任上,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深得领导的赞许。

1950年,广东地区刚刚获得解放不久,各县市土改工作急需大量有丰富经验的政工人才,于是,杜瑞芝便奉命南下,到广东主持土改工作。

在当时派往广东的基层干部里,杜瑞芝可谓有点特别,因为他是出了名的“我行我素”,只要他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干下去,同事们只要一提起他就会说他是“说话从来不拐弯的人”。

毛主席在广州开会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大名,只不过毛主席阅历丰富,起初,他并不觉得他和别的特立独行者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直到见了面,毛主席才改变了想法。

“你就是那个直肠子杜瑞芝?”

“主席,是我,欢迎您来到佛山。”

两人简单地打了招呼,随后,按照惯例杜瑞芝向毛主席汇报了佛山的民生和发展情况,见他侃侃而谈,毛主席很是满意,因为这代表着他是一个真正去过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的干部。

不过,在听到不少村子的群众还没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缓过来,尤其是杜瑞芝毫不隐晦地指出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毛主席心里也很是忧虑。

毛主席吸了口烟,认真地询问道:“瑞芝同志,群众现在有什么反应?”

这么多年来,杜瑞芝一直把毛主席当成榜样,自从进了党校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研读毛主席的著作,他知道毛主席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于是,他也没有客套,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当然,他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先给毛主席说了个当地农民流传的顺口溜。

“得罪了食堂堂长(指食堂负责人,多数是生产小队副队长担任)就少吃点,得罪了小队长就多做点。”

杜瑞芝说得很投入,只是他带有方言的表达,让毛主席一时没有听清,“瑞芝同志,请你再说一遍。”

杜瑞芝放慢了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复着,毛主席听后陷入了沉思。

多日来的开会和调研,毛主席也知道了农村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此行来广州开会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只是开了几次,在几个点上还是有很大的争论,这次听到杜瑞芝的讲述,更加意识到了解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又问:“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杜瑞芝继续说道:“我们在佛山实行了生产小队,就是把原有的生产队划小,同时对每个生产队包一定产量上缴,超产部分归自己小队所有,这样,每个社员的劳动多少和生产队的收入都很清楚,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见毛主席没有表态,杜瑞芝又说出了农村发展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干群关系有些紧张,有些干部民主作风差,农民怕得罪干部等等。

毛主席不说话,他就一直说个不停,因为他坚信只要说出来,有道理,毛主席就会认真考虑的。

但是,由于杜瑞芝性格太直了,导致有些言辞表达得过于激烈,这让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显得有些紧张,不过,毛主席却还是没有打断他,十分认真地听着他的意见。

又过了一会儿,毛主席问道:“拖拉机下放到你说的生产队好不好?”

杜瑞芝也没注意毛主席的表情,直接果断地拒绝道:“不行!生产队耕地太少,拖拉机利用率低。”毛主席没有回答。

最终,两人的聊天持续了一个小时,毛主席显得很是满意,他没有再去到农村走走,而是在招待所睡了一个小时,因为他已经许久没有合眼了。

睡醒后,毛主席又在这里吃了顿饭,随后,就在汪东兴的陪同下返回了广州,紧接着,便在一次会议上对广东的省委领导说出了对杜瑞芝的评价:“你们那个地委书记胆子很大,什么都敢说。”

“有了地气,才有底气”

省委领导们一开始不知道毛主席去了哪里,听到毛主席说这话,也犯嘀咕,后来,当得知他是和杜瑞芝谈过话才发出的这句感慨以后,也就释然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杜瑞芝的性格。

当然,杜瑞芝并非只是会耿直敢言,相反,他的一切表态都建立在反复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而这也是毛主席通过观察便对他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

1980年5月,杜瑞芝升任广东省委常委兼省农委主任,此时,他已经60岁了,完全可以把事情交代下去,让基层的干部去落实,但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农村进行考察。

这年7月,杜瑞芝为了检验包产到户政策的可行性,亲自来到广东惠阳地区紫金县蹲点调查了两个月时间,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大家都很感动,如实地向他反映了问题。

杜瑞芝发现凡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粮食都实现了增产,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正确的,当然,他也没有这么快就下结论,之后,他又去了其他地方调研。

杜瑞芝常说:“要尊重群众实践经验,能干的就干,不能干的就不要硬干,怎样对生产有利就怎样做,不能把认识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做工作要有地气,有了地气,才有底气。

所以,每次实地考察,他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忽视的细节上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调查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以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瞬间被激发出来,一时间,各地粮食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在个体家庭承包土地的时候,也产生了诸如剩余土地零星分散和承包期短的问题,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对于这个问题,杜瑞芝经过分析专门制定了“一户包一片,一包十五年”的措施,促使土地适当地连片集中,从而使耕地逐步向耕地能手转移。

简单来说就是,愿意种地而且能够把地种好的农民可以多承包成片的土地,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就大大提高,种地的农民收入也显著增加。

而那些有地却不愿意种地的可以把地承包出去,获得租金,同时,他们自身也可以到城里通过打工等方式提高收入。

所以,杜瑞芝的举措一举两得,只是,这一政策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村子吗?显然不能。

杜瑞芝通过走访发现,在一些贫困的山区村落居住的农民,他们把土地当做赖以生存的根本,即使很多年轻人到了外地打工,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土地,宁愿选择粗放式的经营(把地闲着),也不愿把把承包权转让出去,这就导致耕地很难向少数的耕作能手集中。

面对这些人的选择,杜瑞芝也很能理解,他本人就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有了新棉袄,不愿放弃旧棉袄”的想法,所以,他因地制宜,提出了一种互利的耕地转让机制。

也就是村民在转让土地的时候,只有偿转让土地的使用权,而保留土地的承包权,简单来说,就是在拿到租金的同时,地还在村民本人手里,这样既能心安又能有收入。

这一举措得到了多数农民的认可,并且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对事不对人,高风亮节

在工作时,杜瑞芝一直牢记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并且积极地运用毛泽东思想处理问题。

有一次,省里的一位处长在研究工作时因为意见不一和杜瑞芝吵了起来,两人都是倔脾气,谁都不肯率先让步,事后,这位处长十分懊悔,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这般顶撞上级。

却不料,仅仅过了两年,他就被杜瑞芝推荐,提拔为了副局长,这让他非常感激。

原来,杜瑞芝只是心直口快,等消了气后,他专门就那位处长的意见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群众的反映,他发现处长的意见是正确的,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注意到处长工作能力突出,所以才不计前嫌地推荐了他。

像这种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杜瑞芝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在他的影响下,干部们都畅所欲言,齐心办大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而杜瑞芝不仅敢说敢做,而且还十分注重将宝贵的经验积累下来,供大家借鉴学习。

1987年,已经离开农业战线的杜瑞芝主动接受了编写广东省农业合作史的任务,在接下来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用心收集了多达2000万字的资料,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并且对初稿进行了反复地修改。

在这本书里,杜瑞芝不仅毫无保留地写了自己和同志们过往的经验,还把对最新的农业政策的建议和看法加了进去,最终在1994年定稿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本省一级的农业合作史,对农业的发展和相关史料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1年,71岁的杜瑞芝正式离休,过起了简朴低调的生活,平日里,他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并且经常嘱咐他们要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着贡献。

而杜瑞芝本人虽然上了年纪,却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情况,每次从电视上看到粮食大丰收的景象,老人家都发自内心的高兴。

2009年7月,89岁高龄的杜瑞芝老人还在子女的陪同下参加了从化召开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农村改革三十周年”研讨会。

在这次大会上,杜瑞芝老人对过去农业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总结,这次,他同样直言不讳,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国家农业发展的信心。

2012年11月22日,杜瑞芝老人在广州病逝,享年93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