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中药四气化为六气来解释人体,有可能对疑难病多条思路

 庆善鼻炎专科-1 2022-08-17 发布于山东

四气和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不乏各种临床的理论,但医者在疑难病的治疗中,仍然缺少思路,这与不能灵活应用中医理论有关系。如能把中药的四气化为中医对人体的六气来理解,则能大大的提高临床分析病理的能力。

这六气是:温、热、火、凉、冷、寒,其中温与凉是适合人体生理的,所以体感比较舒适。温极为热,热极为火。同样凉极为冷,冷极为寒。火极寒极皆为毒,也就是寒毒火毒。

温与凉都在阴阳的正常范围内,是整体的感受。而热与冷则是偏于两个方面,如身热,身冷,内热,内寒(冷),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等。火的范围就比较偏小了,是一片或一个部位,如心火、肝火、胃火等。寒的范围也是一片或一个部位,如胃寒、肺寒、肝寒等。毒的范围就更小了,是一个点的病患,如热毒的疖肿、痈疮、下疳等,寒毒的阴性疮各种肿瘤等。

在临床治疗中,要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温凉是先天禀赋形成的,是阴阳稍微的偏性,在正常范围之内,不属病态,就如高矮、胖瘦、黑白都不同一样。但其它的热与冷,火与寒都属于阴阳失调或阴阳的偏胜偏衰。如果把人体的能量看作是守恒的,因为内因或外因的作用,能量聚在一个地方,那其他的地方能量就会减少。聚集的地方就会发热,缺少的地方就会发冷。《内经》上也说:'外热则内寒,外寒则内热’,治疗上也说:'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以上只是个人对于中医理论的一点偏见,对于临床疗效能否有帮助,还取决于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的掌握。有感而发,不足之处请斧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