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无尽时——读王维五古小记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01.人每每有知音难觅之叹,现实中找不到,于是旁求,于是从诗文经典中找安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勿谓知音稀”;于是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于是从山水田园诗酒茶中找安慰,“劝君更尽一杯酒”“会当一饮三百杯”……
 吾谋适不用,[9]勿谓知音稀
 
 
02.作者的惋惜和体谅,便轻柔地传递给了友人。
诗到此,情感似乎已经表达得很完整了。但是,诗人仿佛还有些放心不下的东西,他还想象着綦毋潜还乡的行程。美好、飘逸的景致中,他想象着那个归去的背影是洒脱的。先前的惋惜情绪,在这里向上蜿蜒,变成了祝福和期待,顿时回到了最初劝慰时的昂扬情绪。因此,最后一句,劝綦毋潜不要因此消沉,不要认为世上没有知音。这种劝慰,带着浓浓的长者气息,让人为之感动。
 
 
03.说此一句“悲愤悠长”则未必,前半生“不得意”而归隐,归隐后仍“悲愤”,这样的人生太味;人生有涯,白云无尽,既入山林,何不开怀?
 白云无尽时
 
 
04.接下来写青溪之美。流水穿过乱石,喧哗而来;青溪杳杳流去,又沉静于深深的松林中。动静对比之下,青溪给人的感觉是既有欣悦的生趣,又有宁静悠远的恬适。而溪水表面,不乏菱荇、葭苇为其增色,在青溪或活泼单纯、或静如淑女的面容上笼上一层艳媚之感。面对这景色,诗人的心竟然闲素如此处之清流了。
于是,为了延续难得的心神之会,诗人想在此处多停留一会。对同行欲归的友人说,请你在盘石上坐一小会,我这垂钓马上就要结束了。诗人在结尾加上一个闲逸的场景,甚至还将之写得很有对话感,“闲素”
 
 
05.在山水里,找到了心安之处;该前进时前进,人生总得做点什么;该喝茶时喝茶,人心里总得收纳一点风景。
 王维的山水诗,是对山水最真诚的观赏,没有加入庞杂的人事——他在诗中不直接提起有关解脱、分享、怀念等种种东西。只有山水和一己之心的情意之会。这种情感的清空和洗练,以及它的有落脚处,是使王维这类诗较之孟诗更为炉火纯青的主要原因。
 
 
06.乡土让人踏实,有食粮,不饿;有劳作,身健;有归宿,心安:脚踏实地,可以很质朴本真地活着。
 林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诗人都有一种朴素的乡土感情。所以,乡野的景象总能唤起人们对它的忆念和回归之想。
 
 
07.也许对唐人理解得肤浅了,也许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尚了。人,是留恋与向往的结合体,有自己的田园,是一种幸福;有远方和上方,人活得有劲。
 田园的风光,在唐人笔下,只是一种心情,不是一种实在的生活。
 
 
08.奋勇向前的时候,人还要向后看,生命不只有前方,还有后院;不只有远方,还有眼前;不只有高处,还有脚下。
王维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为自己找到一个自适丰盈富足宁静的心灵世界,又把这个世界赠送给他的读者和朋友。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附《唐诗三百首》王维五言古诗4首

    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王维五言古诗6首,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详细注析本

0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圣代无隐者, 英灵尽来归。[2]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3]
既至金门远,[4]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5]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6]
行当浮桂棹,[7]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8]
吾谋适不用,[9]勿谓知音稀。
解析
作为一首安慰、勉励之诗,本诗通篇没有戚戚之感,只有亲切的抚慰、真诚的解劝。在这种感情的传递中,交织着粗细、隐显不等的情感线条。这个圣明的时代没有隐士,英俊灵秀的贤才都来归服。于是让东山隐客般的你,也不能顾上采薇。既然已经远至金门,选择了这场考试,那谁能说这样的选择是错的呢?这是劝慰綦毋潜,让他不要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碰上合适的时机,计谋没有得到采用,并不能说这世上知音太稀少。这种宽慰,也是希望綦毋潜不至于怨世,不至于在失败后从此消沉。慰人之诗,勉人之诗,正当如此给人以光明之感。
但是仅仅如此粗线劝慰,便不是贴心之友了,而不过是说表面大道理的普通路人。王维理解綦毋潜内心的遗憾和悲伤,于是又有两句看似琐屑的闲笔,载着淡淡的伤感和哀愁,深入到落第者心中,一起品尝那不可抹去的苦味:“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应试一年,春去秋来,时间过往,不知不觉。而如今看到江淮人过寒食节,洛阳人在缝制春衣,思乡之情、沉浮之感,就自然而来了。仅此句,便写到落第者的心里去了,那种在时光流逝面前的怅惘,无可回避。同心相违,因此在长安道上的置酒送别,也是很伤感的。作者的惋惜和体谅,便轻柔地传递给了友人。
诗到此,情感似乎已经表达得很完整了。但是,诗人仿佛还有些放心不下的东西,他还想象着綦毋潜还乡的行程。美好、飘逸的景致中,他想象着那个归去的背影是洒脱的。先前的惋惜情绪,在这里向上蜿蜒,变成了祝福和期待,顿时回到了最初劝慰时的昂扬情绪。因此,最后一句,劝綦毋潜不要因此消沉,不要认为世上没有知音。这种劝慰,带着浓浓的长者气息,让人为之感动。
02.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10]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11]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解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两人偶遇的场景,诗人下马赠酒,关切地询问友人要去哪里,反映了他对这个朋友的敬重。这个朋友说自己人生不得意,因此要归隐到终南山。他显然受到了命运的伤害,所以让人“莫复问”,让他孤独地离开。而“白云无尽时”是一声悲愤悠长的叹息,不仅表现了这个朋友的去志之坚,更是他对人生“不得意”的愤慨与报复。而作者始终自愿在这个场景中居于一个配角的位置,从表面上看,他只是个记录者。而实际上,从下马饮酒开始,关切的询问已经表现出这个配角的不一般,他对友人的“所之”之处是极为关心的,而且在知道其归隐的决定后,还想再问,但是被友人的“莫复问”阻挠了。
“白云无尽时”这声叹息,不是那友人一个人发出来的,而是他们共同的慨叹。这种平淡的叙述,是作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安慰,也透露着友人今后人生的祝福。归隐并不代表消沉,离去也许反而是种解脱。这场送别,是作者与友人一起,对友人过去的生活挥手告别。所以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很复杂,有悲伤无尽、遗憾深深之感,同时也像一道投向远方的眼神,意味深长。
03.青溪[12]
 言入黄花川,[13]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14]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15]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16]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17]
解析
和孟浩然、綦毋潜相比,王维的山水诗,脱卸了思想的负担,更为单纯明快。这首名诗,就可以做个例证。“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是说青溪之景在黄花川中是对人最有吸引力的部分,说要入黄花川游览的人,往往会去青溪之畔逐水嬉戏。而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随山势行走的话会千回万转,路途遥远,而沿溪水而行则百里不到。这些话,写得如同家常之语,诗人似乎在谈及再熟悉不过的旅途经验,而青溪的可爱之处,从一开始就用这种朴素的方式得到了呈现。接下来写青溪之美。流水穿过乱石,喧哗而来;青溪杳杳流去,又沉静于深深的松林中。动静对比之下,青溪给人的感觉是既有欣悦的生趣,又有宁静悠远的恬适。而溪水表面,不乏菱荇、葭苇为其增色,在青溪或活泼单纯、或静如淑女的面容上笼上一层艳媚之感。面对这景色,诗人的心竟然闲素如此处之清流了。
于是,为了延续难得的心神之会,诗人想在此处多停留一会。对同行欲归的友人说,请你在盘石上坐一小会,我这垂钓马上就要结束了。诗人在结尾加上一个闲逸的场景,甚至还将之写得很有对话感,“闲素”之心是在这种潇洒脱漫的实际场景中悠悠然地体现出来。
王维的山水诗,是对山水最真诚的观赏,没有加入庞杂的人事——他在诗中不直接提起有关解脱、分享、怀念等种种东西。只有山水和一己之心的情意之会。这种情感的清空和洗练,以及它的有落脚处,是使王维这类诗较之孟诗更为炉火纯青的主要原因。
04.渭川田家[18]
  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19]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20]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21]
解析
这首诗所写的,其实就是一个“归”字。
林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诗人都有一种朴素的乡土感情。所以,乡野的景象总能唤起人们对它的忆念和回归之想。黄昏时分,斜阳照在村子的墟落之上,小而短的巷子里是回来的牛羊。老人牵挂着在外放牧未归的牧童,倚着拐杖在门口等候。这种情形,自然而美好,回归是一种牵挂,伴随着温馨的等候。野鸡啼叫,麦苗挺秀,春蚕卧在桑叶上。田夫荷锄归来了,与人相遇时是依依的问候,絮絮的交谈。这些寻常的人事,在这回归之景中,因其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反而透出一种悠远的诗意。
这些景象,似乎完成了对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图景的还原。但是实质上还是没有达到,因为作者仍然只是这图景的观赏者,不可身入其中。来看最后一句:诗人一边说“羡”此悠然,一方面却逃不开徒有羡慕、不能融入的“怅然”。心理上的矛盾,正是所拥有的生活与所向往的生活之间的距离。所以,王维是归不去的。唐人对陶渊明式田园情调的体认,是停留在欣赏层面的,不可能做到彻底实现一种生活选择上的替换。田园的风光,在唐人笔下,只是一种心情,不是一种实在的生活。
05.西施咏[22]
艳色天下重, 西施宁久微?[23]
朝为越溪女,[24]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25]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26]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27]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28]
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虽是叙咏古人西施,其实是喻指诗人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诗歌开首直切主题,写西施既有如此艳丽的姿色,怎会长久地处于低微的身份?果然很快就由浣纱溪头的贫家之女,跃身为吴王宫中的妃子。接下来八句以辛辣的讽刺笔法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她贫贱时哪里有什么与众不同?得宠显贵了人们才惊艳她的容貌天下少有。从前她要在溪边劳作,而现在众多宫女为她涂脂敷粉,为她穿着罗衣,她从来不用自己动手。有君王的宠幸,她姿态更加娇媚;有君王的怜爱,她不会被计较是非。以前和她一起浣纱的伙伴,再也没有机会与她同车而行了。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盛唐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危机: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的人立刻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世人也只见显贵,趋奉势利。最后二句奉劝那些姿色不佳又追逐权贵者,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即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1] 落第:未考取进士。
[2] 圣代:圣明之世。英灵:英俊灵秀的人才。
[3] 东山客:指隐居之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采薇:殷末伯夷、叔齐曾采薇于首阳山下。后世即以“采薇”代称隐居。
[4] 金门:汉宫有金马门。此指朝廷。
[5]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京洛:指长安与洛阳。
[6] 同心:朋友。违:分离。
[7] 桂棹:用桂树做的划船工具。此代指船。
[8] 行客:指綦毋潜。落晖:落日。
[9] 适:偶然。
[10] 饮君酒:劝君饮酒。何所之:往何处去。
[11] 归卧:隐居。南山:指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陲:边。
[12] 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东。
[13]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
[14] 趣:同“趋”,奔走。
[15] 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菱荇:两种水草名。葭苇:芦苇。
[16] 澹:恬静。
[17] 盘石:又大又平的石头。将已矣:意谓从此隐居结束此生。
[18] 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19] 墟落:村庄。穷巷:深巷。
[20] 雉雊:野鸡鸣叫。
[21] 式微:《诗经》篇名,诗写归隐之思,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22]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后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
[23] 宁:哪会。微:卑贱。
[24]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相传西施曾在此浣纱。
[25] 悟:发觉。
[26] 傅:通“敷”,搽抹。罗:丝织品。
[27] 君:指吴王夫差。娇态:做出娇媚的样子。怜:爱。
[28] 持谢:奉告。效颦:模仿西施皱眉头。此用“东施效颦”典故,见《庄子·天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