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华夏第一仙山昆仑山即今日之医巫闾山

 yebo11 2022-08-16 发布于辽宁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古人曾如此傲娇的诉说着昆仑情怀!《山海经》《禹贡》《水经注》描述昆仑山往往都带有极为神奇的色彩,它高插云表,雄峻巍峨,是“天帝的下都”, 有结珍珠和美玉的神树,诸神的乐园。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与伦比,但自屈原《天问》发出“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的疑问,“寻找古昆仑山”这一命题困扰了中国学者两千三百数十年。

“古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近几十年来,考古范围从中国找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再寻到非洲,甚至漂洋过海找到美洲。古今众学者,各依一个论据指出大昆仑是这座山脉,或是那座山脉。找啊找啊,找了几千年,找遍了全球,何处是“昆仑”? 终于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宗谜案。

上古昆仑山,又称昆仑丘、昆仑虚。关于昆仑山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圣山,最早出自《山海经》中的记载,在书中屡次提到了昆仑山。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现代人所知道的昆仑山,位于新疆与青海的交界处,它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横亘过西藏、青海一直到达柴达木盆地,东西贯穿了整整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该山全年积雪。但是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昆仑山脉不等于《山海经》当中的昆仑山,它的命名远在《山海经》之后2000余年。西汉称西部为西域,当时并不在华夏的版图之内。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在从大月氏返回中原的途中,沿着当时被人称作“南山”的山麓自西向东行进了一两千公里,尽情领略了这座千古名山的万壑千岩、峰峦耸脆。回到长安后,他把自己在“南山”所见黄河源头汇报给汉武帝,并拿出从山上采来的玉石,汉武帝联想到《山海经》和《禹本记》中关于昆仑“大川源头”、“多玉”的记载,于是乎,便将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实际上,黄河的发源地并非在今天的昆仑山,而是今天的巴颜喀拉山,这里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长江的发源地。今天的昆仑山是汉武帝借用了《山海经》当中昆仑的大名给它安上去的,严格的说它是一个山寨版的昆仑山。历代对于昆仑的勘测和寻访,从汉武帝那个时候起就是一笔糊涂账。

那么《山海经》中昆仑山究竟在哪里?我们按照《山海经》中的对古昆仑山记载,它是华夏的第一仙山,华夏先祖三皇五帝生活于此,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可以说,探索《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古昆仑山在哪里?就是在考证华夏文明的曙光究竟是在哪里冉冉升起来的?一旦被确认,古昆仑山在哪里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1.通过考古学考证

中华文明起源何处?我们可以通过多个维度立体考证。首先从考古学入门。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主持过殷墟考古发掘,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早在1953年,就说过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民族及文化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果不其然,1979年,考古专家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东山嘴发现我国已知最早的原始宗教祭祀遗址。1985年,又在朝阳市建平、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发现了距今约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存。《报日人民》曾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力证》为题,对这一重要发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考古工作者在辽宁西部丘陵地带发现距今五千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酷似当今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考古学家们根据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认为,五千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我国的文明史将毫不逊色地与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一样久远。”曾亲自参与了牛河梁遗址发掘的中国著名考古专家郭大顺说:“目前虽然还不能对五帝时代诸代表人物都作具体确指,但随着史前考古学的飞速发展和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有机结合,已经证明所谓的五帝时代绝不是传说,那正在一页页揭开的'无字地书’,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五帝时代的壮丽画卷,令人鼓舞。”郭大顺先生曾先后主持了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国考古泰斗苏秉琦一样,他也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直根系”。所谓“直根系”,即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属于主干源头性质。尤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考古专家在医巫闾山北簏,发现了一座史前遗址,后被命名为“查海遗址”。通过挖掘考古,这座遗址出土八千年前近二十米长的石塑龙, 这座遗址有了两个关键总结,即“中华第一村”、“中华第一龙”。 据文献记载,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时代, “以龙纪”,即伏羲部落的图腾是“龙”。我们可以从查海石龙中得到了证实与诠释, 东北是龙的肇始之地。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很经典的一句话:“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考古泰斗苏秉琦亦论道:“有最早的龙纹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红山文化的根系。中国文明起源,北方先迈了一步,查海七、八千年的玉器就是证明。”

根据历史文献推测,我国删改燔烧史书典籍的行为,应该从西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周在取代商之前,只是西部的一个边陲部落。周在文化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商,周人从商人那里学习青铜制造工艺,用商人的文字记史、祭祀,占卜,还奉祀商人的祖神。周文王大作《周易》, 其坤卦辞曰:“元亨。……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为何周文王认为,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本文图片皆录自互联网)

因为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季历死,其子姬昌继位,父之仇、杀子之恨,周文王和殷商仇深似海。西周在商都朝歌的西南方,对于西周来说商都朝歌在东北方位。毫无疑问,西伯候姬昌对东北方位讳莫如深,所以西伯侯姬昌是无论如何不会歌颂东北方位的。我认为,商纣王他是应该最清楚三皇五帝的老家昆仑山在哪个方位。周人夺取江山之后,为了证明周人夺取江山的合法性,彰显周人的权威性,自商朝兰台流出的神话内容被周人系统性摧毁、删改。尤其大禹和契时期留传下来的经典必然要删改一番,把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昆仑山指向了西方,因为周人在西方,文王称西伯侯嘛。不知周朝人究竟隐藏了多少历史的真相?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秦始皇陵墓的朝向却为坐西向东。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与历代帝王陵墓朝向不一样呢?因为秦始皇他不信《山海经》仙药在西方昆仑山那一套,他生前梦想长生不老,求仙问道,于是派遣徐福等方士往东方渤海方向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一切都说明秦始皇认为东方才是仙人和长寿之乡。

我们再读一回《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还有在《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我们今天将昆仑山脉或黄河、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一个极大的历史错误,这些地方虽然都存在史前文化,但这些地方都不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之乡。东北,在很多人印象里,一直认为就是气候恶劣苦寒之地,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其实这是荒谬的错觉。殊不知,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东北并非是蛮荒之地,属于温带地区,颇宜人居。东北最早的人类遗址是100万年前的吉林前郭王府遗址。1978年考古又发现,距今约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乡庙后山南坡洞中居住。辽东庙后山被誉为“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据我考证,在中国的东北方,有一个全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这块平原其实也是一个大盆地,东北35万平方公里的大盆地,才是《山海经》中的描述的昆仑山华夏祖庙地理位置。东北这个大盆地,北有大兴安岭、东有小兴安岭,南有长白山脉、西有燕山山脉,在这个偌大区域里,河流纵横,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鸭绿江、图们江、大、小凌河、东、西辽河等等,这里是东北大盆地,华夏文明史起源于我国今天的东北地区,这里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龙兴之域,亦是全球文明的发源地。

有学者说:“研究中国,要读懂一个'国’字,这是与繁体'國’字共存的民间俗字——外框是城墙,里面就是'玉’。”众所周知,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它对社会的政治、礼仪、宗教、审美情趣等方面影响很大,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玉器文化肇始于何处入手,即可轻而易举地寻找到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我们从考古实据来看,中国境内的玉器文化遗存,以东北地区为最早。有学者作了这样总结:“中国最早的玉器,如果以辽宁省海城市仙人洞遗址开始计算,是超过12000年的玉制器物历史;如果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开始计算,是超过9000年的系统性用玉历史;如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兴隆洼遗址开始计算,是8000年的系统性用玉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第一期

遗存年代在14000之前,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发现了目前我囯所知最早使用大量玉器如玦、环、坠、匕形饰、璧等真玉的玉器。小南山众多玉器表面上,遗留有以砂绳切割波动起伏凹凸痕。这无疑是砂绳切割技术,摆脱数百万年以来人类以敲击剥片的生产技术传统。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说:“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的玉器均未发现砂绳切割的痕迹。东北小南山砂绳切割技术创新,为华夏玉器文化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据考古可知:中国著名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位于浙江省中部,距今约7000年,出土了玉玦。马家滨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它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在同一地域,马家滨文化后来又发育出崧泽文化和和著名的良渚文化。河姆渡、马家浜到崧泽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址出土的玉器,是长三角地区玉器的源头,它和东北地区发现中国最早的玉玦、玉管几乎一样,这是东北玉文化向华北与东部沿海传播的一个明证。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古代礼制活动中,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华夏上古圣贤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那是因为天是圆的, “以黄琮礼地” 是因为地色黄而方正。我们需要总结的是:西羌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大西北,昆仑山脉的东部。西羌文化存续的时间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前,出土玉器以生产工具为主,如玉斧等。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盛产美玉的地方,5000年前,这里的先民还没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概念,其宗教思想高度,落后东北地域不知有多少余年。

商朝,以出土文物证明是信史。商朝,是由商人部落建立起来的,前后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商都屡迁,殷墟不过是晚商的政治中心,而先商和早商来自哪里,是河南商丘,还是陕西关中,还是另一个什么地方,是一个聚讼千古、纷纭难决的历史学悬案。近年来,人类学家试图借助先进的基因生命科学技术,证明商人来自哪里:“我们打开C系的基因树,我们可以看出这个C系非常古老,有65900年。由于太长,我们截取一部分来看。……在7000年以上的祖源地上,多集中于东北…。” 人类基因生命科学证明,先商来自东北。商朝,从东北迁徙出去的部落,四方征战,逐鹿中原,为华夏文化奠定基础。其实,我们通过古代玉器的传播,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华夏族群的迁徙史。这要比基因学更加科学可信、更为客观精准。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华夏文明发源于东北,华夏文明的根找到了!

夏商周三代,华夏古文明一脉相承,目前虽夏代王城还未确认,但商代都城已经出土近百年。众所周知,殷商屡次迁都,殷墟遗址虽已经被发现,并让西方否认商代者彻底闭了嘴,但早商来自哪里呢?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历史的民族, 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有价值的古籍的记载,同样可以正确考证出华夏文明起源在东北。

据古藉记载,商人的始祖契与禹是同时代人。在夏朝后期,夏王桀暴虐,夏的方国汤率领部众消灭了夏,之后,以“商”为国号。商人出自何处?《荀子·成相篇》说得甚明朗:“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世本·居篇》中也有同样的描述:“契居亳,昭明居砥石”, “砥石” 又在何方?《淮南子·墬形训》给出了答案:“辽出砥石。”高诱注解说:“砥石,山名,在塞外,辽水所出”。《水经注》也记载道:“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南流,入于海”。 辽东之望平县”大概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一带。“契居亳”,毫又是何处?《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东北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燕国,肃慎是东北古老的民族,《金史》有“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肃慎,是女真族的祖先,商祖契应该居住在东北辽东。父子二人不会相距几千里吧,契的儿子昭明应该居住在东北辽西。契与他的儿子昭明居何处,已经相当明朗,那么大禹的夏都在哪里就比较容易推测了。《史记·殷本纪》载道:“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商祖契,他与舜、禹都是同时代人物,按照我们现在的历史书上所说,夏都在黄河中游的洛阳一带,问题来了,东北与洛阳有三千余里的距离,商祖契又如何佐大禹治水的呢?《山海经》里说,这次洪水发生的时间就是在帝尧到大禹这个时代。很多学者认为大禹治水的河流是黄河、淮河或论者说尼罗河等等。《山海经》虽说是三分史实,七分神话,关于洪水的来龙去脉却讲得还算明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近代学者多认为,大禹治水在黄河,先秦史书上都没有明确地说大禹治水在黄河,《山海经》书里却说大禹疏导河水入渤海。据我考证,大禹治水非治黄河,而是治东北辽河。辽河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

辽河有东西两个源头,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汇合老哈河,称西辽河。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哈达岭附近,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四省,全长1394公里,河水流入渤海。西辽河从医巫闾山北麓流向东西两河汇合处----辽宁昌图县,昌图县在医巫闾山东北方。四千年前的医巫闾山的东南、正南和西南都是大海。唐宋以降,医巫闾山距离渤海很近, 因为医巫闾山的最高峰叫望海峰。西辽河在昌图县与东辽河汇合后返回,最终流入医巫闾山脚下的渤海。

以此类推,问题又来了,大禹和契都居于东北,按古籍载,契为帝喾(kù)之子,而帝喾为黄帝的曾孙,商人为黄帝的后裔,那么黄帝应该同样是生活在东北地区。 我们继续追根溯源, 据司马迁《史记》等古籍记载: “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都有血缘关系,同为一族。故此推断,东北是中华始祖三皇五帝的故里,辽河是中华文明发祥的摇篮。

为何中国版图,广袤万里, 而华夏文明偏偏肇始于东北辽河流域? 因为,远在一万至八千年前的东北气候温润,(未有今日之寒冷)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美的乐园:港汊密布,沼泽众多,其西北方是开阔的草原,东北方是茂密的森林,东南方是辽阔的大海。西辽河的下游与东辽河相汇后,它们继续大河奔腾向西南流去,最终注入了浩瀚无垠的渤海。故史籍上有“负山抱海,天险足以固,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的记载,华夏先人在此风水宝地过着渔猎游牧和农耕生活。

2.通过历法星象学考证

华夏文明早期,人文源于天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上古圣贤的思想理论基础。《周易》、《黄帝内经》大篇幅都是天文和历法内容,我们若没有天文历法基础,这两部经典一定是读不懂的。

上古天文历法学由帝王专习, 是当时最高科技,秘不外传,它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国语·周语》记载:“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大禹本人就是一位精于测度天数制造历法的伟大天文学家。夏朝的历法是依据北斗四季指向和采用月亮运行周期规律而创造。由于夏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这个历法有一大作用,就是可以准确预测大海的潮汐。沿海各类生产活动等都受潮汐的影响,以月相变化为依据,可以指导沿岸各类生产活动。我们根据夏朝历法的特点,可以推导出,夏人与大海朝夕相处,大禹的夏都应该建在东北渤海之滨。

我们可以再举夏朝历法特点加以印证之。华夏先贤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规律,同时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历法。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换,把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每个朝代是不同的。比方说,夏朝的夏历把斗柄指向“寅”的方位时作为第一个月,称为岁首,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开始。农历十月,地支属亥月,“亥”的方位恰在西北,秦汉的都城正处于西北方位。为何大禹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 的方位为新年岁首呢?据我研究,大禹开创的夏朝的都城建在东北辽河流域,“寅”的方位正处在东北方,所以大禹以斗柄指向东北寅位为正月。

有学者提出:“《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还记载,众帝台的位置在昆仑之北。所以,要想知道大禹治水到底发生在哪里,只需要找到昆仑山、众帝台和相柳死地就可以了。这三个地方到底在哪呢?”我认为。 历来学者寻找昆仑山,皆放眼西乡,他们只要蓦然回首东北,此山就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

《山海经》称昆仑之虚。《说文》曰“:虚,大丘也。”昆仑丘又谓之昆仑虚。中国古天文二十八宿同样存在“天人合一” 思想。天空四方二十八宿,虚宿唯在北方玄武七宿中:“斗、牛、女、虚、危、室、壁。”虚宿在北方,下对应昆仑虚。牛、女、虚、三宿类比祭祀与宗庙。女宿喻女巫,世界上的巫师最早都是女性担任。《逸周书·世俘》:“(武王)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用牛于天于稷。”牛宿应该喻祭祀天神的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郭沫若《释支干》的考证,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中的宝瓶宫Gula又被称为“司死之神”,而虚宿一正是宝瓶座β。两者同为掌管国王之生死。

回首再考,昆仑二字本身即涵含关键信息。“昆”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昆”字上边是“日”下边是两个“人”。研究古文

字的专家解释这个字的含义为:很多人共同在太阳底下。

“仑”字出现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写法更接近于“侖”这个字。

“侖”这个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像古时候的房子,应该代表着宗庙。

而“昆仑”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象征古人聚集在宗庙里的大型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古人在祭祀。可见,从昆仑字义、以及联想历史上众多帝王来看,所谓“昆仑”应当是建在丘陵之上一个宗庙场所,上古帝都应该建在昆仑附近。

战国成书的《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为何谓之“东北曰幽州”? 一个“幽”字不知涵含多少信息!《玉篇》:“幽,不明。”《礼·檀弓》:“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注:鬼神处幽闇。”东北“幽州”正所谓“求诸鬼神之道也。”牛、女、虚三宿的排列恰是东北至西南走向,正对应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医巫闾山山脉。“医巫闾”何意?名称甚古,本义已失考数千年了。据我研究,蒙语 “伊克召” 读音近似“医巫闾”, “伊克召”即大庙之意。“医巫闾” 是谁的大庙?答曰:乃吾华夏之祖庙也!汉家学士却用“医”、“巫” 、“闾”这三个神奇的汉字,表示此山真面目,真乃妙不可言也。屈原在楚何官?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活动。据专家考证,屈原是楚国能与祖先和天帝太一沟通的首席大巫师,专门主持宗庙祭祀仪典。三皇五帝哪一位不是精通医术的大巫师呢?上古华夏巫、王不分家, 巫术是上古帝王之家学,这么一门至高无上的学问,大禹王没有理由不继承下来,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记载:“巫步多禹”。李轨注曰:“俗巫多效禹步。”何为禹步?道教《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记载:“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

大禹不但是华夏领袖,他还是位能治病痛,掌礼法,主持祭祀、祈福纳瑞及祭天等活动的大巫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核心乃“敬天法祖”,其理论基础即“天人合一”。 “敬天”是对“上天”的崇拜,“法祖”是对祖先的崇拜,在宗庙祠堂或墓地祭告祖先,并传承祖宗血脉道统。我们根据典籍的描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神话的昆仑山在天上,天宮对应人间, 地球上的昆仑山,即是-----东北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属阴山余脉,纵长200公里,横宽150公里,横贯三市,有名山峰50余座,精华部分在辽宁北镇市。此山烟云氤氲,气象万千,大有仙都架势。当代了解东北医巫闾山秀美风光与名胜古迹的人不算多,但是中国封建王朝数千年,即使最后两个朝代亦未敢轻视此山。明代《全辽志》所载:“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清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说:“冀州之境,由太行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山为诸山之冠。”

作为华夏北方镇山的医巫闾山,其实古文献多有记载。《周礼》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舜即位分冀之东北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即为幽州之镇。”根据《周礼·职方氏》,夏禹分封九州的时候,在每个州分别选定了一座大山作为镇州之山。东北医巫闾山是镇山中唯一一座位于长城以北的大山。据我多维度立体考证,东北医巫闾山是上古全球诸大巫师集会之圣山。东北医巫闾山是三皇的道场,五帝的无虑园。华夏人文始袓三皇五帝之陵墓和宗庙应该皆在东北医巫闾山山脉。如此,各位可知,为何在中国的北方和东北方名山数不胜数,上古大神尧舜禹唯独崇拜东北的医巫闾山了!

据史载,自隋至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帝王都要亲自或派遣官员来医巫闾山北镇庙告祭。华夏自伏羲历代帝王对医巫闾山的尊崇、祭祀一脉相承。尤其明朗的是,北方众多古老的的少数民族皆将这座镇山视作本民族的神山。值得一提的是,医巫闾山龙岗村藏有辽代两座帝陵,包括辽代大名鼎鼎的女政治家萧太后亦安眠于此神山圣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73岁高龄的乾隆,身着龙袍衮服,行二跪六拜大礼,朝拜医巫闾山庙。为何高傲无比的乾隆帝对辽界的医巫闾山如此尊崇?因为清朝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间。悠悠万载,可见医巫闾山祠----华夏祖庙的气场是多么强大。

3.通过文学与道教维度考证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相传为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全书以武王伐纣的宏大历史朝代更替为背景,在一百章回里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与神话相整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神话全系图”,这本被后人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却与 “昆仑山”颇有渊源。

在《封神榜》的神话体系中,神仙一共分成两派:一个是山派的阐教,崇奉昆仑,阐教掌教元始天尊更是住在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还有一个是海派的截教,海派之主乃通天教主,而截教修士大部分都居住在海岛。

作者在文中写道,元始天尊弟子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作为历史名人,宗教神仙的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伯益,在虞夏之际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后人或从其封为姓。姜子牙出生地主要有冀州说、东海说和许州说。关于姜子牙早期活动的地方,明代文学家许仲琳著《封神演义》第十五回中说:

子牙忙至宝殿座前行礼曰:“弟子姜尚拜见。”天尊曰:

“你上昆仑几载了?”子牙曰:“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了。”天尊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无疑是第一主角,他最传奇的事迹,就是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七十二岁高龄下山,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结果被周文王拜为国师。后来兴周灭商,姜子牙受元始天尊委托,主持封神仪式,成为了万神总领。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这里涉及一个最关键问题,即这个昆仑山在哪里呢?

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并非空穴来风。许仲琳是依据西汉道教巨著《列仙传》记载所编撰:

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适西周,匿于南山,钓于溪。三年不获鱼,比闾皆曰:“可已矣。”尚曰:“非尔所及也。”

《列仙传》旧题为西汉刘向撰,晋代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刘向所著。汉高祖后裔刘向,其学问渊博,在汉成帝时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西汉去古未远,刘向所读过的关于姜子牙的史籍比西汉以降历代研究者必然较丰。有趣的是,刘向还与《山海经》关系不一般。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向的儿子、同为大学问家的刘歆,将他们父子审定的《山海经》呈献给朝廷。在西汉刘向、刘韵父子编著为《山海经》之前,《山海经》是分为《山经》、《海经》二部分,是两本独立不同的书籍,合并为一本书后,即《山海经》。《山海经》能够流传后世成为经典,刘向功不可没。

《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昆仑山在哪里呢?刘向在《列仙传》中说:“吕尚…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或曰华夏幅员广阔,辽东乃游牧民族领地,为何姜子牙隐于辽东四十年呢?实际上,东北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自汉以降,位于辽宁北镇市的医巫闾山以西称辽西,以东称辽东。北镇市隶属辽宁锦州市,医巫闾山东麓,古称"幽州"。

姜子牙未何不去西北,而赴东北学道?我认为,秦始皇必然了解西方的昆仑山常年积雪,是不宜人居的山,神仙又如何愿意居住呢?所以秦始皇派徐福往东方渤海中寻找仙山。就连秦始皇都不愿去昆仑山寻仙药,你说姜子牙他怎么会往西方昆仑山学道呢?《国语·周语下》记载姜、吕姓氏由来: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姜子牙的先祖是助大禹治水的股肱之臣, 大禹的故乡才是他魂牵梦萦的远游之方。上面已考,大禹治水是疏导东西两方辽河之水注入渤海。刘向《列仙传》记载:“吕尚…,隐于辽东四十年”, 这句话即为姜子牙必然游学辽东最关键的佐证。“吕尚…,隐于辽东四十年”,所以《封神演义》中且敢说,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四十年。

神仙家宣称:人人皆可上山修仙;神仙的最大快乐是可求得长生不死,出行乘气驾云,自由遨游于太空。那么,姜子牙是在辽东哪座仙山学道四十年呢?答曰:必然是辽东医巫闾山。郑玄注曰:“医巫闾,在辽东。”不仅秦始皇追求成仙长生不老,还有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大诗人屈原。我们读屈原大作《远游》,与《庄子》比,它是实足的神仙家气派。身在三千里之外的屈原亦极慕辽东医巫闾山,我们且以他的《远游》长诗为证:“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 屈原极慕医巫闾山,并非今人虚构----医巫闾山又称 “微闾”。 其实二百年前朝鲜国学术界对此早有结论。朝鲜与中国的文化交往渊远流长,自古朝鲜文化界对医巫闾山的研究一点都不比我们浅薄。清入关后,朝鲜赴清廷使团每年平均有两次以上。 朝鲜如此频繁派出使团,构成朝鲜与清朝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大道更加通畅。朝鲜使团在《燕行录》咏医巫闾山文献摘录如下 :

洪受畴《医无闾》诗云:“周家幽镇超群望,楚客微闾作远游。”

这句诗说的就是医巫闾山作为西周时期幽州镇山令多少修仙客所想往,楚国大夫屈原非常想到医巫闾山进行一次远游。

李頤命《黄旗堡途中,望医巫闾山,书怀》诗:“屈平词赋周公书,曾识仙山镇北墟。”屈平即屈原,他的《远行》诗中提到了“微闾”,也就是医巫闾山。

洪受畴又有《过医巫闾山下,书怀》诗云:“仙人琪树春风近,处士幽居白日闲。”瑶、琪:美玉。美玉般佳木。明·凌去翰《巢居雪阁》有诗云:“ 瑶花琪树缘边绕,玉宇琼楼向上安。 ”

晋王嘉著志怪小说集《拾遗记》卷一《炎帝神农》,南朝梁萧绮录曰:“按《山海经》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闾之地,其木多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亦有诗云:“地弥天区,界轶海外,北岳医闾,神鬼受职,析木天街,星宿清润”。 读古代朝鲜学者诗作,可知,医巫闾山生长神树的传说,早已传至海外。

据我考索,东北医巫闾山为:“三皇故里,神农道场”。既然医巫闾山上开瑶花,长琪树,未何不能种植茶树呢?我于一九九八年,开始在医巫闾山桃花仙洞与明禹沟植茶实验,经二十余年培育茶树,现在拥有二百八十亩茶园。我曾击壤歌曰:“医巫闾山——华夏民族的母亲山,她承载着华夏族群悠悠万载文明,肩负着孕育芸芸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她那落满尘埃的时光面纱今天终于被她的后代子孙徐徐揭开,沧桑慈悲的面容再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如今,她又张开博大温暖的胸怀,为我们捧出滋养灵性的资粮——医巫闾山茶。

每当我们体验茶的芳香,不要忘记,那是神农乳汁的芬芳;

每当我们体验茶的圣洁;

不要忘记,那是华夏族灵魂的沧桑;

每当我们感受茶的悠扬,不要忘记,那是祖先的血脉在流淌;

每当你端起茶盏的时候,不要忘记,炎黄就在你的身旁!

你每喝一口茶,就是在与“道”做一次沟通;

你每采摘下一片鲜叶,就是一次华夏文脉的传承;

每当你捧起茶的鲜叶,新茶的香气沁入心脾的时候,刹那间就会感受到人与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茶花盛开的地方就是华夏文明诞生的地方;

东北产茶了!

茶树都有了,振兴还远吗?

有茶,有灵魂!

茶在,华夏在!”

神农、黄帝为华夏人文之始祖,他们不仅爱欣赏医巫闾山上开的瑶花,长的琪树,可能更喜欢饮医巫闾山茶。

朝鲜黄㦿和李瑞雨这两位学士都认为,轩辕黄帝曾问道医巫闾。黄氏在《闾阳途中望医巫闾山》诗曰:“传说帝轩来问道,曾闻老贺去藏踪”。 李瑞雨《广宁宁远伯李成梁牌楼,感慨有作》诗云:“假息延游鼎,含生切戴盆。岐翁与风后,只是待轩辕。”那么,轩辕黄帝向谁问道呢?李㴭在《燕途紀行》中有答案:“若有仙居于其间,帝轩问道广成子之说,殆似不虗矣”。

“虗”字音 xū,古同“虚”。 李㴭认为,医巫闾山是仙人居所,轩辕黄帝登上仙山,问道上古仙人广成子的传说,看来不是假的。

《封神演义》中说:广成子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道场在九仙山桃源洞,法宝有: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八卦紫绶仙衣(赤精子)、扫霞衣、诛仙剑、九门医术。

相传远古时天帝经常在昆仑山大宴群仙,昆仑山又是诸仙荟萃之区。《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王嘉《拾遗记》提到昆仑山曰:“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医巫闾山何曾不是众仙云集之山。 请看,朝鲜使者赵秉铉《登北岳》有诗则云:“阴岳巉崚冠海东,集仙奇会御璇风。”

在朝鲜使者赵秉铉认知里, 医巫闾山为海东诸山之冠,群仙集会之山。又一朝鲜使者金兴庆《次李君北镇庙桃花洞韵》有诗曰:“仙源何处是。”可见,仙人发源医巫闾山之说,历史久矣。

朝鲜科学家洪大容(1731-1783)字德保,号湛轩,他对天文、地理、历史、数学、兵法和音乐都有较深的研究,他制造过天文仪器浑天仪,通过浑天仪观察和研究自然,并提出地球自转论,写过很多论著。200多年前,即乾隆三十年(1765),洪大容随其叔叔洪檍所在的朝鲜使团来中国。当朝鲜使团途经幽州重镇北镇区域时,洪大荣与战国时代屈原有一样性情----极慕医巫闾山,他登上医巫闾山望海寺,发出了“医巫闾山,真亚洲第一山”的赞叹。

所谓美玉出昆仑,“瑶池”中的“瑶”即美玉的意思,这也侧面反映了瑶池便是昆仑盛产美玉之山。殊不知,西方昆仑出美玉,东北医巫闾亦出美玉。据《尔雅》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晋代学者郭璞《尔雅注疏》注曰:“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也就是说,珣玗琪是医巫闾山中所产的三种美玉。医巫闾山本身就像一座玉山,因为其山体全是白色的花岗岩,远远望去,尤如玉龙游空,百折千回。

1973年,张学良在台北为竟然为闾山写过赋!不仅把子女的名字都带上“闾”, 还带上闾山三种美玉。引张学良所作《医巫闾山图》赋如下 :

 医巫闾山,在辽宁省北镇西数十里处。一名医无山,亦为闾山,俗呼广宁山。为阴山山脉之分支,松岭越大凌河而来者,绵亘二百余里。高援四五千尺,迤东低落为大小黑山等,高不过百尺。虞舜封十二州,以此为幽州之镇。隋以医巫间为北镇。其山拥抱六重,亦名六山。上有仙人岩,镌有吕仙像,补天石,明张学颜书刻;仙女洗头盆,高宗有刻诗。可怜松,在一片光石上,生了孤松,清高宗亦有题诗。产美名,尔雅称之为珣、玎、琪,有大庙,俗称北镇庙,供有舜妃尧之英娥二女。建有行宫,为清高宗避暑处也。略述如此,此山生于塞外,殊少文士骚人,为之诗赋。名山有幸,如蒙大千描绘,不只可传之于世,亦可传之于千古也。余为余乡谊之山庆。

这一篇《闾山赋》表达了他对家乡北镇医巫闾山的情结。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生一子,起名为张闾林,与于凤至生一女三子,女儿起名张闾英,儿子分别为张闾珣、张闾玗、张闾琪,把闾山三种美玉之名“珣玗琪”都用于儿子的名字当中了。

有关于昆仑山的记载,史官、墨客文人从来就不吝笔墨。如: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再如:昆仑山上玉楼前,五色祥光混紫烟。景物不同人世界,群仙时醉卧花眠。既以浪漫笔触形容出昆仑山的浩瀚气质,又直指那里是群仙汇聚的所在。昆仑山落在地面上就是医巫闾山,医巫闾山之名涵意具多维性,非常神秘。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如果按照汉文语境注释,秦代以降“医巫”是神医的意思。先秦时代“医巫”两字又是神仙的代名词。汉高祖刘邦曾说他是闾左之人,古代以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有故乡之意。医巫闾山就是上古大神三皇五帝的故乡,以及上古大巫师、云游道士集会之圣地。

昔读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说:“丘、墟,皆故所居也”。 所以我认为,《山海经》中所谓的“台”、“丘”以及“墟”,本义上都是人工所建筑的庙宇,但是历代学者偏偏爱将昆仑视为自然之山去按图索骥,当然会谬之千里。《封神演义》中认为,元始天尊所居大庙名为-----玉虚宫。医巫闾,我们若按蒙语推测,颇有大庙之意。昆仑丘、昆仑虚即为大庙之意,医巫闾即是华夏的祖庙。昆仑山即医巫闾山,昆仑虚即为大庙,她位于医巫闾山何处呢?

医巫闾山庙,屹立于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医巫闾山东麓的丘陵之上。据历史文献记载, 医巫闾山大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始称医巫闾山神祠,于金代、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此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神庙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庙内建筑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枢”铜制御匾。最后一层殿宇寝宫的殿眉正中悬挂着清康熙帝敬献的“郁葱佳气”御匾。有学者考证:“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雍亲王胤禛于康熙六十年(1721)代父去盛京谒陵,途中在北镇庙祭拜医巫闾山之神,而后游览了闾山。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后,即在北镇庙大兴土木。朝鲜使者赵文命燕行路经此地,亲眼看到了北镇庙大规模维修的盛况,心中有感慨,吟咏成诗曰:“帑金大发三千万,修饰经年役未完。制度居然天子殿,阶除曲曲玉栏干。”从诗中看,他对这种大规模、高标准的维修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 

北镇医巫闾山大庙历史悠长,它又是长期由道家主持的庙宇,东北道教领袖葛月潭(1854-1935)曾任北镇庙监院。中国最早的宗教不是道教,而是巫教,道教脱胎于巫教。上古大巫师,上知天文,下明地理,中晓科技,他们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家。道教起源一直争论不休。说起道教,给人的感觉最神秘的要数符箓法朮,东汉张道陵即以符箓水为人治病。道教第一部经典《太平经》记载,符是神授予人的信物,人得符则能见神。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曰:““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亦可以这样说,道的根在哪里,哪里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据2011年《内蒙古日报》报道:赤峰龙乡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彩陶瓶,经考古及历史文化相关专家考证确认,其纹饰就是后来道教行道时流行的“符箓”道术画符。这一考古学实证有力地证明,中国道教的“符箓”道术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辽河流域时期即已产生。红山文化“符箓”彩陶瓶的发现将中国道教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在华夏人民记忆中的“三皇五帝”,他们不但都是文化与科技的创造者,又都是集王权与神权于一身的大巫师。可以说,全球文化与科学技术源自上古东北巫教。医巫闾山正处于东西辽河流域的中心位置。通过考古已经明朗:5500年前东北红山文化圈就具备了现代意义的宗教特征,东北巫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宗教。

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中认为古道教源自昆仑山下的羌戎,顾颉刚也指出道教诸神最终归属昆仑山,即百神之所在。我认为,这等结论,是闻顾二学士未曾见到东北 “符箓”彩陶瓶出土之故也。他们的依据皆在《山海经》中:“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天帝)之下都”。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昆仑山是万山之祖,是神话传说的摇篮,昆仑山是道教的发源地。 昆仑山到底在“西北”还是在“东北”,一字之差,真理尽失。

当今医巫闾山山脉建有二十几个风景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灵山有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晋代郭璞《巫咸山赋》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灵山十巫是致力于采药治病的神医。实际上,医巫闾山亦是一座药山,我曾在《东北医巫闾山为中华茶文化之祖山》一文说过:“今日的医巫闾山,依旧是古树参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奇特无比,真乃人间仙境。据中药专家统计,今日医巫闾山药用植物就有485种,分属98科,294属,比较名贵的药材有黄芪、白头翁、远志、枸杞、人参、灵芝等。可想而知,一万年前的医巫闾山药用植物资源更是何等的丰富,她是名副其实的一座巨大的药房。”医巫闾山中麓有座“灵山”风景区,南与“大芦花”风景区相比邻,海拔678米,灵山包含着48处景点。

医巫闾山中簏的“灵山”风景区应该就是上古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的地方。

各位皆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之典故。《山海经》中说在昆仑山上居住着一位神仙,叫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西王母掌管长生不老药,嫦娥独享长生药飞升月宫。《国语·楚语下》曰:“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所谓昆仑山上的西王母,应该是居住在东北医巫闾山上一个最早发明草药治疗法的医术高明的女巫师。所谓不死药, 说的不是长生不老药 而是救命灵药, 所以被称作 “不死药”。 据我推测,医巫闾山南簏的“青岩寺”风景区,汉唐以降,是“歪脖老母” 的道场,若退回三皇五帝时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道场。

或曰:华夏三皇五帝时代,东北辽河流域的医术究竟怎个水平呢?考古可以证明,已达不可思义高度。据 2008-02-28中广网《兴隆洼考古新发现:人类8000年前就有牙医了》报告:“经过4年的研究,2月26日,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教授向记者披露了最新研究成果: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头骨口腔牙的钻孔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治疗牙和有牙医存在的实证,也展示了当时人类最高的牙治疗技术水平。”绝对出乎我们的想向吧, 简直太吓人了,早在8000年前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钻孔医牙的技术,说明辽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是医疗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至于上古兴隆洼人是用何种医疗器械钻孔,如何解决麻醉、止血等问题至今还是医学史上一个谜案。

中国神话中,三月三日为王母娘娘诞辰,众神仙赶来为她祝寿,称之为蟠桃会。我们都知道王母娘娘的蟠桃可是《西游记》中为数不多可以长生不老的灵果奇珍,是所有修仙者梦寐以求的至宝,所以参加蟠桃会的邀请函就是仙界激烈竞争的核心之一了。王母娘娘蟠桃园典故亦是出自《山海经》。医巫闾山中簏的“大芦花”风景区,古称海云观。我们走进“大芦花”风景区,好似在画中游,正如古人所描绘那样:“医闾之势,南蟠而北折,山灵竟秀,携全力以与霄汉相接,……缘萝拾径,药草皆香,山虚磬鸣,岩花微笑,遥睇仙山楼阁,挂石丈石壁上空,青画断讽,经徐闻正如武陵人苦无问津之路。”解放前海云观历年在王母诞辰三月三日为庙会日,游春求药者多达万人之众。医巫闾山道观虽星罗密布,隶属桃园村的海云观,却是医巫闾山最大道观,曾有道士300多名。奇怪的是。医巫闾山属海云观一带山上产的蟠桃甘甜味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可能就是以海云观桃园加以演义的吧。

自华夏文明发端以来,医巫闾山在帝王心中一直神圣无比。《白虎通·德顺论》说:“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太昊伏羲氏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与医巫闾山关联亦不一般。《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章——龙。据出土符箓彩陶,可推知,中国巫教的发源地即在辽河流域,医巫闾山是巫教的圣山。伏羲其实亦是位大巫师,《天中记》卷四十引郑鲂《禹穴碑》:“伏羲得神筮而定皇策。”同书卷四十又引《古史考》:“庖牺氏作,始有筮。”《古微书》卷十二引《春秋内事》:“自开辟后,五纬各居其方。至伏羲乃有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始合之以为元。”这些记载显然已将伏羲是大巫师的事实揭示出来。女娲,传说她与伏羲是一对兄妹,又是一对夫妻。这应该都是误解。《淮南子·览冥篇》中有高诱注曰:“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女娲应该是辅佐伏羲的女巫师,这一点,《淮南子·览冥篇》文中已有启示。女娲补了苍天以后:“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 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能够乘雷车,驾龙,道鬼神,朝见天帝,无疑是典型的巫师形象。有趣的是,据专家考证,《山海经》屡次提到医巫闾山。《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山海经大荒北经》又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据专家考证,《山海经》中,对医巫闾有“鲋鱼”、“附隅”之称。史前时期,文明初开,历史记载全凭口耳相传,从名称来看,“伏羲”“鲋鱼”,上古为一音之转。以此推测,医巫闾山乃吾华夏第一仙山,它是上古大巫师伏羲和女娲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注意的是,《山海经大荒北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帝颛顼这个人物又是谁呢?据《大戴礼记·帝系》记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原来,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据史载,帝颛顼的后代主要分成三个著名支系,其中有:“伯益族(姜子牙先祖)、舜族、禹族。”黄帝的孙子帝颛顼的陵墓即在今日医巫闾山,那么,黄帝他老人家还能魂归还处呢?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遥感当年,玄风漂漂,伏羲登上医巫闾山之巅,白日以观渤海,傍晚环视星辰,他以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学识、浩大的气魄、神奇的想象,开启了华夏文明崛起的密码,自此之后,华夏文明,以巍然之姿,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在中国上古时代以来就一直流传着一副壁画,这幅壁画的名字叫做《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的人身蛇尾违背常理,《伏羲女娲图》要表达什么?儒家想弄明白,又没有这个本事,道家又不会公开揭示这个谜底。这又成全了一桩千古谜案。传说伏羲、女娲非常长寿,据我推测这两位“神巫”, 不仅医术绝伦,应该还是修练内丹功的仙人。道家千古绝学内丹功,应该是由伏羲和女娲传下来的。

医巫闾山与道教缘份甚深的轶事,不胜枚数,尤值一书的是,岳崇岱——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是民族英雄岳飞嫡系后裔30世孙,道号东樵子。1912年岳崇岱在辽宁医巫闾山圣清宫出家修道。1957年3月9日,周恩来总理(兼任全国政协主席)亲自接见了道士岳崇岱。1957年4月中旬中国道教界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月12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岳崇岱方丈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一届会长。1957年4月15日上午岳崇岱会长与全体代表到中南海,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接见并合影留念。 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春全国掀起的“反右”斗争政治运动的浪头波及道教界,1958年4月岳会长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5月间离京返沈阳太清宫,不久含冤离世,享年70岁。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岳崇岱方丈一生爱国爱教、光明磊落,堪称一代杰出的道士,至今仍为广大道众所思念。

昔有一门徒问曰: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所说:“冀州之境,由太行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山为诸山之冠。”按照先生所论,吕尚为避纣之乱,隐辽东诸山之冠的医巫闾山中,拜访仙师,习武、读书四十载。那么,医巫闾山北连阜新境域山脉,此山巨大,吕尚隐此山何处洞府呢?答曰:我且以海外古诗作答:朝鲜使者赵秀山咏医巫闾山《桃花洞》有诗云:“天外尙迟归汉使,山中应有避秦人。”另有 朝鲜使者金熤咏《桃花洞》别有妙趣:“古广空明洞府新,数家栖泊避秦人。桃花流水通齐海,莫遣渔郞更问津。”吕尚乃齐国创始人,所谓“桃花流水通齐海”, 他不隐闾山“桃花洞”府,还能隐何处洞府呢?众徒大乐!

我们不禁问曰:古代朝鲜学士对医闾仙山何以所知甚详?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去了朝鲜半岛,史称 “殷氏箕子王朝”。 箕子为何回东北?这是千古谜案。早在30年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就写下了《夷夏东西说》,提出了商族发迹于东北: “商之兴也,自东北来,商之亡也,向东北去”,“商之先祖已据东北为大国矣”。商亡箕子率领殷商遗民退回了辽东和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古代朝鲜与箕子所带去的殷商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朝鲜历代学者远承殷商典籍与传说,他们应该对古老的医巫闾山文化的研究显得更加具有权威性。

姜子牙是早期武庙的主神,在道教文化之中,他确实是早期的神仙。何为文化?何为文明?西方有一套理伦,我任中龙不吃他们那一套。我认为,天文下化,谓之文化。古之圣贤研究天文学,可以推演出历法,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果缺少粮食,人人都饿肚子,还谈什么文化。什么是文明?如果用一个字注解就是“礼”,无礼别谈什么文明。孔子是研究“以礼为序”的专家。《论语》中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中国文化中,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满天星斗环绕北极星旋转的天象。先民认为,北极星是“天之中”,是最尊贵的星,认定其为至高之神,三皇五帝时代称作“泰一”、 “太一”等,商朝称作“帝”、“上帝。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模式,亦是法于天文所形成的。天上的二十八宿与日月五星运行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极有规律,相当守诚信。故而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中国是讲天道的国家。中华古圣贤以天文对应人文,所以说中国是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总之,在古圣贤眼中,天文学是一切人文思想的导师。

华夏第一学即天文学,第一法即历法。华夏历法发源哪里,哪里就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众所周知,龙是华夏文明的象征,“龙”是华夏族的Logo!“龙”的发源地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1995年,在医巫闾山北簏,查海乡发现了近二十米长距今约8000年的石堆巨龙,“龙”的出土亦证明了一个事实,华夏文明起源并非在西北,而是在东北。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其实这两种说法纯属扯淡。东方青龙宿为华夏族群所崇拜,东方青龙宿乃为华夏以龙为图腾之真正来源。远古华夏圣贤们崇拜龙,是极其重视高科技(天文历法学术研究)的标志。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拯救了人类,究竟补了什么?《尹子·盘古篇》云:“女娲补天,射十日。”实际上女娲补天也是天文历法公案。大约1万多年前, 天空东南西北四大区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四兽规整的坐落在经纬线上。远古华夏圣贤用来当坐标,创造历法。由于岁差,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大约每70年,天上的星体会移动1°。时间一长,这些用来当坐标的星体位置变了。然后观察日月的运行方式,就成了刻舟求剑。所谓“天塌”就表示那个时代创立的天文历法,不好用了。天体星象坐标体系乱了,就无法准确预测节气,部落领袖指导农业生产就落空了,部落就有灭亡的危险。《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所谓女娲补天,华夏族群终于又出来个大智慧的大天文历法学家,她把历法重新给校对了一番。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那么,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作用的七十二候历法,它又起源哪里呢?黄饮冰先生在《红山文化之历法彩陶图》一文中说:“这件大型彩陶罐通高85厘米,平口内敛,宽肩,鼓腹斜收,小平底,口径25厘米,底径17厘米,最大腹围174厘米。此器不仅色彩明亮、凝重壮美,而且将三组内涵不同的图像巧妙组合,融为一体。器物体量之硕大,纹饰内涵之深邃,为目前红山文化彩陶中所罕见。红山文化彩陶罐。用三组各具特色的图像表述了十天干、十二地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等天文现象和农业气象。……红山文化的这个历法彩陶图,把中国历法的应用时间推进到距今6000 年到5000年之间。它证明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之间,中国历法已经是成熟历法,是应用历法。中国天文、气象和历法学,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之间就已经是十分成熟并付之于应用的科学。这也意味着中国上古历法的起源期,还要向前推进到距今6000年以前。”

“龙”的发源地就是历法的发源地,女娲补天传说,当然源于东北区域,华夏先进的历法,随部落迁徙,传遍五湖四海。我们考证中华文明的源头,东北地域的圣贤们先行一步,古老的东北不知还有多少秘密。

或曰:东北凭什么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因为东北古圣贤们崇尚星辰大海。星辰大海,给人们无限的梦想、勇敢和追求。三皇五帝时代,美丽的巫闾山脚下即是浩瀚大海。中华民族的未来还要继续奔向星辰大海,升格为星际文明。

我认为,巫教发源地就是华夏天文历法的发源地。上古时代,医巫闾山不仅是上古大巫师主持祭祀天神的宗教场所,它亦是欧亚乃至全球大小巫师云集,观测天文创造历法和修仙讲道的圣地。“医巫闾山” 即神仙的大本营,据《吕洞宾年谱》记载:1200年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登上此山,终于实现“了却归空大道” 的夙愿;1000年前,辽太子耶律倍载着万卷珍本图书,在这里建起中国北方最大的私人藏书楼;800多年前,元朝重臣耶律楚材幼年随母在闾山苦读诗书,研习治国经略,成为辅佐的贤臣名相,功绩千秋。姜子牙博学多闻,成为西伯侯首席智囊,辅佐武王伐纣,建立霸业,历史上是一个像神一样的人物。《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医巫闾山走出去的不仅有元代贤相耶律楚材,还有元代神仙张三丰和西周大神百家宗师太公姜子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在任中龙眼中,东北大盆地自古富饶,有无尽的资源。在任中龙眼中,中国的月亮比欧美的月亮圆,中国的月亮属家乡的月亮最圆。伟大的人类导师,恩格斯有句格言,对于今日其意义亦非常深刻:“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做一个学者亦要有“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要敢转东北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卑感,为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自信感。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激情,我们就一定能在振兴东北征途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任中龙(原名輝),字长生,雅号腾云子、东郭先生、闾山茶仙。此文于公元2022年7月28日,撰自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八斗园五车书斋,结稿于医巫闾山茶园。

撰此文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余亦文思泉涌,道心震动,灵感频发,莫非天地神灵亦有应乎!

公元1998年,任中龙植茶医巫闾山,并开讲红学(中国沈阳出版社和美国学术出版社皆有著作出版)、易学、和医巫闾山文化。他是位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开创了东郭先生红学,改变了东北无茶的历史,创建中国最北茶园(北纬41.22度),被中国茶界称为东北茶祖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