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潮来袭,辣调味品还需迎合消费者

 调料家 2022-08-17 发布于四川

近期,一则#中国人开始不爱吃辣了吗#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吸引了超3亿人阅读。该话题指出,有人说中国人正在慢慢戒掉“重口味”,此处特指“辣味”。并且举例称无论是在火锅店还是川菜馆,越来越多人选择“认怂”的微辣。进而得出,中国人开始不吃辣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当前,我国仍然是全球辣椒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国。据《2018全国调味品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球吃辣人群达25.24亿人。据2020年中国辣椒产业数据显示,国内可以吃辣或喜欢吃辣的消费者超过6.5亿人,在全球食辣人群中的占比高达1/4。

并且,就中国丰富且灿烂的饮食文化而言,辣椒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都是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因此,无论受众还是产业本身,都足以说明并非国人开始不爱吃辣,而是对辣味有了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风味层面。因此,对于调味品企业,尤其是辣味调味品企业而言,只有真正洞察消费者对辣味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在未来的品类革新中占得先机。

01 

后厨满是辣味

就调味品行业而言,辣味调味品品种类繁杂,品种多样。诸如辣椒类就分为辣椒干、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胡椒类又可分为胡椒粉、胡椒油;复合酱类就分为辣椒酱、花椒酱、肉酱、香菇酱、拌饭酱,火锅底料。火锅蘸料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而产品多元化背后,就是广大消费者对于辣味的切实需求。据消费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辣消费”独占鳌头。很多消费者表示,吃饭的时候如果没有辣味,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此外,美团点评统计同样显示,辣是消费者最喜欢的口味,消费者占比达到41.8%。因此,用“横扫”来形容辣味食品在国内市场的现状并不为过。

比如在调味品主要消费渠道中的餐饮渠道为例,火锅及川菜饮食市场占比分别为13.7%、12.4%,其他菜品无法企及,霸居一二名的位置;调味料领域,辣味调味料更是独领风骚,份额达到30.88%;休闲零食赛道,辣味零食也是一路上涨,2021年中国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零售额突破1500亿元,仅卤味零食这一细分赛道“辣味”占比达到近六成,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辣味,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渗入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卤辣食物、自热小火锅、辣兔头、担担面、串串香、小面、红油抄手、毛血旺等成为年轻群体心头好,辣味食品让辣味独领风骚。方便即食、下饭提神、烹饪要求低成为辣味食品风靡全国的秘诀。

无辣不欢不止于过去,更不止于现在。


02 

辣味仍需更新迭代

不可否认,话题中国人正在慢慢戒掉辣味的持续走热对辣调味品而言是一次警醒。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大迁移热的衰退、食品市场的品质增强,人们对于辣调味品质和品味的提高已经成为事实。

比如在餐饮市场,虽然川渝麻辣风味的火锅依旧是主导,但一些非辣的火锅品类近两年增长态势明显,比如蒙派、番茄、菌汤、滋补、打边炉等业态都是以非辣味为主。

而在调味品领域,包括像传统辣酱也在不断革新和风味调整,除了“国民女神”老干妈之外,虽然一些兴新品牌仍旧以辣味为主,但风味却更加多元,比如川娃子的烧椒酱、虎邦的肉辣酱等等,于此同时,像海天、李锦记、欣和等企业旗下的酱料产品仍旧以非辣为主,比如黄豆酱等等。

因此,无论是餐饮还是调味品,虽然仍在延续辣味的基调,但在风味上正在“回避”辣味带来的短板。这是辣调品产业必须嗅到的市场警觉。

与此同时,辣调品产业还需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研判市场,整合自身优势,创新产品口味,细化辣味程度,走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特色辣调品道路。

消费市场口味的提高与改变对辣调品行业既是风口又是浪尖。消费需求倒逼辣调品行业整合与升级。未来辣调味行业,还需迎合消费需求,细化辣元素品质和品味,走可持续发展的辣味道路。

·END·

作者:猫九
编辑:烦烦

设计:大帅

审核:矛石

声明:本文根据企业财报、公告及公开信息整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行业交流,不作投资建议。

《调料家》会员产品推荐

每一位调味品人都不容错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