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2个极为牛逼的阅读方法

 HX_chen77 2022-08-16 发布于山东

我在阅读上有这样的体会:往往越是认真的去读一篇文章,最后所能够获得的感悟也越多,且深刻,所以阅读状态的投入程度和最后的收获是呈现相关的。

这篇文章,我分享的是两个极为牛逼的阅读方法——我并不觉得“牛逼”这个词有夸张,因为我确确实实就是这两个方法的践行者,而且深受其益。

有人问,看过的书记不住,都忘记了,怎么办?

看过的书记不住太正常了。 

为什么这么说? 

人有短期记忆系统和长期记忆系统。 

假设你在上课的时候收到一条的短信,看过一遍之后,你没有再进行特殊处理,你觉得这条信息会在你脑海里停留多长时间? 

1.10~15秒? 

2.1~2分钟? 

3.几个小时? 

再怎么高估自己的记忆力,你选那个能记一两分钟算是顶破天了吧? 

实际上,如果未经特殊处理,进入短期记忆系统的信息会立刻开始消退,10~15秒后会消失不见。 

那什么叫“一本书”呢? 

一本书,就是十来二十万字,可以看成是几千个句子的组合……你把这些句子拆开了看,是不是一本书就等同于几千条“短信”的合体? 

老实讲,倘若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相互独立,主题之间毫无瓜葛,你看完一本书,也就只是相当于刷完了几千条垃圾短信而已。 

每一条都会在你看完的十多秒后忘记……如果不经过特殊处理,最后你这样看完一本书,当然你只会记得“自己看过某本书”,但是具体什么内容就不记得了。 

所以说为什么要少学碎片式的知识,而是应该多去看书,主要就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是主题式的,内容与内容之间相关性强,这样你在阅读过程中,相关的内容就能够帮助你做到一定程度的记忆重复和强化——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完一本主题内容集中的书之后,尽管不能记得所有细节,也仍然有所收获的原因。 

既然相比于碎片知识,一本内容主题集中的书能有这样的好处,为什么看完之后仍然会忘记绝大部分的内容呢? 

当然是很明显的,因为即便是一本书有强化读者记忆的作用,但作用仍然是很有限的。 

那么,怎样记住一本书更多内容? 

这自然仍然需要倚赖读者的主观能动,需要他们有意识的去对自己所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特殊处理;只有专门的处理,才能够将更多短期记忆会忘记的内容变成长期记忆的内容。 

在将短期记忆内容变成长期记忆内容的这条路上,我们会运用到哪些专门的处理方式? 

下划线 ?

常用的方法是下划线挑出重点内容,那下划线有用吗? 

只是起到一点微小作用,就是挑出重点内容本身,甚至弊处可能更大,就是让我们有一种“已经处理过信息”的错觉。 

做笔记 ?

一些点评式的笔记,比下划线作用更大一些,但这种方式之所以不够有用,是因为这种笔记方式过于“点到即止”。 

太肤浅,不够深入,你回去看看你做那些读书笔记,有多少是能够触动到你的? 

又有多少会包含这深刻的反思? 

我提供两种可以深化记忆的方式,也是我一直在用的。 

01


第一个,“以写为中心的阅读” 

什么叫以写为中心的阅读? 

就是我在阅读的时候,不是以单纯的读多少书为目的,阅读进度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那什么是我追求的事情呢? 

就是看我所读的东西能不能给我带来触动,带来反思。 

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有所触动有所反思,这是极容易做到的,哪怕就是此刻你读到我的这篇文章,可能就会在某些点上让你产生思考。 

读一本书也一样,但我可能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很多人读到那些能产生反思,觉得作者写得好的地方,他们会拿出笔来做一些下划线,甚至是摘抄,他们的摘抄能够当工艺品来欣赏。 

我觉得这种读法,“很努力”,但没有用。 

所以我会采取跟别人不同的,我认为“有用的”方式来处理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怎样的做法谁知能产生最大效用呢? 

是写。 

所以别人停下笔来做下划线,然后继续阅读的时候,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拿出笔来写,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写,如果能够一直写下去,那就一直写下去,搁置阅读先集中写作。 

手机上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能够进行语音转文字的记录——为这个功能,我身家上亿的情况下,愿意为它打赏一百万。 

我认为这种方式才真正的有用。 

因为我认为书上的内容并不是中心,我的思考其实才是整个阅读活动中的中心;书的作用,仅仅是激发我进行思考的材料,而已。 

既然书已经能够触发我进行思考,给我点了思考的导火索,我为什么还要去继续去读书呢? 

我应该停下来深入的去思考 

只有把能够想到的东西都想透了,或者脑子里面再没有别的什么点子了,这时候我才会重新返回到阅读的征程之中。 

有人说,这样阅读的停滞感不是很强吗? 

是呀,我需要的就是这种停滞感——而且尤为珍惜这种停滞感。 

因为能够让你反反复复不断进行停滞下来跳去进行思考的书并不多。 

我希求的反而是那种读一小段就能够给我带来深思的书,这样的书我就能够读很久很久。 

记得一次开直播的时候,有读者说喜欢我的脑子想要上我的脑子……没准我上面说的这个法子可以帮到你,到时候你就可以上自己的脑子了。 

02


第二个,“以复习为中心的笔记” 

什么叫以复习为中心的笔记? 

这么取标题,当然只是为了与上面第一个名称显得对称,我实际上想分享的是一种我复习笔记的方法。 

我一再推荐的是“云虫爱看”这款软件,应用商店可能搜不到,需要在网页搜索下载哈。 

跟读纸质书不同,对于重点内容你可能还需要笔记摘抄,费时费力手都要抄出腱鞘炎。 

所以,这款软件有一个极牛逼也是我无法离开的功能,就是能够在它的后台导出所有下划线以及笔记的所有内容。 

为什么要把笔记从书中专门提取出来? 

因为我知道如果你标记那些重点内容还是放在书桌,你是不会想到要去复习的。 

一本二十万字的书,一般能够提取十分之一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一到两万字。 

等到我读了十本书,我就有了一二十万字的累积笔记(虽然名曰笔记,但精要大部分是原著的内容摘抄)。 

那这一二十万字的笔记,就够我再当做一本书去读的——当笔记有一本书的文字量,再去复习之。 

这是第一遍的复习。 

复习的过程中我干嘛?

第一件事,我还是会用前面提到的方法,“以写为中心的阅读”,这是我的方法论。 

第二件事,就是削减复习笔记过程中那些看来已无感触的内容,这样最后我会得到一个更薄的笔记本。 

之后过一两个月再把近期读过的书的所有笔记再拿出来读薄。 

最后会留下一些,很难再读薄的重点内容——精华中的精华,这就是“年读书的精华内容”。 

年读书的精华内容,又可以和其他年读书的精华内容放到一块,又可以再专门去复习,再削减。 

以往,看完一本书就是一本,但是通过这个方法,它竟然可以牛逼的实现一点,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你能够复习到近年来你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里面的精华内容。 

你会问那这样的复习任务很重吗? 

有什么重不重的啊,你正常看书也是看,把所复习的笔记当作正常看的书去读,不就可以了吗? 

再者我要告诉你的是,随着人脑认知不断的进化,以前的很多笔记就免不了惨遭削减删除的命运,最后总体的笔记量,最终会维持在一定的量上。

最牛逼的程度,是那些能够将书一遍遍读薄,最后只剩下一些简单“原则”的人——但这样的原则对他们来说真的简单吗?

不是的,这样的“简单原则”在普通人看来,就可能只是简单文字,但是在他们眼中,那些许凝练出来的几行文字却可以幻化万千。

所以,复习任务重不重,这个问题是不用去担心的。

另外,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别把它当作“任务”,一旦你把它当作“任务”,其实就有了区别心。

任务,有某种程度“自己不应该自然而然去做,只是因为它是任务我才不得不去做”的意味。

过去在写作上,我对“修改”这个环节认知很不到位,以为“修改文章”并不在“写作”这件事上,直到后来,我看了一本书,说到“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我才恍然大悟。

接受了“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之后,我就不再抗拒多一些时间在修改上了,甚至后来我认识到“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修改不仅是写作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写作的重心”,我就更愿意去修改文章,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心甘情愿花在修改上。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说的就是,人们往往抗拒复习,你扪心自问,有多少人会愿意再去认真读那些曾经读过的书,去复习那些自己写过的笔记?

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少数人”可别抬杠哈,因为包括我自己,我以前也是不大情愿的,就像影院上映过的大片,看过一遍的人,其实只有极少比例的人会再去二刷——毕竟二刷真的不可能再有看第一遍的那种刺激。

对复习有排斥感,这是很常见的心理。

造成这种排斥,一方面是有方法的原因造成的——就比如我只是在一本书上标记重点,那复习意愿就很差,但是经过我的处理,把那些重点内容全部提取到一处的时候,我就有了良好的积极性,因为我知道,我再去看的心情可就不是什么“这是我的看过的书,我再复习一遍”,而是“这些可全都是我挑出来的,是我认为我没法在第一次阅读就掌握得住的内容,是有必要更认真去精读的内容”,其实会有一种更为严肃、而不是敷衍的心态。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我仍然秉持的是“以写为中心的阅读”,所以会认真着,又因为我还有将书进一步读薄的重任,其实得一直是“动手”去读的,比如我用的是印象笔记去读这些笔记,于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同时就是在不断进行编辑,不断把那些不再能够给我带来思考的内容删去,筛选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是这个方法,解除了我对复习的排斥。

另一方面,其实也就是我们信念上的问题。就像我曾经不把“文章修改”当成“写作”本身的一部分,我们很多人,其实也并没有对“复习”这件事产生足够的认知,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复习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件事。

如果不能把复习当作学习的一部分,我们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去复习呢?

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复习就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成就学习效果的核心”,我们对“复习”这件事就产生了分别心。

如何瓦解这种分别心?

真正能够瓦解这种分别心的,其实还得是我们去经验到的真实体会。

比如,当我有过多次修改文章的经历,后来我发现,原来修改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章,原来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我才真正的认识到“修改是写作的魂魄”这样的认知。

再比如,我有过多次复习读书笔记的经历,我才发现,让自己一遍一遍去读那些自认为重点精华的内容,其实一点也不亏,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定期的将历往看过的书又再记忆筛选一遍,着实就很有一种成就感。

再有就是,通过这样的复习,那些内容真的被我记得很牢,即便是多年前看过的书,都能够帮助到我现在的思考。

我是真心觉得,这是一个极为牛逼的方法。

对于知识,你要是看过一两遍就拿去运用,这多少会显得刻意,但是通过方法,很多重点核心只是都已经被你融会贯通,再拿那些只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大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比如我用书上看到的一些内容去回答知乎问题,真的可以做到和谐自然。

再有就是,这种重复复习,真的就不会再让你有“看过的书都忘了怎么办”的烦恼,更多的烦恼是,“脑子里一下子想到的东西好多,思维好跳跃,怎么办?”

我相信,各位都更希望后者的苦恼,那是知识丰富者的苦恼,确实是凡尔赛。

以上所说,都是复习行为所能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所以,得去做不断复习这件事,你才能够通过自身体会到的好处放下对“复习”的区别心,你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接纳,甚至热爱。

ps.别嫌我公众号更新慢、更新少哈,我现在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了知识星球里----是的,我在那里每天都更新,每天都在和知识星球里的人保持高频交流,既然他们付费了(而且也不贵),那就是真心支持、喜欢和认可我的人,我对他们多花一些时间,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不是吗?

对于这个知识星球,我已经挺久没宣传了,今天就再广而告之一次,是的,我有开知识星球,有每天积极更新,如果你不知道下面这个图是什么,那我告诉你,是二维码,扫了就能进入我们的星球,我的确希望能赚到你的毛毛钱,当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