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役》:小说的温度与态度

 皮皮中尉 2022-08-17 发布于河南

本文导读:

人,会通过历史获得温度,通过阅读历史转变生活的态度。


1809年5月20日夜,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在参谋卫士的簇拥下走进多瑙河左岸的树丛,预先侦察对岸敌情。在他的面前,河对岸昏沉晦暗,影影绰绰看得到零星的篝火,伴随着翻滚汹涌的河水,隐约听得到战马嘶鸣和士兵们的歌声,而河中心的沙洲洛鲍岛则化作一个巨大的阴影,俯卧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当曙光再次降临时,这片秀美的风景将被帝国军队独享!”皇帝陛下想到这里,忍不住扫视背后热闹紧张的法军营地。篝火照耀下,士兵们或在津津有味地进餐,或在一丝不苟地整理武器,军官们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明天早上的进攻队形。

皇帝陛下此时的心情很好。因为他刚刚率领所向披靡的军团兵不血刃拿下了奥地利都城维也纳,自己还住进了金碧辉煌的霍夫堡王宫。明天,无非就是例行公事指挥八万大军浩浩荡荡渡过多瑙河,打垮卡尔大公手下的奥军残部,再逼迫逃亡的奥地利国王签一份屈辱的条约,然后,大功告成!

第二天,当法军先头部队刚刚渡河占领艾斯林村,出乎预料的情况骤然出现。奥军的士气似乎一点也不受几天前败退的影响,不但稳住战线坚守不退,人数反而越打越多。眼看着烟雾弥漫的战场上蓝色的法军士兵慌乱向渡口后退,白色的奥军不断进逼并且不断炮轰浮桥,皇帝的神经顿时紧绷起来。“上当了!这是奥地利人的陷阱!”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历时两昼夜、葬送了法奥两军四万多条性命的“阿斯佩恩—艾斯林会战”。虽然这场会战的场景被镌刻在巴黎凯旋门上,成为拿破仑诸多辉煌的注脚,但历史学家却认为,这场会战有别于耶拿、乌尔姆、奥斯特里茨的胜利,只能算一场惨胜。毕竟,付出惨重代价的法军没有达成目标,皇帝麾下最英勇善战的拉纳元帅也殒命于此。

不过人类习惯了自我安慰和陶醉,擅长用时间淡忘历史的伤痛,把历史变成传奇,再把传奇变成传说。两百年之后的今天,郁郁葱茏的灌木丛和欢唱流淌的多瑙河早已把当年的惨状抹掉,艾斯林和阿斯佩恩两座村庄照旧一派田园景象。郊游野餐徜徉其间的人们没有谁会记得这里曾经的厮杀,更不会记得那些是非恩怨,和来之不易的教训。

当我们把过去仅仅当做一个个历史名词,把教训当作一条条冰冷的概念,那么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麻木、冷漠,心也会变冷。冷漠冷淡让思维凝固,让眼光呆滞,所以我们这些人类才会一次次重演悲惨的历史,一次次绊倒在眼前的苟且中。

幸运的是,人群中总有少数内心富有温度的人,他们懂得用炙热的心感受历史,然后一点一点剖解历史,把过去的兴衰荣辱展现给世人,从而点亮历史的温度,转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法国作家帕特里克·朗博就是这些内心富有温度的人之一,所以他才会为我们奉献一部堪称精彩、细腻且令人深思的的历史题材小说《战役》,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场惨烈厮杀。

据说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对“阿斯佩恩—艾斯林会战”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这场会战最能充分暴露拿破仑皇帝一味开疆拓土、征服异邦的荒谬性,也曾涌动起创作一部小说来展示个荒谬性,可惜未能如愿。于是后来者帕特里克·朗博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遗愿,用这部《战役》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小说《战役》从1809年5月20日中午写起,用一位普通骑兵军官的眼光带领读者深入19世纪初法兰西军团驰骋疆场的岁月,一睹皇帝拿破仑一世的风范,同时也用摄影机一样的细腻镜头语言描绘塑造出很多法军官兵的形象。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巴尔扎克的论断,在参阅无数历史档案铸就的故事中分析了那种荒谬性,然后把思考带给读者。

法军本可以避免这次胶着血腥的厮杀,但却在皇帝陛下的一意孤行下贸然走进了奥军的陷阱。因为皇帝对反复无常屡次参加“反法联盟”的奥地利深恶痛绝,下决心狠狠报复对手,占领都城占据皇宫还不够,他要击溃奥军主力,像一年多以前对待普鲁士那样,把对方踩在脚下永不翻身。所以他拒绝了身边将领的劝说,恶狠狠地训斥他们的胆怯,然后武断地下达作战命令。

跟随拿破仑转战多年的将领们和士兵们早已身心俱疲。他们看够了战友的血洒疆场,见惯了尸横遍野满目疮痍,人人心中都在思念家乡和亲人,都对永无止境的征伐心生厌倦。但是没有人敢于发表意见,大家只是凭着惯性聚集在军旗下,然后冷漠麻木地走上战场。

可惜作为敌手的奥地利统帅卡尔大公没打算给皇帝留任何面子,而是在这场“阿斯佩恩—艾斯林会战”中尽显军事天才本色。他不但趁着法军渡河时恰到好处地半渡而击之,让对手深陷绝望和混乱,还集中炮兵对着渡口、洛鲍岛和对岸狂轰滥炸,弹无虚发,每一炮都让密集的法军伤亡惨重。

在精心描写战斗的过程中,朗博就是一个精心构图的摄影师,只不过他是用笔触在摄影,在聚焦每一个细节,在展示法国士兵在逆境中的惊慌失措与挣扎求生。在写到法军供应不足,士兵身陷绝境时,他专门介绍了法军的“应急口粮”,那就是用大锅煮战死马匹的肉,而唯一的调味料竟然是从子弹中拆卸的火药;在写到奥军用燃烧的木筏撞毁法军在多瑙河上搭设的浮桥时,他将之比喻成一只喷火的巨兽无情吞噬了火柴城堡,而落水的士兵犹如残败的落叶被河水席卷而去。甚至于,为了让自己的描述更加详实可靠,他还专门重游了阿斯佩恩和埃斯林村,一一探究当地的植物科目……

既然是注重细节,那么朗博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客观,客观描写对战双方的士兵,把那些为了荣誉拼杀的人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使之更加可信。在前赴后继、忍受巨大伤亡不停战斗的法军当中,有喜欢读书的谦谦君子,也有善于杀人越货的凶手,有勇于牺牲的勇士,也有畏敌如虎的懦夫。尤其是那个时代最受人尊重的勇将拉纳元帅,作者将之描绘成一位敢于直言却又被忠诚驱使赴汤滔火的侠客,所以他伤重濒死时苦心劝谏皇帝的片段就格外令人触目惊心、进而潸然泪下。

30个小时的会战,双方阵亡四万余人,平均每三秒钟就有一人死去……朗博用一部卷帙浩繁的小说再现了一场湮没于历史长河的会战。当然,他的目标不只是为了重现法兰西军魂或是描绘光荣历史的一瞬,而是为了用剖解历史的方式引发思考。

虽然30个小时之后奥军因为伤亡太大首先撤退,但同样筋疲力尽的法军也无力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离开。拿破仑的征服与杀戮并未停止,他急于用一场更血腥更惨烈的会战来减轻失去最心爱将领的苦楚。“那里是瓦格拉姆,陛下!”小说最末一句埋下了新的伏笔,预示着历史上不久后爆发的瓦格拉姆会战将更加惨烈、血腥。

小说《战役》在1997年问世后迅速点燃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界的激情,不但同时斩获法国鼎鼎大名的龚古尔文学奖和法拉系学院文学奖两项大奖,还一连几个月占据着欧洲图书销售榜的前茅。这部小说之所以广受赞誉,就在于它所代表的温度,和藉由温度而转变的态度。作者用十足的温度去写作,那么他的作品就会充满温度,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改变自己对于历史和生活本身的态度。

我认为阅读《战役》这部小说的最佳态度,就是透过战火的硝烟,透过历史的尘埃,身临其境地观察战争,领悟历史。人,会通过历史获得温度,通过阅读历史转变生活的态度。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