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香菱学诗”看诗词初学者的进步

 杏坛归客 2022-08-16 发布于山东

从“香菱学诗”看诗词初学者的进步。

虽然孔子曾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但即使是圣人也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就是好学不倦才能够获得知识,可见我辈大众想要获取某项技能,只有通过学习这一条路才能成功。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对于“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大抵不会太陌生。下面是暮春水月网友在“百度知道”里提供的一些资料,先来看一下:

“……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一个诗词的初学者经过学习-创作-再学习-修改-再学习-再创作……终于取得了进步

附:诗词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1、格律方面的问题。

诗词初学者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格律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甚至自己都还不知道!下面是我在《新华字典韵目-序》中的一段话:

“古韵与今声(即汉语拼音,下同)的不同,以及入声字等的问题,困扰我们广大初学诗词的朋友们已经很久了。一方面,朋友们在阅读古人诗词时,由于音韵的不同,会对诗词的平仄格律产生误解,进而在创作中被误导,甚至就此认为古人对格律平仄也不甚规范,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初学的朋友不了解古韵,在创作的时候用错平仄、韵脚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韵’体系,专家学者们仍用古韵的标准来要求,难免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更多的情况是很多诗词初学者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几乎不知道还有“诗词格律”这么一回事!我当初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里的古文部分一般都有诗词,但通常只作为阅读欣赏,老师即便讲解,也多数是从内容、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讲解,根本没有人提过什么“诗词格律”。追根溯源,应当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兴起,国学教育日渐式微,以至我们的老师那一辈人很多都不了解什么诗词格律,就更遑论对学生的教育了!不知现在的情况是否有所改观?

不了解,就“跟着感觉走”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押韵方面的,平仄通押算是轻的,还有很多根本就不押韵的!几年前看过一期《劳动午报》,里面有一个专版介绍一位“打工族诗人”,那些所谓的“诗”就是一些几乎都不押韵的“顺口溜”!我给报社打电话,他们说他们就这样!

再有就是句中平仄错误,失于粘对。初学者往往喜爱四句、八句的绝句、律诗,但又不了解内在的规则,往往出手便错。有的朋友经过学习,很快得到了提高;但还有些人以创作的是“古体”、“旧体诗”为由,拒不改正,看了只能一晒。

“词”中常见的错误就像周穆王所说的,“字数都对体”,但平仄、押韵甚至节奏经常是错的一塌糊涂:-D 小令、中调还好一些,碰上象《满江红》、《声声慢》、《念奴娇》、《雨霖铃》等“例用入声”的长调,往往是连押韵的地方都找不到:-D

2、词汇量不足。

除了有少数朋友有机缘从小接触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外,绝大多数普通人从小接触的都是现代汉语的教育;当我们通过语文课本中的诗词课程,或是一些包含诗词内容的小说如《红楼梦》等接触到古典诗词的时候往往是在中学时代。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限于阅读面的狭窄、阅读量的不足,加之生活阅历的不够丰富,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会出现词汇量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这个问题会导致前一个问题,也就是无法照顾到诗词格律以至出现违反格律的问题。对此李子版曾用毛主席的“长夜难明赤县天”一句举例说明:

“……

比如,你某句诗里要表达'中国’这个意思,但格律又要求必须是仄仄。那你首先把'中国’的同义词都找出来,最常见的是'中国,中华,祖国’,次常见的有'神州,九州,吾华’等等。如果你只知道这些词汇,那只有'祖国’一词符合仄仄的要求。但如果你还知道'赤县,禹甸’等词,就不会有障碍了。'长夜难明赤县天’,如果你不知道'赤县’这词,你写作'长夜难明祖国天’,平仄对了,但会觉得别扭,俗白没有诗意,因此你可能认为以律害意了,所以你换作'长夜难明九州天’,这样诗意要好一些,但平仄又不对了。因此,你找个理由,说是不要因律害意,所以要写作'长夜难明九州天’。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你的词汇量不够。你词汇量够了,你知道'赤县,禹甸’等词,你就既能满足诗意的要求,又能满足平仄的要求。

……”

可见,词汇量不足往往是困扰诗词初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想要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大量的阅读,特别是大量阅读古人优秀的诗词作品,即能增加词汇量,也能增强诗词的语感(后面还会谈到),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林黛玉给香菱开列了一长串的书单: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也是同一个道理。

3、古典文学综合知识掌握不足

其实诗词初学者欠缺的东西是全方位的,我这里只是给分别点出来而已。

所谓“古典文学综合知识掌握不足”,包括用典,也包括与典故无关的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有的时候是可以用典的地方用不出来,还有就是用的不恰当,似是而非,以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4、缺乏古典诗词特有的语感。

这点和第二点关系很密切,解决的办法也是一样的。

所谓“古典诗词特有的语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表达同样的意思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往往并不相同,古汉语通常使用单音节词,在相同的字数里能够容纳更多的内涵,而现代汉语通常使用双音节乃至多音节词,擅长铺叙描绘,但相对而言不够凝练;另一方面体现在语法结构上,古汉语更有很多特定的语法、修辞,跟现代汉语是明显不同的。

解决的办法呢?多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