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思丨我最喜欢《论语》中的这句话

 景夜思 2022-08-17 发布于安徽

01

《论语》可以算是国人的经典启蒙书。上学时,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就要跟着老师吟诵。即使过了很多年,我们依然能够背诵书中的一些经典句子,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就把这本经典扔到一旁,放弃了让《论语》指导自己生活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读书的时候太辛苦,以至于毕业以后,很多人再也不愿意拿起任何一本书了。

实际上,《论语》是一本非常好的情绪治愈书。

现代人产生的种种情绪问题,古人也一样会遇到,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些差别罢了。心里烦闷的时候,读一读《论语》,心情很快就平复下来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生困惑,在这本书里都有参考答案。

02

我之前买过两套解读《论语》的书,一本是华杉老师写的,一本是樊登老师写的。

为什么选择这两个版本呢?因为他们都不追求学术上的考究,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解读,这就让我们在读书时,不必带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纠错心态,只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吸收其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即可。

这两套书都很厚,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全部读完,只是放在案头经常翻一翻。有些内容已经读了好几遍,有些内容还没有读到。

现在不用参加考试,我们有更多的读书选择,因此可以更加平和地读书,“风吹哪页读哪页”也毫无问题。

在《论语》这本书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内容,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理解自己,但是我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我们很多的情绪痛苦都来自于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一旦别人不理解自己,我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痛苦、愤怒,很长时间都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脱身。

孔子告诉我们,这实在是没有必要。

我们有本事,别人不知道,这不是别人的错误,我们不能怪别人。

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别人不知道,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我们不应该生气,也不能因此而放弃以后的善行。

别人忘记了照顾到你,不需要生气,谁都有忙到疏忽的时候。

我们被别人错怪,也不需要太在意,被误解是人生的常态。

不懂我,不是你的错,也不是这个世界的问题,我不会因此生气、焦虑。

03

记得前些年工作的时候,我拿一篇重要的新闻稿给领导审阅,结果里面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被领导发现了,而我自己检查的时候根本没有察觉,这让我很尴尬,因为和领导汇报的机会不多,担心丢分了以后很难找补回来。

虽然领导并没有批评我,只是圈出了这个字,但是这件小事让我感到非常郁闷,暗骂自己当时怎么不多看几遍,或者找其他同事帮忙再核对下,虽然这会增加一些时间成本,但是好过在领导面前犯错啊,自己只顾着新闻稿的时效性,为了赶时间就没有细致地检查。以后领导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拉低对我的评价,只记得自己的错误,忽略了平时的辛苦,这成了我那几个星期的焦虑重点。

后来我把这个案例写进了自己工作的“错题本”,因此过了七八年依然记得很清楚。现在来看,这件小事除了我自己,没有人会记得,也不会对自己后面几年的成长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等自己带团队了,发现下属们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小错误,现在那些错误我早就忘记了,不影响我对他们的评价与欣赏。

以前我在公众号里写过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当时下着雨,我在小区打着伞走路,前面有个小男孩淋着雨往外走,我就走过去为他遮雨,他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我就问他去哪里,他说自己去外面的商店找小伙伴,我就撑着伞送他去了。离别的时候,我以为小男孩会说声谢谢,但是没有,他只给我留了一个快速离去的背影。

我笑了笑就走了。帮助他是我的选择,但是是否表达感谢,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了。有感谢固然好,没有,也不因此就选择以后不帮助他人。

有一次参加某个活动,主办方在制作席卡的时候,漏掉了我的名字,工作人员多次表达歉意,一时来不及回去重新准备。我说没关系,工作的事项太多,出现点小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不影响整个活动的流程,就忽略这点小事,抓紧忙其他的工作,别耽误活动的正常进行。

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失误当成是对自己的不重视,从而通过生气、批评、投诉等方式去升级彼此情绪的温度,导致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人力去处理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一旦有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做护身符,就相当于有了情绪的金丝甲,帮助我们保护宝贵的情绪力和稀缺的注意力。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如果遇到任何的情绪问题,都想想这两句话,大多数的气愤、焦虑、痛苦,都会很快消散。

孔子他老人家,真是有智慧。如果你也有情绪上的烦恼,多倾听《论语》中的谆谆教诲,多默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能帮助自己迅速地平复情绪,更好地理顺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