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王败寇,难道真是时运不济?

 晓言玺语的文苑 2022-08-16 发布于安徽
天气持续高温,继续在家开启听书模式,任思绪飘在楚汉之争的时空里,看金戈铁马,王朝博弈,权势更替。
想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血雨腥风的角逐,一轮又另一轮,周而复始。

听完楚汉争霸,便有许多话想说,对时运和性格的关系仿佛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那么高贵勇猛且实力雄厚的项羽,怎么就被一个民间形似地痞的刘邦而击败呢?经过梳理酝酿,还原如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泗水亭长刘邦亦于沛县(今江苏徐州沛县)起兵响应,加入项氏叔侄的反秦义军。其中巨鹿之战,是项羽大败秦军的最大一次战功。

由此看出,刚开始,项羽和刘邦,应该算是盟友、追随者的关系。消灭秦朝之前,项羽有约在先,谁先进军关中,谁就做关中王。而刘邦拿下关中,却被项羽毁约,封他为汉王,定都远在巴蜀和汉中,却立自己于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关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进可攻,退可守,项羽害怕刘邦做大,在此用了坏心眼。只是当时刘邦苦于实力不允许,只能屈就巴蜀做了汉王,大概也就在这次分配不均中,为楚汉之争埋下了伏笔。

项羽原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算是出身名门,真正的贵族,且骁勇善战,武力超群。而刘邦仅是出身农家,不事生产,早年就是一个游手好闲之徒,只是为人还算豁达大度。

就是这样悬殊之大的两个人,在楚汉相争之下,最后还是刘邦灭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实在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在这里,又将说到“性格决定命运”这样老调长谈的话题。在灭秦之后的实力上,刘邦远不是项羽的对手(当时,项羽手握兵权达到四十万之多,而刘邦仅仅有十多万)。

而项羽最大的失败就是败在性格缺陷上,比如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任人唯亲,政治上幼稚,最终导致他与谋臣将士分崩离析,以至于在乌江之战中,成为孤家寡人,血洒江东的悲剧。

而刘邦恰恰相反,占尽性格的优势,他为人豁达大方,善于纳谏,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因此,身边团结了一大帮文臣武将,在早期建国过程中,这种性格替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后来的阴狠猜忌,铲除异己,也是在建立了汉朝,为维护自己政权的后话了,只能说,他是一个成熟且冷静的政治家。

还是重提项羽吧!他的暴虐从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中看出,他是一个残暴且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的人。这种性格,尚能俘获人心,那真是逆天了。

项羽的优柔寡断,任人唯亲,“鸿门宴”便是最好的见证。他的谋臣范增多次提醒刘邦狼子野心,必须除掉,否则,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他总是默然不应,最终还是在“鸿门宴”上被叔父项伯泄密,助刘邦逃脱险境。

他最大的问题是不善用人,且不分青红皂白的顾念旧情,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比如“神兵”韩信,在楚国时,一直得不到重用,无论他出谋划策是怎样的中肯,因缺乏信任,就是得不到项羽的采纳,反而会招来言语上的侮辱,有些大臣把他的献计献策更是看作一文不值。

慢慢积攒的失望熬尽了韩信内心的傲气,最终被萧何慧眼识珠,以诚心感化他投向刘邦。当然,韩信也有可能是被萧何开出的价码所打动。从懂人性,舍得赠予这块来讲,刘邦无疑是大气慷慨的。

假如韩信是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刘邦,也许更大可能是在项羽身上看不到希望。还是话说“鸿门宴”,但凡有脑子的都认为刘邦这次必死无疑,可最后的结果却还是放走了刘邦,犹如放虎归山,这样明显的愚蠢,更快加速了韩信离他而去的想法,不怪韩信最后赐他八个字“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如上将军宋义曾想以智败秦军,可由于项羽缺乏远见,看不懂谋略要义,竟一举砍下宋义之首。

又如刘邦平定关中后,他本想攻打刘邦,以除后患。只因张良伪造一封书信,说刘邦只要关中,绝对不会出关,是齐国的田荣要反大王。他竟信以为真,继而讨伐齐国。

项羽悲剧性的命运和他性格密不可分,他的左膀右臂范增,因陈平使用了离间计,因而心存疑虑,渐渐疏远范增,导致身边最后一个谋臣亲信也离开了他。

在《汉高祖传》中,刘邦分析了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说:“项羽有个范增,不能用,所以为我也。”项羽满腹狐疑,失去了身边最后的强大支持,因此,最终走向消亡也就情由可原了。

项羽出生贵族,一身光芒,性格上显得格外傲娇,以致在亲民,知人善用这一项上,确实不如来自民间,且懂人性的刘邦,不能同日而语。

故事的结局,最终是检验了一个千年不变的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从宋代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读到描写项羽垓下之战的细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还是不禁心头一颤,感慨万千。不管怎样,敬项羽是条汉子,是勇猛的英雄。只是成王败寇,最终解读,任由后人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