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周恩来有事要忙,谁能担当总理大任?毛主席提议:董必武

 心明显 2022-08-16 发布于广东

周恩来同志一生兢兢业业,为祖国发展创下了辉煌成就,可以说,中国之所以有现在这副民富国强的局面,和他的才智过人是脱不开关系的。因此,想到国务院总理,我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总是恩来同志的身影。那么,如果恩来同志有事要忙,无法留在国内处理国家大事,还有谁能暂时顶替他,承担总理大任?

1949年12月,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套下的枷锁,争取有利的海外支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决定,前往苏联访问。

这次访问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祝贺斯大林70岁寿诞;第二是希望能与苏联方面签订协议,并向其借款,以促进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于是乎,12月6日,毛主席一行人来到莫斯科,开始与苏联最高领导人商谈合作事宜。

这次商谈进行得十分顺利,1950年1月2日,毛主席便给中央传回好消息:“斯大林同志目前已经答应了让周恩来同志来到莫斯科,与苏方签订一份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其他通商、贷款等协议。”建议中共中央在收到消息后,在五天之内将所有相关文件准备完毕,希望恩来同志携贸易部长和其他重要助手以及必要文件,在1月9日动身来到莫斯科。

图|周恩来

国不能一日无总理,恩来同志或许还不知道得在苏联呆多长时间,因此毛主席还提议称:让董必武代理总理一职,处理国家大事!

图|毛主席

听到此消息,中央领导人纷纷点头同意,那么,董必武究竟有何等本领,能让诸位领导人对其如此信任?

热血少年,立志报国

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3月5日,是湖北红安县南街人士。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因此,比起旁人,董必武更多了一些读书的机会。

董必武早年热衷于科举,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功成名就,成就一番大事业,然而他的本事还不够,次次科举,只落得一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无奈之下,董必武父亲只能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在家乡以教书为生,并将自己尚未实现的野心,托付到儿子身上。

正因为如此,董必武父亲很关心儿子的学业,而董必武也没有让他失望,父亲在给私塾里的孩子传授知识时,往往大孩子们还一知半解,坐在一旁等待父亲的董必武就已经学会了。

董必武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在抽查学生们对《三字经》的熟悉程度,抛出个问题,一连问了几个之前心爱弟子,他们都答不上来,正当董父为自己的授课成果感到失望时,幼小的董必武站了出来,信心满满地回答出了董父的问题。董父心中大喜过望,孩子天赋这么高,必定能有所成就!

正如他料到的那样,在董必武17岁这年,便考上了秀才。当朝廷来人把这个好消息传回湖北时,周边百姓纷纷赞叹董必武是位少年天才,董父更是激动到流泪,他对乡亲们说道:“乐伢子争气啊,我们董家后继有望了!”

图|董必武

然而,董必武后期的发展,却没有如他所愿。

1905年,董必武被武昌第一学堂录取,就读期间,通过阅读《猛回头》《新民丛报》等革命书籍,他对当前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并逐渐意识到,中国如果继续由清政府这昏庸腐朽的政府把控,祖国必定会被豺狼们吞入口中,百姓也会就此沦为亡国奴,一生生活在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中,董必武不想落入那样的结局,因此,他决意投身革命,改造祖国!

1910年,董必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自武昌第一学堂毕业,少年的优秀,让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chéng)十分重视,特地上报清政府,保举其成为“拔贡”。

晚清时期,被保举为“拔贡”的人可以免除科举,直接入朝当官,是无数少年的梦想,然而,董必武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块“馅饼”:“我只是位读书人,没有当官的才能。”湖广总督瑞澂被他这份不识抬举惹怒,也就没有再管他。

能拒绝这么大一个诱惑,难道董必武真的不想做官?并非如此,董必武之所以这么做,只是看清了清政府官场的黑暗,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如果有好机会,他还是很愿意成为领导人,为祖国建设奉献出全部力量。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之际,董必武发现良机,闻讯赶到,迅速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就此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道路。

在后来与清朝官兵以及反动军阀袁世凯的斗争中,董必武跟随爱国者的脚步,即便遇上再多挫折,也从未想过后退!

十月革命爆发后,董必武深受启发,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明确意识到: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想要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唯一良方!自此,他实现了从激进的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

革命结束后,董必武决定连同其余有志之士,一起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从而实现国富民强的伟大梦想。通过商议,众人试图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开始。

经过对国内局势的调查,董必武得出了两个可行方案,第一个是开设报社,发售革命书籍;第二个是开办学校,直接培养人才。最后,因为缺乏资金,不得不把办报社的计划暂时搁下,选择第二个方案。

在革命者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中学得以创建。之后,为了解决学校选址、学生用餐等问题,董必武开始向好友求助。

1919年秋,董必武特意邀请到一批同样热衷于革命事业的知识分子前来任教,他自己也在学校中任职国文老师。平日里,除了授课外,他还编写了《政治问答》《武汉中学周刊》等介绍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以及传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

1920年上旬,武汉中学正式开学,在董必武以及陈潭秋等革命人士的影响以及号召下,学校立刻吸引了无数爱国青年前来报名。在董必武等人的精心培养下,戴季伦、王文焕等有为学生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众人的这种热心行为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陈潭秋的弟弟陈荫林。早年间,陈荫林胸无大志,只想混吃等死,但自从跟着董必武等人了解到中国底层人士真实的生活状况后,他深受触动,开始奋发图强,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众人一起从事革命事业。1927年,陈荫林当选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没过多久,又被推选为省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最后为祖国奉献一生。

因此,可以说,武汉中学就是党组织早期发展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为党组织能够在湖北地区顺利壮大革命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革命势力的不断壮大,地方先进思想的不断传播,也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功组建,提供了充足养分。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以及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革命领导者的多次调研和思考下,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组建,其中,陈独秀出任书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也促进了其余地带共产小组的组建。

同年夏秋之际,董必武接到上海共产主义的消息,当地工作人员建议在武汉也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其实,早在这年春季,身处于武汉的革命人员就已经开始深入人民群体,展开相关调研,在这次的调研活动中,革命者还整理并发表了包括《武汉工厂调查》在内的数篇调研报告,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们所处的环境究竟有多恶劣,激起千层浪潮,唤醒了工人们的斗争精神。

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武汉爱国青年还纷纷组建起各种用于传播先进思想的社团,例如恽(yùn)代英等同志组建的“利群书社”等。通过这些事迹,董必武明白,武汉地区的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立刻回信上海方面,表示同意组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为了推动武汉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李汉俊与刘伯垂返回武汉,协助董必武以及陈潭秋的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同年8月,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也成功成立。这个小组的成立,为湖北地区的革命事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图|李汉俊

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转变,共产主义者也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伟大工作者,面对依然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们,众人明白,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也该提上日程了。

1921年6月,在共产国际以及上海共产小组的共同商讨下,众人一致认为,革命者应尽快组建中国共产党,指挥无产阶级人民与反动派作斗争。在李汉俊的争取下,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也答应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提议,之后,众人指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安排代表,参与共产党的会议。

这年7月,武汉共产小组派出董必武和陈潭秋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众人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以及革命者指挥工人运动的核心目的。

会议结束后,董必武等人回到武汉,继续以武汉中学为根基,向外散播革命火种,在众人的努力下,中共武汉地方工委正式成立,当地革命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1934年,中国共产党陷入进退维谷之中,为寻求新的道路,年近半百的董必武随红军部队一同踏上长征之路。

这年年底,中央部队组建了一个干部休养连,说是休养连,实际上,在这个队伍中的都是年老体虚的同志,以及一些妇女同志,他们零零总总加起来,有超过一百号人,其中有三十位是妇女干部(贺子珍、蔡畅以及4名孕妇)。为更好地照顾这些人,让他们撑过长征之路,众人找到曾担任过学校校长,为人和蔼的董必武出任队长,因为董必武同志年纪大,脸上还留着胡须,被人称之为“胡子队长”。

图|长征(油画)

长征途中,虽然自己年岁已大,身子也不算太好,董必武依然以年轻人同志的条件,来要求自己,不仅背着和周围人一样重的行李,还要照顾队里的妇女干部,以及重症伤员、安排抬担架的同志的衣食起居,收容掉队的队友。

部队每次驻扎,他都得四处奔走,组织做饭、睡觉、防守等事宜。等各位同志快要睡着了,他还得起身查铺、查哨。部队撤离驻地,又要去检查战士的群众纪律,有忘记归还的物品,得亲自前去归还,毁坏的公共设施,得亲自赔偿。行军途中,看战士们劳累不堪,董必武还会跑前跑后,去鼓励大家,这样来回个不停,不知比其他人多走多少里路程!

接近50岁的董必武看到工作人员累了,还经常去帮他们抬担架,一次,在替身边同志抬担架时,由于太过劳累,一时没有站稳,摔进了泥坑中,弄得浑身是泥。同志们一边拉他起身,一边打趣他,取了个“泥人董”的外号,众人纷纷哈哈大笑起来,董必武见大家开心,也跟着一起乐。

遵义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关心董必武等老同志的身体状况,给他们每人安排了一匹马。但董必武却没有上马,他用这匹马驮粮食,伤病员,书,自己就站在前面,拉着缰绳往前走。周围同志怕他撑不住,都劝他上去骑马,然而董必武却坚持不肯。行军途中,体恤发烧的伤员,董必武将马给他骑,自己牵着马给众人探路,经过一个斜坡,下面是陡峭的悬崖,马停着不敢走,董必武使劲一拉,马突然加速跑了一下,董必武来不及反应,被这股力量拉得连人带马一起滚下坡,幸好下面有一棵树挡着,这才让他幸免于难。

借宿途中,工作人员考虑到董必武年纪大了,总给他安排到相对好一些的房子里居住,而董必武却不肯这么做。每次住宿,他都会先看看其余战士们的住宿情况,如果发现自己住得比别人好,他就会搬出行李,毫不犹豫地住到最差的房子去。正是因为他这份体贴关怀,让队里的战士们都如沐春风,即使经历再多困难,也从不喊苦喊累。

1937年,为抵御日寇进犯,国共两党再次展开合作,由于董必武在国民党当中也有相当高的声望,在指挥工作人员前往武汉和重庆等地处理事务时,中央派出董必武前往任职。

说是合作,实际上,国民党仍对我方抱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为搜集我党情报,国民党假借职务之便,在共产党驻重庆办事处安插了多个暗桩,董必武也清楚此事,因此,每当组织成员要在房间中讨论大事时,他都会打开播放一段很大声音的京剧,这么一来,即便特务们贴得再近,只要没打开房门,便无妨探取我党情报。而且,为了防止搜查,每次出门,董必武都会指示司机躲在外面绕几圈,等确定没有特务跟着自己后,才会回到房间。

董必武的这份谨慎,让毛人凤十分恼火,每当属下失手而归,他都在心中暗骂董必武给他添了太多麻烦。这样的状态,也让蒋介石有点怀疑他的能力,因为每次问他要消息,他总是说:“委座,恕属下无能,董必武防得太严,什么情报都没探到!”

有一次,国民党举行宴会,董必武到场参与,在宴会上,他特地找到毛人凤,对他说道:“毛局长好久不见,这段时间你很辛苦嘛!”

毛人凤明白他这是在嘲讽自己,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反驳,即便被气得青筋暴起,却也只能忍下。

图|毛人凤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英美三大国的国家元首,举行了一场政治会议,会议结束后,他们发表声明称,决定正式成立联合国,并确定要在4月25日召开一场“联合国国际性会议”。

这场会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经过协商,国内决定派出董必武、宋子文、顾维钧、等人到场参与。

会议期间,董必武用自己特有的庄重而平和的君子风度,征服了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晚年间,这位知识分子仍没有忘记董必武给他带去的震撼,他表示:“我和董必武进行过多次讨论,他是代表团中年纪最大的,是位学习过古书的人,为人温文尔雅,但颇为机敏。”

在这年的6月25日,会议的目标达成,众人制定了全新的《联合国宪章》,并决定在26日进行签字仪式。在仪式开始时,董必武以中共代表的身份,严肃地在宪章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除了这件事之外,董必武深刻明白,自己能够以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身份,第一次在美国公开活动,究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为此,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他利用这难得的良机,开始努力打破国民政府一直以来对解放区的消息封锁,扩大共产党在海外的影响力。为达目的,他要求助手章汉夫、陈家康连同海外党组成员,一同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用英文书写并发表了《中国解放区实录》,光明正大地在各大国家代表团、新闻记者以及美国百姓面前,详细地介绍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革命苏区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变。并向其说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队伍,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非凡成就。当时,一家华侨成立的报社,还在其报纸的显眼位置,刊登了这些消息。

图|董必武

一行人离开与会场地前,首先探望了中方好友史沫特莱、作家赛珍珠等人,之后又友好地去拜访了一下美国部分高层人士、当地的新闻记者、华侨等人,向他们揭露国民政府的独裁本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方针,通过这些,争取到了海外各界人士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和同情。

华侨邝(kuàng)治中曾提到:“1945年,各大国家组建联合国时,国民政府派出宋子文前来纽约访问,然而,宋子文抵达纽约后,只知道待在自己的豪华旅馆中,拒绝到唐人街进行演讲。与他不同的是,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却经常出席华侨组织的演讲会,并在台上对华侨们发表讲话,给当地华侨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众人后来思考中国往后的前途时,华侨基本上都认为国民政府继续独裁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自此,董必武的目标圆满达成,在11月20日,他坐上了回国的航班,六日后,顺利返回重庆。

这些种种事件无疑不向我们证明,董必武是一位多么强大而又努力的同志,他一心向党,一心为党,正因为如此,国家有什么大事时,中共中央总愿意让他去承担大任。

于是,在1950年1月,中共中央需要一位同志暂代总理之职时,毛主席毫不犹豫地提议,让董必武担此大任。而其余领导人在商议后,也纷纷认为董必武有这个资格。

图|董必武

1950年1月10日,周总理携叶季壮、李富春等同志坐上前往莫斯科的火车,董必武代理国务院总理一职。

在这段时间中,中国出现严重灾情,粮食成为稀缺物品。董必武顶住压力,指示地方政府:“天灾面前不许饿死一个人!”

这条指示很快传遍大江南北,百姓们都被他的这份魄力所感染,灾民们统统有了活下去的动力,最后,在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便筹集了22.42亿斤粮食,并将它们送入每位灾民手中。董必武,没有辜负诸位领导人对他的信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