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和胡适,从建立友谊到唇枪舌剑,起因竟是溥仪?从不还口的胡适是害怕还是不屑?

 雪忆柔 2022-08-16 发布于黑龙江

鲁迅和胡适是经历过“蜜月期”的,后来分道扬镳的根源则是“政见不同”,他们的第一次矛盾却是因为“末代皇帝”溥仪。

胡适这个人特别纠结,他一面标榜自己是“蒋”的“诤友”,一面又自诩清高。不回应鲁迅自然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是他与鲁迅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二是他真就“骂”不过鲁迅。

但凡与鲁迅开启过论战的,就没有能赢过鲁迅的,一向以学术研究著称的胡适,拿什么去跟鲁迅斗?

网上流传鲁迅对胡适的一段与“狗”相关的讽刺,其实,鲁迅只骂过一个人“狗”,这个人就是梁实秋。鲁迅骂人确实从不留情面,他骂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是“寡妇主义”,直言“新月派”文人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讽刺陈西滢是“冬吉祥派之正人君子”。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梁实秋、陈西滢都是与胡适有关系的,也都是“新月派”。所以,与其说这是鲁迅和胡适的斗争,不如说是鲁迅与“新月派”的辩论。

那么,鲁迅到底骂没骂过胡适?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恩怨呢?

一、建立友谊

在“五四运动”之前,鲁迅与胡适是有过共识的。胡适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其中心思想与鲁迅不谋而合,那就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和民主。

在这期间,将鲁迅与胡适称为文坛双子星是实至名归。无论是文学思想还是学术研究,这两个人若是“合”,则能创造互补的成就,这就有点类似廉颇和蔺相如一般。

胡适因其对新思想的主张,一度遭到学衡派和甲寅派的围攻,这时,正是鲁迅挺身而出,撰写了《估学衡》等文章予以回击。

鲁迅格外喜欢写日记,通过对鲁迅日记的研究可以发现,鲁迅和胡适的交情始于1918年。尤其是1923年到1294年期间,两个人的友谊相当稳定,而且处在一个极其亲密的阶段。

鲁迅的经典文学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曾数次征询过胡适的意见,胡适也几次认真地给以建议,可见他们的关系也并非始终“刀剑相向”。

二、分道扬镳

随着《新青年》杂志的分裂,以及胡适的“高升”(攀附蒋),鲁迅和胡适的关系开始日趋恶化。

1926年,鲁迅和陈西滢的论战拉开大幕。陈西滢和胡适同属于“现代评论派”,胡适支持陈西滢也是情理之中了。这时,鲁迅和胡适之间出现了裂痕。

但是,鲁迅和胡适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却是因为溥仪。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提到过,他很欣赏胡适。15岁时,皇宫内安上电话后,心血来潮的溥仪拨通了胡适的电话,提出想要会面的想法,于是胡适真的就到宫里去拜会溥仪了。

后来,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皇宫,胡适为此还发文谴责冯玉祥此举就是“东方的野蛮”。鲁迅得知后深感讽刺,于是在《知难行难》中写道:“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好。”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给了胡适一个讽刺的称呼:“博士”。日后,又将这个称呼丰富为“新月博士”。

后来,鲁迅曾澄清过自己对胡适的反感,他将其归纳为:“此乃公仇,绝非私怨”。可以说,鲁迅是坦荡的,他对胡适的批评都是公开的,而胡适的态度始终是“老僧不见不闻”。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去世后,有苏雪林之流跳出来指责和污蔑鲁迅之时,也是胡适站出来维护道:“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

从某种角度来看,鲁迅似乎嫉恶如仇,而胡适宽豁大度。其实,胡适的不回应有诸多原因,按当时的影响力来看,鲁迅的民间基础更牢固,这就要从两个人的“政见”来讨论了。

三、龙虎斗

鲁迅和胡适之间的这场文坛之战更像是“龙虎斗”,胡适虽从未公开反驳,但是他身边的人可没少为他忙活。所以,将他们之间定义为“争斗”也没错。

首先,鲁迅和胡适的分歧之一就是对知识分子的定位。胡适的想法是赞同知识分子应该成为“诤友”,类似于唐代魏征那样的“谏臣”。在胡适看来,社会的改良是水滴石穿般的一点点改进,而他则将希望寄托于“政府”。

鲁迅则不同,他是批评且反对政府的,这在他的文章中处处都有体现。他认为,每个知识分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通过揭露社会弊端的方式,起到刮骨疗伤的效果。而鲁迅最反感的,就是“颂扬有权利者”。

著名学者钱理群对他们两个人的评论非常精准:“鲁迅是体制外的、批判的立场;胡适是体制内的、补台的。”其实归根结底,鲁迅和胡适的最大区别就是政治立场不同的问题。

其次,鲁迅和胡适对民众的启蒙侧重点也存在分歧。鲁迅始终站在民间立场,认为要改造国民,才能实现改变社会的目的。而胡适则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政府,他将启蒙重点放在了“官员”身上。

最后,鲁迅和胡适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对待“权力”的态度。鲁迅自己曾做过十年的公务员,但是他极度憎恶权力,甚至巴不得与其保持距离。胡适则不同,身为学者却热衷政治,尤其是他对蒋的追随也让他最终没有落下好名声。

可以说,鲁迅和胡适终究还是文人,鲁迅的一生致力于批判一个旧中国,而胡适的一生都在探索建设一个新中国。两个人虽然努力的方向不同,但都奠定了中国新文化的基础,同样功不可没。

四、不敢还嘴?

胡适之所以对鲁迅的种种批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自然有他作为知识分子的体面和傲娇,但其实也有对鲁迅喜“缠斗”的深知。

鲁迅的一生有好多次论战,最生猛的一次就是鲁迅尚在北京时,因为与女师大共同掀起的著名“驱羊运动”,也引发了与文坛众人的一场论战,与“保皇派”陈西滢的论战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鲁迅一人舌战群儒,这等豪气还真是让人敬佩。

以鲁迅的性格,别说一人,只要是他所坚持的,一群人也不会让他心生敬畏,他只坚持真理。而鲁迅打过最久的一仗足足有八年,那就是和梁实秋之间的论战。

在这八年时间里,两个人都留下了太多精彩的文章,堪称一场“神仙打架”。如果不是鲁迅去世了,恐怕他们的战争还会持续下去。

当然,如今我们回看这场争斗,就能看出鲁迅思想的先进性,以及梁实秋的稚嫩。尤其是鲁迅的那一篇《资本家与走狗》,直接呛声梁实秋,让他简直无言以对。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鲁迅好斗、善斗、能斗,而且从不服输。这样的鲁迅,胡适可不想轻易招惹,毕竟他的心思可是想做个“贤臣”呢!

作者:雪忆柔 心中有点墨 故事藏山河 文字是坠入凡间的精灵 灵魂唯有在书海中方能自由 愿我的文字可以温暖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