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屈家岭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渊源

 若悟369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本文的主角就是公元前3100年崛起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或许我们称呼这些人为屈家岭人不是很合适,但暂时先这么叫吧。随着本文内容的推进,我们会对他们有非常准确的称呼。这个年代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历史文献了,所以本文会结合①考古②文献③传说这三个方面来讲述。还是在开始放两张文化脉络图,阅读过程中,有不清晰的时候可以看下这两张图。

文章图片1

黄河流域文化脉络

文章图片2

长江流域文化脉络

溯源

虽然我们前面文章已经到了5000年,但是我们此刻还是将时间再次回到7000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峡江地区城背溪文化已经被柳林西文化替代。澧水地区彭头山文化早已经被皂市下层文化取代,而皂市下层文化也已经到了晚期。黄河流域此时却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文化风暴。西进的裴李岗与东进的老官台在豫西激烈碰撞出枣园文化。枣园文化一经诞生就显示出其强大文化底蕴,迅速向四周扩张,关中盆地东部出现零口类型、豫西南部汉水东部出现枣园文化的下王岗类型。而这个时候边畈文化在汉水东部出现。边畈文化公布的资料有限,不过从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来看,主要器型是北方特色的鼎。所以我们认为,边畈文化主要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下王岗类型。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3

边畈文化示意

澧水流域的皂市下层文化已经进入晚期,而且距离较远,对边畈文化影响不大。柳林西文化对边畈文化有一些影响。但远比不上前仰韶文化强大的影响力。那么,这个边畈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前面文章我们有讲过彭头山人迁徙的情况。我们不妨再将时间向前推两千年。

文章图片4

O-M7人权迁徙

上面这张图是O-M7人群的迁徙示意图,迁徙大概发生在12000年前到9000年前这段时间,详细内容见这篇文章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迁徙的?史前文化真的需要按照长江黄河区分吗?

我们前文知道,澧阳平原的彭头山人和豫中平原的裴李岗人都来自O-M7这个族群,我们上面提到的边畈文化就分布在彭头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间的汉水东岸。江汉平原的北端,西到汉水,东到滠水和涢水下游,包括黄陂区程家墩、河李湾、涂家山、城隍庵,云梦县的胡家岗,还有钟祥市肖家店砖瓦厂等地

文章图片5

边畈文化位置示意

边畈文化的出现已经是彭头山人与裴李岗人在两地定居以后2000年的事情了,边畈人从哪里来的呢?是彭头山人还是裴李岗人?从目前考古发现来说,没有能找到更多的资料。本文的观点为来自彭头山这个方向的人群。因为根据黄河沿岸的考古来看裴李岗人扩张的方向主要是北西东,而南方是他们祖先迁徙过来的方向。走回头路的可能不大。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对边畈人的迁徙做出推测。

大概在公元前5000年这个时候,气温上升、河流也很少发生泛滥,在长江上游的柳林西人跨过长江向东来到了江汉平原之后跨过汉水到达了汉水东侧,丰沃的平原土壤,让这些柳林西人在这里定居了下来,由于此时来自北方黄河流域的下王岗人已经将势力扩展到这一带。从彭头山人在汉水流域创建彭头山文化后的2000年,两支O-M7人群的后代在汉水东侧重逢了,两群人的文化面貌已经完全不同,但更加强势的下王岗类型占据了上风,柳林西人带来的釜文化很快被下王岗人的鼎文化所取代。在考古上表现的很明显,边畈文化的器物以鼎为主,也有一些釜类的器物。

文章图片6

部分柳林西人东迁

虽然边畈文化由南北两个族群的人混血而成,但由于祖先都来自同一群人,所以父系基因主体上变化应该并不大,文化上却自成体系,形成了汉水东部的独特文化面貌。器物以鼎为主,多为夹碳红陶,同时也有一部分釜和黑陶。

大约在公元前4200年左右,汉水西部文化产生巨变,大溪文化强势崛起,占领了峡江和澧水区域,甚至到了洞庭湖沿岸。边畈文化进入晚期,并于300年后转化成油子岭文化。而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迎来了如日中天的庙底沟文化。

文章图片7

大溪文化崛起

如上图所示,在庙底沟文化向南扩张下,边畈文化于公元前3900年消亡,转化成油子岭文化。这个时期庙底沟文化强劲的扩张势头遍布中华大地。从7000年时候下王岗人南下到庙底沟人的到来,虽然同一条路,但族群已经出现了改变,留在黄河流域的O-M7同族已经与来自西部渭河流域和黄河下游的各个族群在碰撞中出现融合,尤其和渭河流域的族群合成了新的族群,这个族群就是华夏人的前身。而退缩到江汉平原南部的油子岭文化将势力向东延伸。大溪文化在庙底沟人的影响下进入巅峰。几百年弹指一挥间,庞大的庙底沟“王国”突然解体。这块内容我们这篇文章有详述。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庙底沟解体后的势力空白被各方势力迅速瓜分,屈家岭人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群雄逐鹿

文章图片8

屈家岭文化形成示意

庙底沟解体后留下来的残余势力在大汶口文化西进的浪潮中于汉水中部先后形成了朱家台文化和雕龙碑文化。在雕龙碑文化(一期)的推动下,油子岭文化与朱家台文化融合出来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进一步发展出来屈家岭文化,这一年是公元前3300年。这个时期,强大的庙底沟文化刚解体不久,整个中华大地,尤其黄河流域,正处于群雄混战的阶段,在良好基因中成长起来的屈家岭文化很快就表现出来强大的文化优势。开始了疯狂扩张的脚步。而扩张的结果直接导致屈家岭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碰撞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在屈家岭文化在早期阶段(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人首先跨过汉水,进入汉西平原以及洞庭湖地区,同时开始向大溪文化占领的峡江地区开始渗透。直接导致大溪文化从巅峰跌落进入了晚期。而洞庭湖区域的大溪文化被屈家岭下层文化取代。屈家岭下层文化与朱家台文化和雕龙碑三期文化在汉水东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解体后的庙底沟在吸收了东进的大汶口文化的一些技术以后形成的朱家台文化和雕龙碑三期文化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实力。所以屈家岭人首先开始的是对长江中游地区文化的整合,颇有些攘外必先安内的架势。

屈家岭下层文化比汉水东部其他两支文化力量范围要广一些。势力西边已经到达峡江地区的瞿塘峡,东边到达鄂东南的黄冈地区,西南涵盖了澧水中下游及沅江中上游,北边到达大洪山一线。朱家台文化范围从鄂西北山地到南阳盆地。雕龙碑三期分布在随枣走廊到鄂东北的孝感地区,与屈家岭下层文化以涢水为界。

文章图片9

屈家岭下层文化势力范围

如上图所示,几个文化势力自然而然地按照山河走向划分了界线,这个传统也几乎是之后几千年划定边界的基础。图上没有标注,,实际上屈家岭下层文化东部已经进入皖西南的薛家岗文化范围,而南部进入了赣鄱地区的石峡文化势力范围。西部则强势进入大溪文化的传统区域。

不知道读者看到这里有没有一种后世几千年中不断出现的群雄割据的影子,而事实上的确就是这样,屈家岭下层文化的强大犹如三国时期的曹魏,最后统一了中国的是代魏而立的司马氏。而这里是取代了屈家岭下层文化的屈家岭文化最后完成了统一大业。

历史上相似的一幕在之后中华大地上不断的上演着。不过是在不断重复着五千年前先人的故事。长江依旧,青山犹存,昔日群雄逐鹿的盛景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这段期间,中华大地上其他文化也都没闲着,其他文化的动向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有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崛起

乱世出豪杰,深处乱世中的屈家岭人不断地呼唤着他们的英雄,不负众望,一个响彻中国青史的人物横空出世。我们后文详述,先看下考古上的现象。

由前面文章我们知道,长江中游以汉水为界分成两个文化系统,汉水东面是以鼎作为饮器的北方文化系统,西面则是以釜作为饮器的南方文化系统。

文章图片10

长江中游文化脉络

如上所述,屈家岭文化是由油子岭文化生成的屈家岭下层文化融合了朱家台文化并吸收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和少量的秦王寨文化因素,加以改造并进行创新而来。

面对咄咄逼人的大汶口文化西进,屈家岭人重新整合出崭新强大的屈家岭文化,同时期江汉平原上涌现出十几座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古城,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当时各方势力的确是冲突不断。而屈家岭文化一统江湖以后在各个地区形成的文化反映出了很多本地特色,也就是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①城头山类型分布在澧水中下游,是融合了当地的大溪文化而成

②高坎类型分布在沅江中游,是屈家岭下层文化打下来的天下,但也部分融合了本地大溪文化的特点。

③杨家湾类型分布在峡江地区,这个地区是北部大溪文化的大本营,大溪文化的势力被清理得比较干净。

④青龙泉类型是屈家岭覆灭掉朱家台文化形成的类型,有朱家台文化的痕迹。

⑤金鸡岭类型是屈家岭覆灭雕龙碑三期后形成的类型,雕龙碑的痕迹也不少。

屈家岭文化统一了长江中游以后很快就开始了向北方扩张之路。为什么要向北方扩张呢?难道是黄河流域同族的O-M7人实际上与澧阳平原的远亲们并没有失去联系,是他们带来了北方那条大河附近有肥美土地的信息吗?或者从边畈文化到油子岭文化再到屈家岭文化这个传承过程中,融进边畈人中的部分下王岗人,融进油子岭文化中的部分朱家台人以及雕龙碑人都在不断的向后代传述着祖先生活地方的丰美与富饶。那是一片令人充满无限向往的乐土呵。

文章图片11

屈家岭文化势力范围

如上图所示,红色点状线条就是屈家岭文化统一传统区域后的势力范围,北部已经直面泉护文化(半坡晚期)和秦王寨文化,东部已经与薛家岗文化接壤,而大汶口文化这时候已经进入巅峰期,扩张到豫东地区了(秦王寨文化东侧)。

屈家岭人带着祖先的记忆“挥师北伐”,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南北文化大对决拉开了帷幕,究竟鹿死谁手呢?不过此时的屈家岭人有了史书上一个响当当的族群称号“三苗人”。

向北方前进

我们先看下考古上出现的现象,屈家岭文化向北方扩张有三条路线(上篇文章我们说的是两条,这里我们根据时间的不同将东北方的路线分成了两条)。

① 西线

屈家岭文化沿着丹江逆流而上到达关中盆地及秦岭南麓。

文章图片12

屈家岭青龙泉类型是由屈家岭文化占领朱家台文化后生成,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0-2600年,分早中晚三期。从考古上可以看出来,从早期开始屈家岭文化就已经向关中发起了进攻,一直持续到晚期,在屈家岭文化的持续打击下,关中及豫晋地区的文化势力重新整合出来了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屈家岭文化在公元前2900年以后面对的文化势力由泉护文化(半坡晚期)变成庙底沟二期文化(荆村文化)。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来,三苗人(屈家岭)的持续进攻难道就是黄帝与蚩尤的纠葛吗?我们后文再论,先看考古。

② 中线

翻越伏牛山脉进入洛阳盆地。

文章图片13

上图略简单,事实上屈家岭对秦王寨的攻击是全方位的,不只伏牛山一线,从豫东南开始到豫中平原直到伏牛山北面的洛阳盆地,屈家岭文化对秦王寨文化全面挤压。导致秦王寨人向北及向西逃窜,最后在豫西晋南和关中与泉护文化碰撞出荆村文化(庙底沟二期)。

难道这段时期就是黄帝前期被蚩尤打得屡战屡败?我们继续看东线。

③ 东线

顺着淮河到达安徽北部,然后北上到达山东河北一带。

文章图片14

屈家岭文化沿着淮河到达安徽北部并向北前进,撞到了强盛的大汶口文化,双方势均力敌,几番交手以后达成联盟,共同向西挺进豫中,秦王寨人不敌,落荒而逃到洛阳盆地,屈家岭文化翻越伏牛山进入洛阳盆地持续打击秦王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苗夷联盟攻击华夏?

这里本文不妨先做下其中一种可能的推测。

三苗人(屈家岭)强盛以后沿着丹江向北进攻关中的炎帝集团,同时联合东夷人从东南和正南两面对豫中豫东的黄帝集团发起进攻。黄帝集团败退至晋南和关中,炎帝也节节败退,最后炎黄结为联盟,同时对东夷进行了策反,给蚩尤集团以致命一击,蚩尤战死,余部退回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灭亡,石家河文化兴起。再一次对北方发动了“九黎之乱”。时代来到了尧舜禹时期。

文章图片15

结语:以上文化迁徙考古上都有很明显的痕迹,这里不做过多专业解读。中国历史上首次南北大对决的考古就讲到这里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来得及对历史文献进行解读,下篇文章我们将重点看下历史文献中这段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能跟考古有所对应。而最终的胜利者不是起初占尽上风的南方文化屈家岭文化却是北方的华夏文化,究竟为什么呢?下篇文章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