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憋了有点久,还是想谈谈这个话题

 HX_chen77 2022-08-16 发布于山东

#每一篇文章,认真读才会更有收获#

01


“如果你想要建立社交,你知道需要学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吗?”

“是…不要逃。”

“为什么?”

“因为喜欢逃跑的人,最后他就只会逃跑了。”

这是第一个认识

——逃避,是可以习得的,也往往是学习的结果。

相对来说,第一次逃避还是艰难的,毕竟“万事开头难”,即使是逃避这种事。

第一次的逃避,你还不擅长找借口;

第一次的逃避,你会感到羞耻。

但是随着第一次逃避的成功,第二次就没那么难了。

那些借口那些理由你已经轻车熟路,内心不会再承受第一次逃避般的煎熬。

于是,在逃避这件事上,你变得越来越擅长。

所以,从不擅长“逃避”到“擅长”,也是你“学习”的结果。

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的是,有个姑娘,她的名字叫小芳,她长得好看又善良,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图片

不过,她有社恐。

小芳的社恐怎么来的呢?

居然,有点害羞的她,第一次到了一个充满陌生人的社交场合。

她感到无所适从,实在太难受了,如坐针毡,她就想逃离那里。

逃?不逃?逃?不逃?

小芳选择了逃。

从那个聚会场合走开,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她感觉好多了,整个人都轻松了,内分泌都正常了。

就这样,她体会到了从一个令人感到紧张的社交场合逃离的好处。

这种对逃离好处的体会,和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发现一块糖很甜很好吃,并无二致。

在任何一次对社交的逃避看来,几乎都能够百分之百解除当下的紧张和不适,所以这个应对方式太有用了。

所以,她就这样“学会”了一个自救的“求生策略”。

逃避,是一种习得的结果。

你是否也能想到:

面对,同样也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呢?

“所以,尴尬的时候,直面它。”

“为什么要让自己面临尴尬的境地而不逃掉?”

“因为,总会有一天你逃不掉。”

“可是,面对尴尬有什么好处呢?”

“面对尴尬,总有一天你会怎么处理尴尬。”

擅长社交的人,谁是天生的社交家?

谁不是从尴尬中走出来的呢?!

所以,得学会“不要逃”,然后:

面对它。

02


要相信自己具有见招拆招的能力。 

去年我搞过一次公开直播。

尽管现在到处都是直播,但是对于没有搞过的人,还真不一定有胆子露脸面对公众。

我是其中之一。 

图片

老实讲,那天直播之前,我是一脑子空白的,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在直播的时候要讲什么。 

那天我是怎样表现的? 

有幸看到我那天囧态的人,应该还记得我一上直播就说我很尴尬:

“你们能不能问我问题?让我回答问题,我不知道跟你们聊什么,你们快点问我问题,让我来回答吧。” 

很多观众听到我发出的“求救”之后,于是就有人给我出了很多问题,很快直播间的气氛就搞起来了。 

有了具体问题,我自然好回答,我自然有得聊。 

我要说的并不是直播,而是说,实在没底的时候,你最后一定要学会的就是:

相信自己有见招拆招的能力。 

“信任自己,把自己放出去,相信自己具有临场应变的能力。” 

如何临场应变?

其实在真正面对问题之前,你是无法知道的,但是你一定要相信,

“那个临场时刻的你,是具有应对能力的。” 

回看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不都是这样的吗?

很多的时候,在不确定的事情面前,其实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尽管有所准备,但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准备有用。 

而面对问题的时候,更多发挥作用的是什么? 

“就是我们人在一个具体活动具体实践中见招拆招的能力啊。” 

见到一个具体问题,你会回答就回答,这个时候你就有话讲。 

你不会回答,你就坦言你不会回答,请别人换一个问题。 

因为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具体的交流中,这种交流是流动性的。

流动性的东西就会创造生机,就会创造机会,流动的东西,也给了我们见缝插针找到机会的契机。 

03


“如果社交是你害怕的,那么克服之后,你要想到,它就变成了你的能量资源。” 

“为了让它变成你下一次的能量来源,而不是恐惧源,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克服你的恐惧。”

“你的恐惧,值得被你去克服,尽管看起来挺难的。”

比如,你看我这个家伙,不过也就是克服了一次公开直播,在这篇文章里面,已经能够拿直播来举例了不是? 

再就是,因为有过第一次成功克服直播的经历,我知道直播也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

那么,对于我来说,我下一次直播,我还会感到那么难吗?

已经不会。 

图片

真的去回想,我在什么时候感觉直播“不难”了?

其实就在直播十几分钟后,当我的紧张情绪已经得到平复,已经能够很正常地和观众对话,那时候我就发现直播不难了。

甚至于那个时候就应该开始享受到直播

——至于以后会不会去搞直播,恐怕难点已经不会在心理层面,我只会考虑我的优势基因在不在于直播上;

目前我觉得我的优势基因还是文字沉淀。 

这一段值得强调的一点是:

即便真的会在面对的时候感到恐惧紧张,但是这种恐惧紧张仅有短暂的十几分钟。 

这点刷新了我的认知:

你所恐惧的事情,在面对的时候,并不会让你感到全程的恐惧。 

第二点启示:

心理障碍这种东西,说来也特别怪,往往就只需鲜明地去突破一次,往往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心理障碍这种东西,突破一次就够了;不突破就永远在那里。” 

有智者如是说。 

04


“想去参加同城活动,但是不懂得如何跟陌生人聊天说话,怎么办呀,人家的小心心好纠结…...”

“哎……那就去一些不依靠聊天输出为主的活动就好了。”

这问题让我梦回往日,那时大学…...

我去参加的是什么?

是爬山。

图片

在QQ群里面可以找到本城市里的很多爬山活动。

我去参加了。

这种活动就不需要讲太多话了,在爬山的过程中大家就会产生很自然的交流。

有一次,一个女生要爬上一个石头,恰好我就在前面。

看她艰难的样子,我就忍不住伸出了人道主义之手。

手搭上了,接着,随着一声“谢谢”之后,我们的话就自然搭上了…...

后来还不小心地牵了很久。

要我说,最好的认识人的方式,就是去和人共同参加一些活动。

很多修仙小说,尤其是后宫流的,男主那么多后宫怎么来的?

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外历练刷副本、参加比赛的时候认识的。

在外历练,别人才会遇到困难

——有困难,才有需要你的时刻,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机会。

05


在社交的时候,不要只是想着自己。

因为社交是一种互动,无论是对话互动,还是关系互动,都是一种互动。

比如,你想想:

对方真的对你没兴趣吗?

你会不会低估了对方对联系的兴趣。

有一次,在演讲现场的交流环节,我想认识一位刚刚走下讲台的讲者。

他挺有才的,当我走过去想要搭讪的时候,看到他冰冷的面孔,我的小心脏也跟着被冷却了一万分,我想,“这家伙,该不会只会对女人感兴趣吧!”

图片

但是不顾他的面无表情,我还是搭腔了,毕竟我手都抬高高,不说一句嗨或者哈喽,他大概率会以为我要打他….

万一,引起他的应激性防卫怎么办?

毕竟他还挺壮的,看起来就很好打(第四声)的那体型。

为了不被打,我说了一句,“兄台,你好…”

接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应该尴尬的搭讪,就因为我的这个颇有古风的搭腔而土崩瓦解…

他冰冷的面部也崩解开来,他的笑容可捏性很高。

后来我们就聊得水生火热…..

得亏现场没有床,不然两个人得聊到床上去!

“原来他,就是这样一个外冷内热的家伙!”

我心里这样想的。

我就问他:

“为什么那时候你面目那么冰冷,十分狰狞!你知道吗,你的样子差点就吓退了我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儿!”

他说:

“对不起……但是当时我真的没有注意表情管理,因为那时候刚刚从演讲台下来,我还停留在演讲的冰冷和紧张中。”

你看,就因为我的“勇敢”,所以,我认识到了一个很棒的人。

认识他,我那天很快乐。

回想起来,那天想要他微信的人应该挺多的,因为他的演讲真的很出彩…...

不过很多人都被他冰冷外表吓退了,但是,就因为勇敢如我,我成功要到了这位男士的微信。

得亏我抬手打了招呼,得亏“其实他看起来并不是外表那种拒人千里的模样”,“他是个很喜欢和人结交的朋友。”

没有低估了,所以我把握住了他。

06


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的期望很重要:

你对他人有着怎样的期望?

是想要建立深入而有意义的关系,还是仅仅停留于浅尝辄止?

这就是期望。

事实上,很多人看起来无法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或者看起来没什么朋友,

很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交友的能力或者机会,而是因为他们不愿。

不愿,就是不愿意这么去做,就是对于与人建立深度关系没有期望。

所以,有的人,看起来“没什么朋友”,那是他们的一种选择。

还真别说,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尊重他们。

图片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期望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很重要?

“因为期望会指导对话。”

Kaedar& Kumar,2021)

不同的期望,会直接决定人们在对话中讨论哪些话题。

更低的期望,只会带来肤浅的互动。

而,更高的期望,往往会鼓励人们去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深入的关系,往往只是深度对话的延伸。”

我曾经在朋友圈曾对大学生发过灵魂一问:

你们在大学期间,有过那种和人深度对话的经历吗?

很多人说,没有……

这个确实是个遗憾。

因为深度对话这种东西,如果你有过,那么多年之后,可能都不会忘记。

曾经在学校的小树林,不知从何起,反正我在做舒展运动的时候,就有个平头男生跟我聊了起来。

我们学校夜禁时间是晚上11点。

那晚上,我们8点聊了起来,聊到了10点50,纷纷查看时间,心头一阵纠结,真的该回寝室了!

“要不要因为对面这个男人,而选择留下??”

我想他也是这么想的。

“我有点不想回去了。”

我很不好意思地说。

他笑了,说:“我也是。”

12点,全校灯灭,我们知道,那晚是没有觉睡了,除非出去开宾馆。

“蚊子很多,要不要去学校对面的小山头走走,夜色也还行?”

“好。”

图片

那一夜,在小山头上,小股夏夜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清凉。

吹着小风,我们聊到夜里三四点钟。

后来我们之间的交集很少了,因为他不是我们学校的,是个交流互换生。

不过那一夜的长聊,足以有一种引为知己的感觉。

相对于跟其他认识很久的人相比,他对于我来说,就只是因为一场深入谈话,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已经有着深度的联系。

好多年过去,毕业了,每日厮混一块的同学之间,也是越来越没有联系……

这么多肉食相交的关系,无论再怎么多,都敌不过那一次我和他的深入交谈。

现在我们依然是很好的朋友。

哎...

这个故事有点感怀了,我真正想说的是:

有深入对话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那能强劲地夯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深度对话,可以制造出一种灵魂层面的亲和。”

——别看有引号就觉得我是在引用,我只是习惯采用引号说一些很有节点性的话而已,这只是我的写作手法。

比如这句看起来那么有道理的话,当然也是我说的...

最后

“不知道为什么。”

她说。

“明明每次出去参加活动,回来都收获满满,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能够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可是为什么每次参加新活动之前,都会感到抗拒?”

“明明每次出去见朋友或者参加聚会,几乎每次回来之后都感觉到不虚此行。

可是为什么每当遇到朋友约着聚会,我还是想要逃避?”

“不知道我的这种心态是不是病态?”

这不是病啊。

一项研究表明,你坐地铁的时候,如果你和身边的通勤者进行交流,这会让你在通勤过程变得更为愉快,感受到更多的积极体验。

尤其是很多把通勤当作一天中并不愉快的过程的上班者来说,更是这样。

“在跟陌生通勤者交流之后,整体报告说他们能够拥有更好的积极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参与者在报告中说,这种和连接的状态可以让你拥有比孤独状态下更为积极的体验。”Epley,2014 )

图片

不过这个报告只是展示实验结果,它并没有建议说:

既然和陌生通勤者连接交流能带来积极体验,那你们要这样做啊!

它没有这样的建议。

因为就算不看这个实验,我们也能够大体知道在糟糕的通勤中,和人交流多少是有好处的。

但是我们没有多少人真会去这样做,至少是不会有太多人把这种事当成是常态。

这和前面的“她”,并无不同。

“知道一个东西好,也体验过,发现确实是真的好,但并不能经常做到,这是病吗?”

“这哪里是病,因为也许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呢。”

知道读书好,就一定能够人人读得好吗?

知道写日记好,就有人能够一直坚持吗?

·······

知道一样东西好,可太容易了。

但是要一直做到,就太难了。

“所以,才需要努力啊!”

“不然,怎么和别人不一样?!”

我听到有人这样说。

我觉得有理。

所以呢,社交,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呀。

“但是,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也不要怀疑自己,因为还有很多和你一样做不到的人,很多,很多。”

“你不孤独的。”

我又听到有人这样说。

我感到,被安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