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付铁道部大院回忆录81- 北京的第一条地铁

 北京老付 2022-08-16 发布于北京

提问:北京市第一条地铁是哪一年开始修建的?

回答:应该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吧?

错!

北京市第一条地铁始建于196571日,建成通车于1969101日,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提问:北京当时修地铁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啊,你这是照顾我面子吗?当然是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喽。

错!

北京修第一条地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战备。当年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

呵呵,看来有些事不能想当然,还是要听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大叔们是怎么说的喽。

1965年北京第一条地铁开工的时候好像很低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据说上边有规定,北京地铁开工典礼的消息不登报,只作为内参保留,所以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起先都没大注意,直到我家附近的复兴门外大街主干道被木板围了起来,铁道兵的挖土机轰轰隆隆地开始挖地三尺了,我们大家才知道咱北京市有个很大的工程开工了。北京修地铁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大张旗鼓的宣传一下呢?刚才不是说了吗,这是战备工程,必须保密,不能让美帝、苏修和台湾的美蒋特务知道,那时候对敌斗争这根弦必须绷得紧紧的。

当年地铁施工技术比现在可落后多了,还不能像现在这样在地下用大型盾构机进行掘进,只能在地面上采用“开膛破腹”的原始方式开挖。这么一来动静可就大了,原来走车的公路都被挖开了,所有车子都只能从工地两旁狭窄的辅路走,那辅路坑坑洼洼,车子一过暴土扬烟的,很不方便。但是老百姓都知道这是在修地铁,是个很重要的战备工程,所以也没听谁为此发过牢骚。再说了,大家都知道修地铁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毛主席还为北京地铁施工提了词:“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既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决定的事情,我们就坚决拥护,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当然,那时候大家也没想到,那坑坑洼洼的辅路我们一走就走了四年多。

修建地铁使北京的外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记得修地铁之前,我家附近木樨地至公主坟的那条柏油马路挺简陋的,也不宽,中间一溜很高很直的大杨树把路分割成南北两条道。地铁施工开始后,工人们就把那些大树都伐倒了,我们当时还觉得很可惜,后来知道是为了战备修地铁,也就觉得这是必须的了,地面的大树不伐掉,怎么挖地铁啊?

说起来挺好笑的,我对北京第一条地铁工程的关注,是起源于工地上的免费汽水。

有一天,我们栋的小伙伴“小钩子”叫我跟他去木樨地地铁施工工地玩,天挺热的,我有点懒得去,他神秘的笑着对我说:“走吧,工地上有免费的汽水!”

汽水?还是免费的?我有点不信,但肚子里的小馋虫一个劲儿地劝我:看看去吧,万一有呢?

地铁工地离我们住的羊坊店铁路宿舍非常近,十多分钟就走到了。在这里施工的不是普通的工人,而是解放军叔叔,当时叫铁道兵,二十年后军队整编时这个兵种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新的名称叫做铁道部工程指挥部。

解放军爱人民,军民鱼水情嘛,所以施工的解放军叔叔对我们这些到工地玩的孩子很友善。小钩子以前来过几次,熟门熟道,带着我径直走向那个装有汽水的大保温桶,很老练地对旁边的解放军叔叔说:“叔叔,我们想喝一点汽水行吗?”那个叔叔对我们笑笑,非常痛快地说:“喝吧。”

桶里的汽水并不是商店里卖的那种北冰洋汽水,而是工地自己用糖精、小苏打、柠檬酸、冰水配置而成的,但也很好喝,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解暑败火,喝完后我们还悄悄灌了一瓶子带走,解放军叔叔也没说什么。

喝了冰镇汽水,心情特别好,我们就在工地上转悠着玩,我这才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地铁工地的模样,这个工程真大啊,一条很宽很深的大沟,一眼望不到头。很多铁道兵战士在沟底下紧张的工作着。

我忍不住感叹道:“天哪,这么深啊!”

旁边的解放军叔叔骄傲地说:“那当然了,不挖这么深,怎么能跑火车啊?”

“火车就在这地底下跑吗?黑咕隆咚的司机看得见吗?会不会和别的车撞上?是不是我们钻到地铁里苏修的原子弹就炸不到了?”

我们的一连串问题把那个解放军叔叔问懵了,也许他也不知道,也许他没时间给我们解释,所以他挥挥手说:“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

不光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弄不清地铁是怎么回事,有些大人也不是很清楚。

记得有一天晚上,隔壁陈叔叔又端着大茶杯来我家串门聊天,向我爸爸打听地铁的事:“老付你说,咱们国家修的铁路不少了,北京又有那么多公共汽车,有什么必要还在地底下修铁路呢?这玩意得花不少钱吧?”

我老爸在铁路干了一辈子,虽然铁路局和地铁公司不是一个系统,但毕竟是近亲,我老爸又是高级工程师,自然懂得多。

我爸一脸神秘地对陈叔叔说:“这修地铁不是钱不钱的事,不管花多少钱都得修,交通是次要的,关键是为了战备啊!”

陈叔叔疑惑地问:“修地铁跟战备有什么关系啊?”

“关系可大了去了!地铁在那么深的地底下,上面盖着钢筋水泥,那就是个大防空洞啊!当年二战德国人进攻苏联的时候,你知道苏联人把指挥部设在哪了吗?就在地铁里!莫斯科市民也全靠地铁来当防空洞呢。现如今咱也修了地铁,心里就踏实了,万一将来咱们跟美帝苏修打起仗来,一是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可以在地下指挥战斗,二是老百姓可以在地铁里躲炸弹,三是如果地面的铁路被炸坏了,咱还可以从地下运送物资和兵力啊。”

“那倒是,可北京有那么多人,得修多长的地铁,才能让所有人都到地铁里躲炸弹啊?”

我爸俨然一副地铁总设计师的感觉:“一点点修呗,绝不会只修这么一条,将来北京市地底下起码得修个三条五条的,互相连着,哪儿都能去。”

“噢,可是——如果北京地底下都修了地铁,都掏空了,地面会不会塌下去啊?”

“肯定不会,都是钢筋水泥修的,炸弹都不怕,走几辆车就能压塌了?你就放心吧。”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特别自豪:我老爸懂的真多啊!长大后我才明白,老爸只是一个基层的技术干部,不可能知道什么国家机密的,他说的那些,估计都是他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看过的书、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瞎猜的,好在历史的发展证明老爸当时的分析八九不离十,基本靠谱。

听说,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就动了修建地铁的念头,但是没能实施。一是太贵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修地铁。二是从当时北京的交通状况看,这个事也不急迫。那时北京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大街上人多车少,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公共汽车的人都不多,修地铁自然不算是当时的燃眉之急。

到了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步复苏,国力大大增强了。而且那时候的国际形势更加险恶,五十年代初我们主要是担心美帝侵略和蒋介石反攻大陆,而六十年代中期,除了美帝和蒋匪帮,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更加凶险的敌人苏联修正主义集团,一旦开战,他们的飞机和坦克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从中蒙边境开到北京,从战备需要来说,修建北京地铁迫在眉睫,所以这一次地铁项目获得了中央的重视和批准。

由于是战备施工,所以北京地铁建设由当时的铁道兵部队来承担,地铁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当时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担任。

根据北京的具体情况,地铁修建采用了“浅埋明挖”的方案,就是直接从地面开挖,将地铁建好之后,将土回填。虽说战备施工是需要保密的,但由于是明挖,且工程浩大,不可能遮挡得很严,所以我们这些老百姓很容易看到地铁施工的进展。

铁道兵战士们的战斗力很强,夜以继日地进行施工。刚开始我们还看不出个门道,渐渐的这条巨型的大沟就有了整体的形状。大沟挖好后,战士们又依照图纸依次完成了钢筋铺设,混凝土浇筑,以及铺贴油毡防水层等的工作,双向两条地铁通道基本成型了。当然了,我们老百姓也就是看个大概,真正保密的东西我们也不可能看到,尤其是后来地铁隧道封顶了,回填了,在地铁上面铺了水泥路面,下面是怎么施工的我们就全然不知了。

据说当年为北京第一条地铁的走向争论也很大。

既然是“开膛破腹”地挖,不可避免的要拆除地面的建筑。当时提出了不少建设方案,但不论哪个方案都少不了要拆民房,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后来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意见:既要修建地铁,又要少拆民房,可围着城墙走嘛。有关专家一想,也是哈,拆民房要跟市民们协商,要安置拆迁户,很困难的。拆城墙不用那么麻烦,反正当年修城墙的皇帝老儿也都不在了,用不着跟他们商量,于是最后就拍板定案,确定了“一环两线”的方案。拆除北京内城从复兴门到北京站的城墙和城门,为采用明挖回填法施工的地铁腾出空间。

当年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坚决反对拆城墙,认为老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是历史文物,应该保留。他为此事一直四处奔走,但是,那时候大家还没有现在这么强的文物保护意识,觉得旧城墙年久失修,破破烂烂的,而且受雨水冲刷后,墙体松软,经常性的墙体倒塌,并造成伤亡事故,拆了也没什么可惜的。最后,周恩来总理提了一个折中方案,保留正阳门城楼及箭楼,而其他的城门、城墙则拆除,为地铁“让路”。

于是乎,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老城墙就这样被拆掉了,当年的一念之差,给今日的首都北京带给了很大的遗憾。

经过四年零三个月的紧张施工,196910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了。虽然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但总算赶在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大庆的时候完成了。

北京第一条地铁线完工后属于试运行,并不承担公共交通的运营功能,北京市民要想看看地铁是怎么回事,只能在单位开具介绍信,到地铁大厅里开开眼、过把瘾,不能乘坐。过了一段时间,试运行基本顺利,才开始允许市民乘坐地铁体验一下,但要有参观券才行。那时候谁得到一张地铁参观券都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也是哈,自古以来,谁见过火车在地底下跑的?大家谁不想亲眼看看、亲身体验一把啊!

我得到参观机会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我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参观过了,回来以后兴高采烈,说得神乎其神的,使我的心情更加迫切。终于有一天,我也得到了一张地铁参观券,当时真是高兴得要命!

走进木樨地路旁的地铁站,沿着长长的楼梯一步步走下去(那时候地铁还没装电梯),心情特别紧张,从小到大,还从没到过地下这么深的地方,以前觉得最深的地方就是我们大院的防空洞了。

走进站台,走进车厢,一切都看着新鲜。那时候地铁车厢跟现在不一样,座位跟大客车一样,都是并排脸朝前的,中间的过道并不很宽,后来因为坐地铁的人太多,站的地方都不够,那么多座位实在是太占地方,于是就改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那时候的地铁开起来噪音很大,咣当咣当的,让人心里很不安。窗外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因为看不见,就觉得地铁开得特别快,就越发的紧张。

好像没几分钟,列车停下了,车上广播说,我们已经到了北京火车站,车上的人都感叹不已:“真快啊,还没觉得怎么着呢,就到北京站了!这要是坐公共汽车啊,且呢!”

下车在站台上参观一番,我们就又坐车回来了。那是一次难忘的、有些惊心动魄的经历。

好多人以为北京第一条地铁就是今天的一号线,是从苹果园到四惠东这样一条直直的线路,其实不是。

那个时候采用的是“浅埋明挖”的施工方法,要刨开地面进行施工的,而天安门广场要保证国家重要节日集会,西单、王府井一带属繁华商业区,都不可能把地面挖开来修地铁,所以原本计划是一条直线的一号线只能绕开,从复兴门拐弯向南,沿着现在的南二环奔北京火车站。几年后有实力进行暗挖了,天安门一段的地铁才开工。

地铁刚开始售票运营时票价只要一毛钱,进站以后随便坐,没有距离和时间限制。(好怀念那时的票价和规定啊!)有些好奇的北京人就花上一毛钱在地铁里来回地坐。有的人第一次坐没经验,到了终点站苹果园才发现中间隔着过不去,只好出站花一毛钱再买票坐回去。后来长了心眼儿,坐到八宝山就下车,到对面乘车再回来。

那时因为只有北京修了地铁,不少外地来京出差的人也专程赶来乘坐一回,地铁俨然成了首都的一个观光项目。回到家乡后这些人就可以跟街坊邻居们吹牛了:“你们谁坐过在地底下跑的火车啊?俺就坐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的地铁已经发展得让人目瞪口呆了。现在修地铁是“悄悄地干活”,“挖开的不要”,巨型盾构机从地底下就把地铁挖好了,一不留神,就又有新的线路通车了,恍如一夜间,北京的地铁已经连成网,出门方便极了,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听说以后地铁能修到海底下,从太平洋下面一直修到美洲,我希望那一天早些到来,我带着老伴到美国玩玩,在美国正宗的麦当劳吃一份豆腐脑加油条外带北京榨菜丝的早点,在美国早市买点当地产的新鲜蔬菜,赶紧再坐地铁回北京来做午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付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文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影子行长》、《父与子的战争》,长篇报告文学《金融大潮冲浪人》、《舞动的K线图》、《重塑的丰碑》,中篇小说《我爸是行长》、短篇小说《贷款》、《假币》、《收债日记》、《一根筋》、《邻居》等。2012年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全国总工会、文化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