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发展到清代时 其种类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但要说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类瓷器 不得不提到的就是 “珐琅彩瓷器” ![]() 清雍正 珐琅彩松竹梅纹橄榄瓶 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珐琅彩瓷有多传奇呢? 它是康、雍、乾三位皇帝 亲手抓的国家级文化项目 是他们三位大佬联手“玩”的 一场盛大的“跨界艺术” 是一等功年羹尧都贪求的高规格“内廷秘玩” ![]() 珐琅一词,来自于西方的画珐琅技术 珐琅彩瓷器则是指 用珐琅彩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的瓷器 康熙时期 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因为康熙帝的热爱 康熙二十二年 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 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 随来华的西方传教士被带入广州 后又进贡至内廷 这种舶来品以精细的彩绘技法 以及华丽的装饰风格 受到了皇宫贵族和广州地方官员的喜爱 康熙对这些洋玩意也十分感兴趣 于是力图让中国的珐琅工匠也掌握这门技术 他招来具备珐琅制作技术的西洋人入宫 设置珐琅作坊来仿制珐琅器 同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了康熙的心头 ![]() 于是,经过不断地磨合尝试 珐琅彩瓷终于在康熙晚年时研发成功 实现了一次中西艺术的交融 ![]()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但由于此时还处于初创期 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 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 在材料上依赖于国外进口 技术上也没那么成熟 相对来说产量较少,精品也不多 ![]()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 珐琅彩瓷逐渐实现了本土化、雍正化 首先在色彩上,研发出了国产珐琅料 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需依靠进口彩料 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 并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 使画工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 ![]() 清雍正 珐琅彩梅竹纹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在纹饰上 开创出了更具雍正个人特色的纹饰 比如山石花鸟题材,再配上诗句、印章 致使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 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在技艺上,解决了前朝遗留的胎质问题 成功创制了细腻优质的白瓷 使得雪地留白的工艺衬托了主题 形成雍正时期珐琅彩瓷独特的艺术风格 ![]() 清雍正 珐琅彩柳燕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以上都离不开雍正皇帝 对珐琅彩的烧造给予的极大关心 他不仅会监督、询问烧制情况 甚至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画稿的设计和修改 作为一名合格的boss兼甲方 在用人方面,雍正更是眼光独到 不仅请来了景德镇的顶尖工匠 还会和顶级宫廷画家 如郎世宁、王原祁、唐岱等人“约稿” 书法家甚至也参与到珐琅彩制作中 共同促成了代表中国陶瓷生产史上 登峰造极的彩瓷的诞生 ![]() 清雍正 珐琅彩花卉诗文盘 大英博物馆 大维德基金会藏 图源@动脉影 从传世的雍正珐琅彩来看 雍正对瓷器烧制的指导绝不是盲目指点 而是在对瓷器的历史、审美风格、 生产和制作都了解颇深的情况下 将珐琅彩推向了彩瓷的巅峰 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主要是继承康、雍的余绪 除仿雍正时诗、书、画为一体的做法外 还增加了西方人物、风景等带西洋味道的纹饰 特别是新增的各种色地、色地开光、 色地轧道珐琅彩瓷器 图案繁褥,不留空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 ![]() 左: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 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乾隆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 故宫博物院藏 工艺的进步也为器型的拓展提供了条件 乾隆朝的珐琅器摆脱了前朝碗碟的限制 出现了不少工艺复杂的大件 无论是装饰造型还是装饰图案来看 都极其繁缛富丽 具有非常明显的乾隆时期珐琅彩装饰风格 ![]() ![]() 左: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乾隆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 故宫博物院藏 在诞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珐琅彩瓷器除了供皇帝御览 以及少量赏赐大臣,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故宫博物院开放之前 民间对珐琅彩几乎一无所知 虽有传闻,却没人见过实物 从艺术文化价值上来看 珐琅彩称得上是中西方艺术结合的混血儿 珐琅彩瓷器的诞生 正是清代中西方文化密切交流的见证 康熙的狂热喜爱让它得以诞生 雍正的严谨文艺将它推向彩瓷的巅峰 尽管珐琅彩的创烧,到宫廷停止烧制 只经过了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 但珐琅彩仍在瓷器的浩瀚星海中熠熠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