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解放军的“豆腐块”还是在小学,学校组织我们参观解放军营房,哇塞!解放军叔叔的营房里真整齐啊,床铺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毛巾挂成一条线、洗脸盆摆成一条线、连刷牙缸里的牙刷都是齐刷刷朝着一个方向……,最让我们感到惊异的,就是床铺上叠成“豆腐块”的被子,方方正正,见棱见角,真像是刀切出来的豆腐块一样,真是太好看了。有的同学说,解放军的被子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所以才能够叠成“豆腐块”的样子。有的同学说,那是一种很特殊的叠法,是军事秘密,一般人是学不会的。我对此也是深信不疑,坚信将来我当了解放军,也一定能叠出那样的“豆腐块来”。直到高中毕业后我真的如愿以偿参军到了部队之后,我才知道,战士们的棉被和老百姓的棉被都是一样的,只是颜色是军绿色而已。而且,部队叠被子也没有什么“秘密的叠法”,跟我们叠被子的方式也是一样的。那么,战士们的“豆腐块”是怎么叠出来的呢?就是一个字:整!新兵连的时候对叠被子倒是要求不很严,叠整齐了就好。新兵训练结束下连队的第一件事,就是班长教我们“整理内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我们新兵的被子都是很“暄腾”的,鼓鼓囊囊,根本叠不成“豆腐块”,倒是像个“豆腐泡”。就连老班长帮我们整,也是相当费劲,但总算是有点“豆腐块”的雏形了。后来我们慢慢掌握的叠“豆腐块”的要领,大概的步骤如下:用重的东西(木板、小凳子等等),反复碾压被子,目的是把里面棉花压瓷实,被套表面没有摺子。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新兵的被子想整出个摸样来,至少也得一个多月。第二步:计算好尺寸,把它固定下来。也就是说,每次叠被子,都是走这条线,久而久之,被子的“线条”就固定下来了。有些老兵的被子,“线条”部分的颜色都不一样了。有的新兵比较笨,记不住上次的“线条”,每次叠的都不一样,所以总也叠不出“豆腐块”,急得没办法,就在被子上画上记号,看着记号叠,呵呵,这办法还挺管用的,时间长了,心里就有数了。第三步:叠出线条后,用手使劲捋,反复地捋,让棉花“留下记忆”,以后叠被子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固定住了。 第四步:反复地在线条上捏,就是用食指跟拇指捏,从这头一直捏到那头,就像老百姓捏裤线那样,使被子边缘形成“死褶”,这样才好看。第五步:叠好的被子还是鼓鼓囊囊,可以在被子上边压点重的东西,比如说小凳子、棉大衣、或者是放一块木板,木板上再压几块砖。压一段时间,被子就基本成型了。说起来容易,实际做的时候,还是困难重重。有的新兵为叠被子的事愁的直落泪。为啥呀?连里天天“查内务”,搞评比,那个班的内务不好,不要挨批评的。挨了批,班长心里有火,被子叠得不好的新兵就得挨呲儿。班长发完脾气,还得撅着屁股给新兵重新叠被子。班长叠的被子就是不一样,比新兵自己叠的好得多。可是,好是好,新兵却不敢动了,怕动坏了自己再叠时,叠不成这样的。于是睡觉的时候,有的新兵舍不得把“豆腐块”搞坏了,就小心翼翼把被子放到桌子上,自己盖着军大衣睡。我们问过班长:为什么一定要叠“豆腐块”呢?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呢?班长告诉我们:军队内务是军队纪律的保证,一个连内务都做不好的军队战斗力从何谈起。所以要求军队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从侧面来说是要求军人叠的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叠成”方方正正的规矩,没有曲线的规矩,军人才能恪尽职守,才能听从指挥,才能打胜仗。内务的好坏其实是可以反映一个人,一支部队的精神风貌的,试想内务极其脏乱的部队怎么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听从指挥呢,这些都做不到,那么在战争中肯定吃败仗。那时候,部队对营房内务管理特别严格,不仅是被子叠成“豆腐块”,所有东西,都要整齐划一。营区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有一次上级搞大检查,我们忙了半个月,装备摆放得整整齐齐,军车轱辘都用白漆画上白圈圈,地上不能有落叶,专人盯着,随落随扫。那段时间,我对“豆腐块”有些厌烦了,心里常想,等我退伍回家,起床后掀开被子就走,叠都不叠。1980年冬天,我退伍回京了,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躺在在自家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了一大觉,啊,退伍的日子真好啊!不用站岗,不用担心连长吹哨紧急集合,也不用闻二十多个大小伙子的臭脚丫子味了,睡得真踏实。第二天早晨起来,习惯性地穿衣服、叠被子,刷眼洗脸吃早点,回到自己房间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早晨起来的时候,竟然习惯性地又把自家的被子叠成了一个漂亮、标准、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当过兵的人,很多习惯会一辈子跟着你。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些东西已经刻在了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终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