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县老火车站的篆书铁窗与赤水火车站站名

 华州文史荟萃 2022-08-17 发布于北京
潼(潼关)西(西安)铁路线上
的华县火车站与赤水火车站拾遗

撰文:刘合心 刘 军

陇海铁路,原名陇(甘肃省)、秦(陕西省)、豫(河南省)、海(江苏省连云港,古称海州,简称“海")铁路。又名海兰铁路。清代光绪三十(1904)3月,铁路开始勘探、测绘,三十一年(1905)10月,以郑州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开始分段修建。从陇海铁路议案的提出,到铁路真正的修建贯通,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新中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华县车站 网友供

潼(潼关)西(西安)铁路,是陕西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中华民国二十一(1932)年8月,陇海铁路的潼(潼关)、西(西安)段开工建设。至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到西安。1935年的元月1日,在西安举办了通车典礼。

陇海铁路潼(潼关)、西(西安)段的华县火车站和赤水车站,已有许多作者撰文作了介绍,笔者不再赘述。

笔者撰此短文,仅将华县火车站建筑北侧上的两个圆形窗孔上镶嵌的铁制图案(实际是“潼西"两个小篆字)和题写“赤水车站"的作者张继,进一步介绍补充,以补前人著文之不足。

一、华县车站站房上的两个“潼西"篆书铁窗

华县火车站,是一座砖、石、水泥仿欧式建筑。在车站售票大厅北侧的人字房顶屋檐下和东头北侧办公的人字房顶屋檐下正中,各有一个圆形砖砌通气窗,圆形通气窗直径约60厘米,窗棂由铁制涂黑漆“潼西”两个小篆字体组成。由小篆“潼西”两个字体组成的这两个通气窗,很少引起行人和研究者的关注。“潼西”两个字,既是窗棂,也是一种图案装饰,篆书“潼西”两个字,应该是统一浇铸成型,字体笔划的宽窄约2厘米。

华县老火车站站房北侧篆书“潼西"铁窗 刘军摄

小篆书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种文字。小篆字体,结字端庄,章法自然。分行布白工整,圆弧形笔划,粗细均匀,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中锋用笔,力含其中。凝练劲挺,圆健美观。

在陕西第一条铁路的华县车站站房建筑上,使用秦代小篆书体“潼西”作为建筑窗棂的装饰,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也是当年修筑陇海铁路“潼西段“时期,罕见而十分珍贵的一件实物资料。

二、华县“赤水车站“站名题写者张继

陇海铁路“潼西”段,一是因为这是陕西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二是当时的南京政府,拟以西安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所以,对潼(潼关)、西(西安)沿线上的各个车站名称的题写,十分重视,均由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名流题写。其中的赤水车站,就是国民党的元老、时任西京陪都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张继题写的。

华县“赤水车站"外景刘焕民摄

在赤水车站北侧砖墙上张继题写的“赤水车站"站名匾额。汉白玉石质,长150厘米,宽50厘米,四周用青砖镶边框。“赤水车站“四个黑色行楷大字,凹刻,右侧上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左侧下款为“张继题”。

张继题写的“赤水车站”站名 刘焕民摄

张继(1882.8一1947.12),原名溥,字溥泉,别署自然生。河北省沧县(今南皮县孙清屯)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参议院议长,国史馆馆长,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等。著有《张溥泉先生全集》《张溥泉先生全集补编》。

张继题写的“赤水车站”四个行楷大字,端庄工整,字字独立,笔划圆转如篆,点捺如隶,笔划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划往往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张继的书法继承了章草书体的神韵与特点。

注:

民国时期,分别为潼(潼关)西(西安)段铁路线上车站题写站名者如下表:

潼关车站:1938年3月8日,驻守在山西省的日军,用大炮轰击潼关县县城,潼关车站的售票房被夷为平地,何人题写的“潼关车站"站名,现在已经无法查证。

华阴车站:冯玉祥题写。

下营车站:杨虎城题写。

柳枝车站:于右任题写。

华州车站:后来更名为“华县车站",原题写者被灰泥涂盖,暂时无法知道题写者。

赤水车站:张继题写。

渭南车站:顾孟余题写。

零口车站:居正题写。

新丰车站:戴传贤题写。

临潼车站:汪精卫题写。

灞桥车站:邵力子题写。

西安车站:蔣中正题写。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