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0年,乾隆第5次南巡,一个和尚领着一位翩翩少年点名要见他。御前太监阻拦道:皇上是你们想见就能见的?和尚淡然地说:“这位少年乃是遗落在民间的皇孙,皇上一见便知了。”太监见少年气度不凡,不敢怠慢,只得向乾隆汇报。 这位少年难道与大明湖畔夏雨荷有关?开个小玩笑,总之,当御前太监将此事汇报给乾隆后,乾隆顿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自知自己每次南巡处处留情,但是出个孙子是不是有点荒唐了? 这时,御前太监又凑前一步说:“这位和尚声称,少年乃是四阿哥之子。” 乾隆顿时一震,对四阿哥永珹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永珹的母亲金氏原是朝鲜族人,当年皇太极亲征朝鲜,那些被他俘获的朝鲜人就编入了包衣,自此,金氏就成了爱新觉罗家的奴才。 在后宫这个人分三六九等的地方,金氏的身份实在是不够金贵,这对母子也不受重视。作为永珹的父亲,乾隆给了他生命,同时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763年,乾隆的叔叔履亲王允裪(康熙的第12子)去世了,允裪的世子也是过世较早,于是慷慨的乾隆将永珹过继给了叔叔,以表示“亲亲睦族”。 为什么是永珹不是别人呢?这么说吧,到了这个时期,乾隆身边的皇子有四个,而年长的也只有四阿哥永珹和五阿哥永琪。这下大家知道了吧?乾隆一直属意的储君是永琪,为了避免曾经的“九子夺嫡”再现,必须让永珹做出牺牲! 这一过继,永珹再也不能叫乾隆“皇阿玛”了,只能称呼“皇上”了。自此,永珹平平无奇的人生又经历了波澜不惊的14年,便英年早逝了。 思及此,乾隆决定召见这位和尚与少年。待他见到少年后,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总之他越看这个少年就越与永珹相似,似乎眉眼间还有金氏的模样。 这时,老和尚开始讲起了一段故事。 原来,永珹特别宠爱侧福晋,她自己生不了孩子,便再也看不得其他人有子,于是心怀记恨。一次,永珹外出打猎,这位胆大包天的侧福晋直接起了邪念,将永珹不到2岁的一个儿子扔到了荒郊野外。 而这位少年正是永珹的第二子,当时永珹还没来得及向乾隆报喜,这个可怜的孩子便被完颜氏以出水痘为由处理掉了。而和尚途经乱葬岗,恰好听到婴儿啼哭,于是便发善心地收养了他。 当年,永珹一共有6个儿子,除了长子几乎全部早夭。而关于侧福晋恃宠而骄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老和尚经过打听得知孩子的身世,未免孩子再受荼毒,只好带他避走他乡,等待能见到皇帝的机会。 老和尚的故事讲完后,乾隆陷入了沉思。莫说这位侧福晋的手段在宫中也常见,哪个深宅大院没点龌龊事呢?关于永珹之子的传闻,乾隆也曾经风闻。再一看眼前的少年,虽然穿着朴素,气度却十分不凡,颇有几分皇室风范。 可是皇室血脉容不得半点马虎,乾隆心里也不敢拿主意。于是,乾隆也不说认他,也不说不认,反而一路带着这位少年回了宫,又将这件棘手的事交给了军机处。 军机处肯定是第一时间要找证人,可是永珹宠爱的侧福晋早已过世,已经算是死无对证了。府上其他人哪敢说自己知道皇孙被害一事,那都是欺君、掉脑袋的大事,所以这件事便陷入了僵局。 乾隆见事情毫无进展,愤怒地责令和珅联合军机处大臣一起判定皇孙的真假。可是,少年见到诸位朝廷大臣非但没有惧色,反而大方地坐上了军机大臣的椅子。 眼见各位大臣争论不休,少年却冷笑地指着和珅问:“我本就是大清皇帝的正统金孙,沦落民间饱受疾苦,你们竟然各个眼拙无法辨别,还在这争论不休,真是岂有此理!” 少年话音一落,众臣都惊住了,看这沉稳的气魄、老成的风范,分明就是爱新觉罗家的孩子啊!可是,毕竟牵扯皇室血脉,没有一个人敢一锤定音,就连和珅都只能沉默不语。 这时,有一位胆大的军机大臣突然走到少年面前,“啪”地狠狠地甩了他一个耳光,而后大声质问:“到底是哪里来的野孩子!你可知欺君罔上是灭族大罪!说,你到底是谁!” 这一巴掌直接打没了少年的气焰,只好慌乱地说道:“这些话都是和尚教我的,他说只要我按照他的说法做,就有一辈子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后来,这位少年袒露了自己的身世,他原是河北涿州树村人,本姓刘。至此,这件“皇孙认亲案”终于告一段落。和尚最终被处死,而少年被判流放伊犁。 有趣的是,这段“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爱新觉罗家自己人记载的,作者是努尔哈赤的七世孙、满清贵族爱新觉罗·昭梿,此人爱好文史,在他死后便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端方将其遗稿整理成了《啸亭杂录》。 大家想知道少年的结局吗?他到了伊犁后依然说自己是皇孙,以至于让很多人深信不疑,而且他不改骄纵蛮横的个性,最终被当地官员秘密处死了。至此,这位少年的真实身份再也无从进一步查证了。 且不说少年是否是皇孙,乾隆原是留他一命,倘若他可以低调度日,也能安度余生。杀死他的或许不是贪欲,更不是任何人,而是他自己罢了。从此,这段故事便被爱新觉罗家的自己人写成了笑料,代代相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