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唐方书中的青、赤、黄、白、黑散方

 德寿堂图书馆 2022-08-17 发布于黑龙江
A青散方
1.度瘴发汗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二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
一两六铢
右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駃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内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千金要方》)
2.六物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右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千金要方》)
3.青散 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 厚朴 石膏各三十铢 大黄 细辛各二两 麻黄五两乌头五枚
右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千金要方》)
按:题名“青散”的医方,多含有“麻黄”,“麻黄”者,外观色青;《辅行诀》亦有云“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传说西王母手中那株“不死草”,可能也是“麻黄”。麻黄还魂续命,“魂-肝-木—东—青龙-麻黄”,信息链颇为完整。

图片

(图片来自,王兴伊.“麻黄”药用及文化遗存考辨[J].中医药文化,2018,13(01):28-38.)

B赤散方
1.治产后下痢,赤散方
赤石脂三两 桂心一两 代赭三两
右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十日愈。(《千金要方·下痢第六》)
2.赤散 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 踯躅花各一两 附子 桂心 真朱各六株 细辛 干姜各十八铢 牡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
右九味末之,内真朱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内著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千金要方》)
3.4.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华佗赤散方
丹砂十二铢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 女萎 乌头各十八铢 雄黄二十四铢 吴茱萸三十铢 麻黄 代赭各二两半
右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千金要方》)
赤散 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 防风 沙参 细辛 白术 人参 蜀椒 茯苓 麻黄 黄芩 代赭 桔梗 吴茱萸各一两 附子二两
右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千金要方》)
5.乌头赤散 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 皂荚半两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清酒若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著两鼻孔中。(《千金要方》)
6.又疗伤寒热病,辟毒气疫病,七味赤散方。
朱砂 乌头 炮,各二两 细辛 踯躅 干姜 白术各一两 瓜蒌一两半
上药捣散,服半钱匕,用酒调服,汗出解,不解,增至一钱匕。除邪气,消疫疠。忌桃李、雀肉、生菜、猪肉、生血等物。(出第二十一卷中。)(《外台》)
按:题名“赤散”的医方,多含有代赭石、朱砂、赤石脂等色“红”之药物(乌头赤散颇为例外)。

图片

(代赭石)
C黄散方
治产后下痢,黄散方
黄连二两 黄芩 䗪虫 干地黄各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十日愈。(《千金要方·下痢第六》)
按:题名“黄散”的医方,目前仅见此首。
D白散方
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十八铢 巴豆六铢,去皮心,熬赤黑,研如脂 贝母十八铢
右三味捣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上则吐,在下则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一云冷水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更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即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2.老君神明白散方
白术 附子炮,去皮,各二两 桔梗 细辛各一两 乌头炮,去皮,四两
右五味粗捣筛,绛囊盛带之,所居闾里皆无病。若有得疫者,温酒服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即差。或经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内五升水中,煮令沸,分温三服。
按:白散医方中,三物小白散颇为古老;老君神明白散方,似为晚出。
E黑散
1.治产后下痢,黑散方
麻黄 贯众 桂心各一两 甘草三两 干漆三两 细辛二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五撮,日再,五日愈。麦粥下尤佳。(《千金要方·下痢第六》)
2.又侯氏黑散,疗风癫方。
菊花 四十分 防风 白术 各十分 茯苓 细辛 牡蛎 钟乳礜石泥裹,烧半日,研 人参 干姜 桂心 芎藭 当归 矾石如马齿者,烧令汁尽,研,各三分 黄芩五分
上十五味,捣合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胡荽、青鱼鲊、酢物、生葱、生菜。(并出第十卷中。张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无钟乳、礜石,以温酒下之,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上,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
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外台》)
3.黑散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方。
麻黄半两 大黄六铢 杏仁半两
右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内散,又捣令调和,内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按:治产后下痢之“黑散”似以“干漆”为主,干漆色黑,故命名“黑散”;侯氏黑散,似考虑到“矾石(黑矾)”色黑故。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方,不明所以。

图片

(干漆)
以药物颜色命名方剂名称,目前可以追溯至东汉中后期的张家山古人堤“治赤散方”。在医方名称由“治某某名方”向以“主药+剂型”或“功效+剂型”转变过程中,似乎存在着一段以“主药药物颜色”为方名的历史。
附:五色膏方
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青膏方
当归 芎藭 蜀椒 白芷 吴茱萸 附子 乌头 莽草各三两
右八味㕮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风,黄膏方
大黄 附子 细辛 干姜 蜀椒 桂心各半两 巴豆五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追风所在摩之,神效,千金不传。此赵泉方也。
白膏 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疮,以布拭之,傅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 乌头 莽草 羊踯躅各三两
右四味㕮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夕,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著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内所渍药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徧,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勿令近目。
《肘后》疗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方。
生地黄半斤 好豉一升
上二味,以猪膏二斤合露之,煎五、六沸,令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
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便从皮中出则愈。忌芜荑。
《千金翼》赤膏,主耳聋齿痛方。
丹参 五两 蜀椒 一升 大黄 白术 细辛 芎藭 各一两 大附子 十枚 干姜 二两
巴豆 十枚,去心 桂心 四寸
上十味,剉,以苦酒渍一宿,以猪膏三斤煎,三上三下,药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聋者,绵裹膏内耳中。齿冷痛,著齿间。诸痛皆摩。腹内有痛,以酒服一枣许大。咽喉痛,吞一枣核大一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