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胀,腹泻,久治无效,减一味柴胡,见效丨中医治病,思则精进

 东山威夷 2022-08-16 发布于广西

有人说,医生脚踩两条船,一边是医院,一边是法院,诚然如此。

凡为医者,皆需毕生读书,不懈努力。临床救治疾病,常需反复思考,辨识阴阳虚实,权衡用药利弊,切合人情世故,不曲从患者有悖于医理的要求。

如今许多医者在处方施治时,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去顺从病患的意愿。患者侥幸有所好转,可说成是自己的功绩;没治好,也可借此说是患者的意愿所致,从而逃避误治的罪责。

医者的“曲从”,其目的只在“邀功避罪”,所谓“良法”,实则就是失职,就是罪行。因此,任何有良心的医家都应以此为戒。

但我相信,多数医者工作时都在为救治病人而努力,人力有限,时有不能回天之憾。作为病患,也希望能多给医者一些宽容。

白术

我接诊过一位女性患者,40岁。胃病多年,主要表现为胃胀、肠鸣,寻求中医调治。

患者来诊时告知,曾寻求中医治疗,服药后胃胀、肠鸣未减,反而出现了腹泻,排出水样便。

我审视前医所开方药,为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古代治疗痞满的专用方,适用于胃胀、呕吐、腹泻、烦躁的疾病,是治疗腹泻方,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

前医告诉她这可能是排邪反应,但服用一段时间后,胃胀、肠鸣仍然未见好转,于是换医生找到我。

四诊合参,我发现前医辨证其实也无错,证属上热下寒、肝热脾寒之厥阴病,但是辨证只是第一步,选方还是千差万别,我用了和解散结、温里祛寒之柴桂姜汤。

二诊:患者反馈胃胀、肠鸣明显好转,但仍有水样便,我加大干姜用量,但水样便仍未改善。反复调整药量几次,诸证皆除,只余水样便。

于是调整思路,换了个治厥阴病的方,以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痛泻方(白芍、白术、陈皮、防风)调治肝脾,结果大便开始成形。

我恍然大悟,为何患者服用前医的药出现了腹泻,服用我的药还是水样便,极大可能是对柴胡过敏。无论是前医开的药方,或是我初诊二诊方皆有一味柴胡。

调方后服药半月,症消病愈,已无大碍。于是我提醒她,以后找中医看病时要把这个猜测告知,避免方中使用柴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