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闰土”原型,57岁穷苦病逝留下5子,后代靠鲁迅成功逆袭

 振王府图书馆 2022-08-17 发布于湖北

1953年,22岁的章贵正在种地,突然被邀请去“鲁迅纪念馆”工作。天上掉馅饼,章贵却愣了:“我不识字啊!”旁边的人都笑了:“识字的人很多,但你只有一个。”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中刻画了一位淳朴可爱的农民形象,透过对这位可爱的小伙伴一家的描述,深刻的揭露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图片 
这位小伙伴叫做“闰土”,原名章闰水,就是开篇这位目不识丁的章贵的祖父。

鲁迅对于家乡绍兴有着水乳交融的深情,故乡里的每一位人物和变化的风貌都能在先生的作品中追寻到蛛丝马迹,而曾经陪同少年的鲁迅游玩,在百草园捉蟋蟀,深夜里瓜地刺猹的闰土,更是和鲁迅有着情同手足的情谊。
 
章闰水是典型的穷苦农民出身,祖辈都靠天靠地的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闰土的父亲租了地主几亩地勉强还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当时,鲁迅算是阔少爷,闰土的父亲是他家的长工,这两个人的阶级地位完全不同,万幸,当时十几岁的闰土还没有贫苦浸染透,仍然保留着纯真和质朴。也因此,他给给鲁迅讲了许多课本上从未读过的的新鲜知识。

图片


 
以至于,闰土要和鲁迅分别的时候,一个急的大哭,一位躲在厨房里坚决不肯出门。

后来,鲁迅上大学以后,两个人也曾见过一面,爬过山捡过贝壳,可是1919年以后,中年的闰土早已被生活的层层重压击垮,变得麻木而沉闷。

成了一名庄稼汉的闰土生活非常困难,1934年的一场旱灾,让他将家中仅剩的六亩地卖出。可是,土地连年干旱,闰土一家的收成不好,孩子又多,生活捉襟见肘。
 
1934年,闰土背上生了脓疮,由于没有钱,只能仍有背部恶化,最终年仅57岁留下一大家子撒手人寰。
 
闰土死后,大儿子挑起家中大梁,抚养弟弟妹妹长大,但在36岁那年闰土的长子也相继病逝。长子就是章贵的父亲,家里一下子没了两个主心骨,章贵的苦难人生也开始步入了祖父的轨迹。

图片

 
苦出身的三代人,都大字不识,没有机会上学,只能四处做长工,在自己耕种一亩三分地,温饱尚且艰难,只能说勉强的活着。 然而,祖孙三代的艰难求生之路,熬到了章贵这里终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953年,绍兴修建一座“鲁迅纪念馆”,由于闰土的形象深入人心,工作人员自然就联想到了章贵,认为他如果能到鲁迅纪念馆工作,实在是意义非凡。
 
当时的章贵却没有想这么深刻,他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能来到这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地方工作,简直求之不得。最初,因为他文化程度不高,安排的工作也很轻松,就是招待招待游客之类的。

图片


 
听说闰土的孙子在鲁迅纪念馆,很多人慕名前来,都要章贵讲一讲他们祖辈的故事,可是问的人多了,章贵渐渐犯了难。他其实对鲁迅了解的并不多,甚至连鲁迅的名字怎么写都不会。
 
从这以后,章贵痛下决心开始学习认字,翻看鲁迅先生文章,认真了解鲁迅的一切,久而久之,他面对游客们的提问也能够侃侃而谈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章贵不仅了解到了自己家和鲁迅的渊源,还发表了几十万字关于鲁迅的研究成果,从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最终成为了副馆长。

图片


听说了闰土的孙子在研究鲁迅,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特意来到纪念馆来见他,二人一见如故,“闰土”和“迅哥”两家重新恢复的往来。鲁迅先生曾经在《故乡》中表露过心意,希望两家的后代能够摆脱这种阶级关系,将少年闰土和他的情谊延续下去。
 
这个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1982年,章贵升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一职,退休后依旧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相比于连饭都吃不起的父辈,章贵直言自己遇上了好时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