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临终前留给儿子一首诗,首尾两句完全相同,却成了千古名作

 凤凰山居士 2022-08-16 发布于江西

读天下历史

2021-03-10 16:02

有人曾这样形容苏轼: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文豪、大书法家、画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皇帝的秘书、酒仙、专唱反调的人、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闻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被称为“诗神”,果然不无道理,在他的诗中咱们就可以一探究竟,任何词语在他的笔下都能够用的非常巧妙:“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认知方面,苏轼也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人间万物,犹如昙花一现

唐代的青原惟信禅师讲过这么一句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仅仅山,见水仅仅水。

每个人刚来到这个国际总之是单纯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地。

可是你会慢慢生长,长大后的国际关于你来说有些复杂,你意识到能看到的仅仅表面,最实在的样子反而看不清。这时候你会深陷其中,有些困惑,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地。

从单纯单纯到认清事物本质,这就是生长的过程,难的是第三重境地。

人间万物,犹如昙花一现,这种返璞归真的认识就是第三重境地了。

只有少数人能够到达第三重境地,而大文豪苏轼就在其中。

他在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一首诗,这首《庐山烟雨》首尾两句完全相同,流传后世,成了千古名作,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全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写下这首诗作,表达了对儿子的殷切希冀,愿他终身少些崎岖。

前两句诗句表明的是在苏轼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大潮都是世所稀有的美景,他从前对此充满了神往,若不能亲自去观赏一番就是一个惋惜。“庐山烟雨浙江潮”意图是赞许庐山和钱塘江美丽的风光。

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这层爱情色彩中,苏轼现已不再怀有期盼和振奋的心情,由于他现已看过了庐山和钱塘江的盛景,这里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就不是在赞许风景了。

当他亲眼看到了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才发觉也不过尔尔,并没有什么好让他激动。

不是庐山烟雨不行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行壮丽,仅仅心境不一样了。

苏轼也曾寻求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风云变幻起伏跌宕,让他理解了:一切不过是昙花一现算了。

他在告知儿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儿子不要沉溺于寻求名利,很令人感动。

这终身,咱们常常会这样那样的执着,或是人,或是物,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才会堕入无穷无尽的苦楚。

没有寻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若因此生出了执念,那么苦楚将如影随形。

苏轼的词就是这样,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也是苏轼经历了风雨,看到一些场景后,即兴写下的,但是每一首,都能让后人加以赞叹!

即便过去上千年,人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古诗词能够带给人们的力量

华夏五千年文化历史风云中,有很多很多的出色词作、出色的词名作可以能够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词传不仅仅可以提升 人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眼界,把我们中华民族古典传统词文化传承下来。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