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读抄录:富贵四题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今天说的“富贵”,有因富有而高贵之意,基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的人就可以得到,为名利声色驱动奔竞如犬马者不容易得到。就物质上看,富有,所以很少缺什么;不缺,所以不贪婪;不贪,所以既不穷酸,也没有乞食相。就精神上看,生活充实,精神丰富,心灵愉悦,自足自洽,当然可贵、高贵。这一类富贵的人,入世有担当,出世能超然,人到无求,品自高贵,这就是说富有者更具备高贵的条件,只有真正从贫穷得到磨砺进而有所作为的人才视贫穷为财富。“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诚实不隐的晏殊,半仕半隐的王维,安分守时稳重的薛宝钗,都是今天说的既富且贵的人。
晏殊和晏殊词,真诚又有理性,因为真诚,他珍视热爱世间的美好;因为理性,他看清看淡好物不坚牢的人间真相。看清了生活真实的无奈,仍然热爱生活的人,难得又可贵。

01.晏元献诚实不隐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1],张文节荐之于朝廷[2],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1]晏元献:晏殊,字同叔,今江西抚州人,官至宰相。[2]张文节:张知白,字用晦,今河北人,官至宰相。
【译文】晏殊少年时,张文节就曾经向朝廷举荐过他,并将他召到京师。适逢殿试进士,于是便命令晏殊一起就试。晏殊一看到试题,便说:“臣十天前已经作好了此赋,此赋的草稿尚且还在,乞求用其他的命题。”皇帝极其喜欢他的不隐瞒。等到他任职馆职时,时值天下无事,朝中允许大臣可以选择一个胜地举行宴饮。当时文馆内的侍从大夫都各自晏集,以至于街市上的酒楼,通常都成了可以供给帷帐的游戏场所。晏殊当时非常贫穷,无法出游,只能独自在家里,和自己的兄弟们讲学读书。有一天,朝中要任命东宫官,此时忽然从宫中传来消息称,任命晏殊为此官。执政大臣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第二天便觐见皇帝以核实这个消息,皇帝晓谕说:“近来听说文馆内的群臣,没有不嬉戏游玩宴饮的,夜以继日。只有晏殊没有出门,而是在家和兄弟一起读书讲学。如此谨慎忠厚之人,正是可以任命东宫官的。”晏殊接受任命后,得以觐见皇帝,皇帝晓谕了任命他的用意,晏殊言语淳朴,便说:“臣并不是不喜欢游玩宴乐,而是因为臣非常贫穷,没有可以游玩的条件。臣如果有钱,也会前去的,只是没有钱而无法出门罢了。”皇帝越加欣赏他的诚实,认为他明白服侍君主的大体,对他的眷顾和关注也越发的深厚。到了仁宗朝时,晏殊更得到了重用。

02.浣溪沙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
宋初词人,多承花间余绪。而所谓花间词风,大体又可以分成绮靡香艳和婉约清丽两种。前一种,主要是延续了晚唐传统。后一种,则主要是滥觞于南唐。刘攽曾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中山诗话》)。晏殊继承的主要是南唐词风,但对南唐词风亦有所推进和发展。晏殊的词作,不仅承传了冯延巳词中已出现的生命意识,而且有意识地摒弃了五代词中那些充满脂粉气的描写,使得词进一步士人化。不同时代的士人有不同的风尚标准,这里的士人,主要是就宋代的士大夫而说的。优秀的宋代士大夫,通常富有修养而又沉静内敛,身上既有入世性的担当又有出世性的超然。这种超然性反映到诗词上,就是他们在创作之时常常避开对生活的直接描写,而去追求一种超世俗的“气象”或者情怀。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曾有一段话说到“气象”:“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可见,所谓“气象”,其实就是要求作者实现对基本世俗的超越,进而体现出一种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怀。气象与情怀,是真正的富贵生活的两面。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很容易理解晏殊的这篇“富贵”词了。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写景甚是动人。以红配绿,极有视觉感。以花香配流水,静态中又包含动感。红蓼花期在六月到九月,故词中所写,当是一幅夏日丽景。“小船轻舫好追游。”此句接得极轻快。既有此兴,便能有此游,能具此条件者,想必亦非普通人了。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此又写游览之情景。渔父,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常常是世外高人或是隐士的代表。楚辞《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这里的渔父,显然就是个有思想的世外高人。大晏所写之渔父虽非得道之隐士,但其酒醒而拨棹,任情醉醒的洒脱神态,仍然可以想见。船的移动,使鸳鸯受到了惊吓,猛然飞去,这是画面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鸳鸯飞去,却又回头,这倒又为这画面增添了几分人情味。结句,“一杯销尽两眉愁”,是写作者面对如此的风光,不觉消解了所有愁绪。但是,这愁绪到底是因何而起,作者却始终没有说明。这种含蓄,大约和冯延巳“独立小桥风满袖”(《鹊踏枝》)的含蓄类似,也是属于所谓富贵风度的一种吧。
《青箱杂记》卷五说晏殊尤爱韦应物的诗,只因其诗“全没些脂腻气”。又说他曾“于文章尤负赏识,集梁《文选》以后迄于唐别为集,选五卷,而诗之选尤精,凡格调猥俗而脂腻者皆不载也”。由此可以见出晏殊对清雅婉丽文风的喜好。而清雅婉丽四字,用来形容本词,却也刚好。本词设色明丽,语浅而不俗,更重要的,是其中始终投射出一种雍容的大家气度。唯有大家,方能对世俗中的一切轻松把握,也唯有在对世俗中的一切轻松把握之后,人才能回归那种自然而又超然的生活态度。从这一点理解去,本词中虽未写什么富艳的景物,但从“气象”上来看,终究也还是一首“富贵”之词。(刘竞飞赏析)

03.刻意
《刻意》主旨写养神。“刻意”,即雕砺心志的意思。本篇开头描写世间五种人格形态,接着写圣人之德,圣人体天地之道而澹然无极。再由人的德象,说到“养神”、“贵精”。本篇节选了经文的第一章。
刻意1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2,为亢3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4之人,枯槁赴渊者5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6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7,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8之所好也。就薮泽9,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10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11,熊经鸟申12,为寿而已矣;此道引13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注释
1. 刻意:雕砺心志,即砺志。
2.怨诽:非世无道,愤世疾邪。
3.亢:高傲。
4. 非世:议论世事是非。
5. 枯槁赴渊者:指刻苦自励、牺牲自我的人。
6.恭俭推让:语见《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
7. 平世之士:平时治世之士。
8. 并兼:指合并敌国领土。
9.薮泽:与“山泽”同义。
10. 无为:无所为,意寓悠闲自在之意。
11. 吹呴(xū)呼吸,吐故纳新:指一出一入地吞吐空气。
12.熊经鸟申:这是一种健身操,形容动作似熊吊颈如鸟舒展。“经”,直立的意思。
13.道引:指导通气血。
【译文】雕砺心志崇尚品行,超脱世俗,发表不满的言论,表现得高傲而已,这是山林隐士,愤世的人,刻苦自励、牺牲自我的人所喜好的。
谈说仁义忠信,恭俭推让,洁身修好而已;这是治世之士,建立大名,维护君臣的秩序,匡正上下的关系,讲求治道而已,这是朝廷之士,尊军强国的人,开拓疆土建功者所喜好的。
隐逸山泽,栖身旷野,钓鱼闲居,无为自在而已;这是悠游江海之士,避离世人的人,闲暇幽冥者所喜好的。
吹嘘呼吸,吞吐空气,像老熊吊颈飞鸟展翅,为了延长寿命而已;这是引导养形的人,彭祖高寿者所喜好的。
若有不雕砺心志而高尚,不讲仁义而修身,不求功名而治世,不处江海而闲游,不事导引而高寿,无所不忘,无所不有,恬淡无极而众美会聚,这是天地的大道,圣人的成德。
【赏析与点评】庄子开篇写出人世五类人格形态:慷慨愤激之士,游学教化之士,功名政术之士,江湖避世之士,导引养形之士。这五类人可说略尽世间品流。还有一类人,“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超越透脱,达于天地境界,这就是“圣人之德”。

04.绮丽(《二十四诗品》第10章)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今译】精神上有了高远的追求,就不在乎贵重的黄金。浓艳到极点必然枯窘,平和淡远者往往深沉。晨雾初散,山色青翠,绿林中漂浮着一抹红杏。月明似水,华屋生辉,碧阴下低亚着半弯桥影。金杯里斟满了芬芳美酒,画堂上奏响了锦瑟瑶琴。这样的情景是多么美妙,真叫人心满意足,开怀舒襟。
【注释】1.神,精神;轻,轻视。二句意谓,精神高尚才算真正的富裕,才能轻视世俗的荣华富贵。 2.浓尽,浓艳到极点;枯,枯槁,枯涩。淡,一作浅;屡,往往,常常。
〔雾馀山青〕雾馀,一作露馀。柳宗元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此处似化用其意。3.华屋,华丽之屋。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画桥,装饰绘画之桥。全句的意思是,华屋于明月之下,画桥在绿荫之中。4.足,满足。良,确实;殚(dān),尽;美襟,美好的情怀。化用陶渊明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之句。
【诠析】绮丽与素淡相对,是指清秀明丽的艺术风格。清人杨深秀诗说:“王官谷里唐遗老,总结唐家一代诗。”二十四诗品是对“众体毕备,百家擅胜”的唐代诗风的艺术总结,因此“门户甚宽,不拘一格。”它兼采了从壮美到优美,从阳刚到阴柔的各体诗美,各种相近、相异,甚至相反的诗歌风格品类,无不予以包括。作者在《诗品》中同时标列了与其诗美理想大异其趣的《绮丽》和《纤秾》,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绮丽原指辞采艳丽。《文心雕龙·情采篇》说:“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所以李白用“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句来批评魏晋南北朝诗歌。李白这里所说的“绮丽”,其含义近于曹丕所说的“诗赋欲丽”,陆机所说的“绮靡”,就是钟嵘和刘勰所批评的“妍冶”和“轻绮”之风,是指六朝和初唐那种过分讲究声色华藻而不重视内容情趣的不良诗风。然而司空图所讲的“绮丽”却有别于此,这是一种在华丽中揉合了清淡自然之气的诗风。六朝民歌《子夜歌》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司空图所描绘的绮丽之风,就具有这种清秀明丽的特色。这种“绮丽”,与刘勰所说的“清丽”近似。刘勰认为“五言流调,清丽居宗”,这是五言诗主要的风格特色之一。杜甫也写过“清词丽句必为邻”的诗句,称赞这种“清丽”的诗美。
在司空图看来,绮丽与自然、冲淡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能够在一个总的原则下统一起来。这一点前人也已经有所察觉,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就说过:“自然妙会,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耀树,浅而炜烨。”所谓“浅而炜烨”,其意与“淡者屡深”不是很相近吗?正是在这种总的美学观点指导下,本章一开始就论述了“浓”和“淡”的辩证关系。作者先设喻说,只有精神上很丰裕的人,才能够不受黄金的诱惑;诗人如果真正懂得绮丽之美,就不会眩目于浓辞艳采的光泽,而应努力在内涵上臻于丰硕华美。“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两句紧承上喻,这是司空图审美经验的总结,分别说明了绮丽之风应当防止的弊病和适宜的表现方法,也反映了他企图把冲淡自然的诗美理想与华丽的诗风糅合起来的一种努力。司空图认为,只有寓丽于淡,从淡中见丽,才能达到真正的绮丽,这就是“淡者屡深”的含义。陆时雍《诗镜总论》说:“气太重,意太深,声太宏,色太厉,佳而不佳,反以此病。故曰:穆如清风。”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也指出:“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些意见共同指明了艺术美的一条普遍规律:艺术,必须掌握谐和、适度的原则。浓辞艳彩,急管繁弦,未必就能产生强烈的效果。假如超过了一定限度,还会向反面转化,其结果往往“佳而不佳,反以此病”。
在唐诗中,“淡语而有深味,浅语而有深致”的例子很多。施补华《岘佣说诗》指出:“韦公(韦应物)悼亡之诗,'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亦以淡笔写之,而悲痛更甚。”以幼女的不知悲痛,反衬自己的悲怀无托,而以淡笔出之,使人觉得淡而弥深。韦应物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笔墨何等自然和淡,而表现初春的气息却是如此浓郁。这些都可以证明“淡者屡深”的道理。瞿佑《归田诗话》记载:“晏元献公诗不用珍宝字,而自然有富贵气象。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等句,公尝举此谓人曰:'贫家儿有此景致否?’晏叔原,公侄也,词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盖得公所传也。”这两个例子,可替“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作注脚。苏东坡曾经说过,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柳宗元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这些意见与司空图“寓淡于丽,淡中见丽”的思想也是一脉相通的。
第二节借景以摹状。作者以诗人的笔触,自早及晚,由外到内传神地描绘了绮丽的自然风光:晨雾乍褪的青山,绿树丛中的红杏,月光之下的华屋,柳荫掩映的画桥,有机地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之中,形象地展现了绮丽之美的风致。作者在表现这种绮丽之景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避免从正面落笔,而从侧面烘托,有意无意间露一鳞半爪,烘云托月,云破月来,而绮丽之神愈出。二是在着色时浓淡相间,从清淡中求绮丽,实际上就是“浓尽必枯,淡者屡深”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
最后写绮丽之情。司空图心目中的绮丽之情既不是达官显宦的志满意得,也不是无行文人的风流艳情,而是洁身自守、心有所寄的士大夫的所谓高情逸韵:酒逢知己,琴遇知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绮丽之情。末二句说,这种情景生活中到处都能遇到,并不需要刻意去追索。由此可见,司空图所谓的绮丽之情,主要指舒畅惬意,情境相偕,偏重于内在感情的自我满足,指明了诗风中字面的绮丽远不及内涵绮丽重要,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司空图所描述的这种绮丽诗风,在六朝民歌中已有相当完美的表现,《西洲曲》【22】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唐诗中,能够体现这种风格特点的作品很多,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一代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3】,洗净了六朝宫体诗淫靡华艳的色彩,吸收了六朝民歌明媚秀丽、细腻委婉的长处,在华丽中糅合了清秀之气,白云、流水、夜月、青枫,构成一幅色彩明丽、变幻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很能体现司空图“绮丽”之风的特色。李白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24】、《谢公亭》、《访戴天山道士不遇》【25】等篇,秀丽中夹着清新,烘染设色浓淡相间,抒情写景自然舒展,也是具有绮丽风格的作品。杜牧的七律《商山麻涧》【26】,以自然秀丽的笔调,写出了春天乡村的景色;韦应物诗《西郊燕集》【27】,恬淡中显露出绚丽之态,都是绮丽风格的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