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造物中的“方与圆”

 芝润斋 2022-08-16 发布于江苏

方圆之间,既是天地,亦是万物

方与圆,是几何图形中最为基础的两种,作为人类对世界抽象认识的结果,它们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

早至石器时代,人们建造的原始房屋就有着方圆两种形状,甚至有方圆结合的现象。除了造型之外,经典的几何图形同样绽放在陶器等器物上。

马家窑文化 旋纹彩陶壶

自然,方与圆也成为了后代许多工艺美术作品造型的基础选择,青铜鼎、陶瓷瓶、漆木盒等等都有方圆之分,晋朝潘尼写扇,还提到扇子有安众扇、五明扇两种——“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方与圆也并非随手就成,反而要依照严格的尺度和工具。除了美学价值之外,人们还在这两种基础图形上赋予了更厚重的意义......

唐 伏羲女娲图绢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手中所持分别为规和矩)

方者中矩

观察先民在空间设计上的选择,我们可以明确地发现:人生时居住的房屋、死后躺进的墓穴,往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空间利用率更高的方形。这或许就是人们把大地视为方形的一个原因。

方形由平直硬朗的线条构成,故而常常传达出沉稳厚重、严谨刚毅的气质。故而,青铜时代的一些重要礼器都会使用方形,诸如方鼎、方尊、方壶。

商 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其中鼎在青铜时代更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就是一件经典的方鼎。

而自秦代开始,可以代表皇权的皇帝印章“御玺”往往也是方形。它的设计中其实就融纳着方形被赋予的意义:稳固长存、大气周正、庄严神圣......

故宫藏有的部分清代宝玺

明代儒士群体中还曾流行过一种方形软帽,叫“四方平定巾”。《三才图会》中记载了它的命名来源:“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

亦有传言说这是杨维祯参见朱元璋时戴的,朱元璋见这种帽子造型独特,就问他名字,杨维祯机智地引出“四方平定”之名,使得这小小帽子承载上了浓厚的政治愿景,故而才在儒士中风靡。

而方形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其实也一直居于主位,目前可见的许多古代建筑,尤其是宫廷建筑,往往都是方形,而且层层叠起,以形状和高度天然地诠释着等级秩序。

故宫鸟瞰图

而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院,也是以方形为主题而完成的一种巧妙设计:四合院往往是在一个院子四面建屋,合围成一处空间。

这种房屋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往往供一个大家庭居住,各处房屋之间甚至还根据位置、大小有着等级之差,也就需要安排给不同辈分、地位的人居住。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和传统家族宗法制度。

圆者中规

先民对圆的认识最早或来自对太阳的信仰、对月亮的认识。四川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和女娲各托起日月,而日月均被描绘成圆形。

早至石器时代,圆形就屡屡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用品中,而陶器时代的许多陶器也被做成圆形,玉璧、玉环、玉瑗等经典玉器也都是圆形。

战国 玉谷纹璧 故宫博物院藏

对月亮造型的模仿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圆形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标配之一就是月洞门,这一门式还被巧妙地借用在明清家具的设计上。

苏州 留园 又一村

明 黄花梨木月洞门架子床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昼夜交替、四季更迭、阴晴圆缺、花草枯荣......这些自然现象都有着同样一个规律——循环往复、无止无休。这一概念其实就可以被形象化为圆形,无首无尾,自然无始无终。

《易经》中就用方形和圆形表示宇宙时空,结合先民对于方圆的认识和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易经》中方形更偏向于是一种空间概念,而圆形是一种时间概念。

圆本身也因形状被视为圆满和谐的象征,儒、释、道、禅等几乎都为圆形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往往还把其视为最高精神境界。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就提到这一点:“形之浑简无备者,无过于圆。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象。

清 丁观鹏《无量寿佛》 故宫博物院藏

无尽的轮回其实就是一种长寿,而圆满和谐亦是人们对于世事最美好的一种期待,故而,圆在民间还常被视为一种吉祥图象。

不仅圆形的器物受欢迎,一些吉祥纹样还会有意识地改造成圆形——团寿纹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清同治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宪宗还曾命画师绘制了一副《一团和气图》,画的正是惠远法师、陆修静、陶渊明三人合抱成一个圆形,状似一人。

明 《一团和气图》 故宫博物院藏

惠远法师、陆修静(道教上清派宗师)、陶渊明分别是释道儒三家代表人物,这幅图的寓意便是希望三教合流、和睦相处、国泰民安。这一题材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天圆地方

而在古代造物中,人们往往还会把方圆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并非凭空异想,而是来自古人对于宇宙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盖天说”,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圆形的天笼罩在方形的大地上。

这一说法被《周髀算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代经典继承,《淮南子》中甚至以“戴圆履方”表示顶天立地之意。此外,方圆与天地的对应关系还被发展到了政治、哲学、道德修养等领域。

如《吕氏春秋》中就借此谈到:“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天圆地方甚至成为了圣王治理国家之道,自然而然地,这种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观念也融入了造物领域。

而其实早至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能体现方圆结合观念的造物。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多件玉琮,这种玉器外部呈方形,却在内部掏出一个圆筒状空。

新石器时期 良渚文化玉琮王 浙江省博物馆藏

据《周礼》记载,黄琮正是一种“用于礼地”的礼器,方和圆实际上就代表着人们对于大地和太阳的崇拜,所以在他们眼中,这种礼器才能有沟通天地的神异。

到了秦汉时期,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亦使用了方圆结合的造型——圆形方孔钱,从秦的半两钱到民国时期的“民国通宝”,两千余年间几乎一直是这位“孔方兄”的主舞台。(王莽新朝除外)

秦半两 天水市博物馆藏

汉代还有一种经典的铜镜名为规矩镜,也是典型的以“外圆内方”表示“天圆地方”意义的设计。

汉 四神规矩纹铜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一观念同样体现在古代计时器造型中,日晷晷面为圆、晷座为方,这就是典型的天圆地方,而历代的漏刻、滴漏等计时器造型往往也都会兼具方圆两种形状。

在明式家具中,更是有一例经典设计深度融入了天圆地方说——圈椅。上部椅圈呈圆形,代表天,下部椅座作方形,代表地,一把圈椅,就独独成为一方天地,这也是圈椅深得文人之心的原因。

清 黄花梨圈椅 研习社珍藏

造物文化对于方圆的运用恰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美生而有形,但成于无形。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