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茶香飘万里 2020-01-06

本文谈到的长江流域时空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淮河中下游、钱塘江流域等区域。这片区域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下面图片是长江及汉水流域4000年前文化脉络示意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脉络

澧阳平原上的彭头山人

我们上文有讲到,来到澧阳平原的这群人,在这里停了下来,从洞穴走出来的人们开始在离河流不远的高岗上修建房屋,这类半地穴式样的房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的确很原始,不过对于9000年前的古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跨时代的突破。是人类文明靠自己的力量征服大自然的开始。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彭头山文化示意

离彭头山遗址25公里左右的八十档遗址发现了原始稻作的痕迹,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至少8500年左右,澧阳平原地区已经开始农业生产了。

彭头山人来到澧阳平原以后,起初的五百年基本就生活在澧阳平原这个狭小的区域,随着人们逐渐开始农业生产,食物的获取方式更加丰富,人口也开始膨胀,狭小的澧阳平原已经无法满足彭头山人的需要,彭头山人开始向外进行扩张。从考古学的角度,彭头山文化开始进入中期,而或许是五百年前祖先遗留下来的遥远记忆,彭头山人首先向祖先前进的方向“北方”开始扩张,一直将势力范围扩充到那条汹涌的大江岸边。并在这里创建了“城背溪类型”,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城背溪文化”

事实上,五百年的时间,彭头山人向北仅仅扩张了百公里左右。或许在彭头山人的遥远的记忆中,那条汹涌的大江,是他们祖先永远的梦想。在公元前6600年左右这个时间,彭头山人来到了峡江地区。除了高山和大川,这里有更多的诱惑在等待着他们。

时间又过了三百年,彭头山文化达到了顶峰,逃不掉盛极而衰规律的彭头山文化同时也进入了晚期。而进入我们考古视野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也达到了20余处,北至峡江地区的城背溪类型,向南则到达了洞庭湖沿岸,形成了黄家园类型。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彭头山文化分布类型

这个时候的彭头山人,已经摆脱简单的泥片贴筑方式的筑陶技术,学会了泥条盘筑技术。厚薄不匀的陶胎开始变薄,夹碳陶变少,夹砂陶开始增多。峡江地区的城背溪类型主要位于长江南岸,发现的主要遗址有枝城北“金子山”、“青龙山”、“孙家河”、“花庙堤”等。洞庭湖沿岸的黄家园类型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将彭头山人的文化扩张到洞庭湖沿岸,而且颇有沿着沅江向西和湘江向南发展的趋势。因此促进了洞庭湖沿岸文化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沅江、湘江下游及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不过这些地区超出了本文要介绍的区域。不做详谈。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黄家园类型示意

彭头山文化分化成三个类型,“彭头山类型”、“城背溪类型”、“黄家园类型”。从考古上来看,城背溪类型和黄家园类型在晚期的年代范围已经超过了彭头山文化的年代范围。这个现象很常见,在文化边缘地区的文化改变常常滞后于核心文化区。彭头山文化在经过漫长的1600年之后,走向了灭亡。按照我们的经验,这类变化通常是由内在和外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彭头山文化的变化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不过皂市下层文化终于在公元前5500年这个时间段以崭新的面貌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彭头山文化走向了终点。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皂市下层文化示意

走出澧阳平原的彭头山人

彭头山人从公元前7100年建立彭头山文化后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皂市下层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石器种类增多,出现少量磨制石器。泥质红陶和泥质白衣红陶也开始出现。纹饰的种类也出现多样化,除了原始的绳纹还出现了刻花纹、篦点纹等,甚至还有二重纹路装饰的方法。不过制陶工艺进步不大,仍然以泥片贴筑方式为主。器物类型多了些。

从考古来说,皂市下层文化和彭头山文化实际上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同一个时期,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表现出新石器早期的很多原始特性。虽然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迹,但采集和狩猎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陶器仍然很粗糙。石器仍然以打制石器为主。

我们还是将这个时期的人群称为“彭头山人”,彭头山人在彭头山文化进入中期之前开始用壕沟将居所围起来。主要的作用应该是防止野兽的侵犯,并不具备战争防御的作用。而进入皂市下层文化的彭头山人在壕沟周围又增加了矮墙。从“壕沟聚落”过渡到“土围聚落”看似简单,对于缺少工具的原始人来说,竟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想必文明的推进并不是线性匀速的前进,而是阶梯性加速推进。为什么工业文明能够在一两百年的时间内取得惊人的进步,与之前农业文明几千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澧阳平原是彭头山人的大本营,皂市下层文化也最早于这里诞生,不过我们似乎忘了还有一群彭头山人在几百年前已经北上峡江地区。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同期峡江地区文化示意

在澧阳平原的彭头山人进入皂市下层文化大约五百年后,峡江地区的彭头山人也进入了柳溪林文化。虽然相隔了五百年,但有一点很有趣,澧水处的彭头山人和长江南岸的彭头山人都选择了沿着河流向上游山区迁徙。不得不让人觉得这里面有外力在起作用。是外来文化的入侵还是气候造成的环境改变(例如水患)造成的呢?笔者觉得后者的可能比较大,同期气候情况没有做出深入研究,有待后面解决这个疑问。

峡江地区城背溪文化被柳溪林文化取代大约两百年后,澧水流域的文化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一个全新的汤家岗文化出现了。从考古上来说,澧水流域抢先进入了新石器中期,文化面貌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而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来看,各个地区都在7000年这个时间节点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黄河流域进入前仰韶时期、豫中裴李岗文化盛极而衰开始触底反弹、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的出现进入倒计时、太湖流域出现马家浜文化、宁绍平原出现河姆渡文化。汉水东部似乎慢些,但也发展出来了边畈文化、而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也是呼之欲出。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七千年时候中华大地文化格局

如上图所示,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来,这个时期的文化格局也是几千年后中国大地上的文化格局。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回到本文讲述区域来。

第一次文化爆发前夜的澧水区域

公元前4800年,彭头山人走出武陵山区,来到澧水北岸,进入洞庭湖区域,在这里形成了汤家岗文化。汤家岗文化石器工艺得到重大突破,磨制石器逐渐取代了打制石器。而陶器也变得复杂,出现了少量的彩陶,纹饰除了细绳纹、刻划纹外有了复杂的篦点纹和模印的几何纹、弧形锯齿纹。器物组合更加实用化。

从器物内涵来看,汤家岗文化明显受到了沅河流域高庙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进入7000年后的古人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将不再称呼这群人为彭头山人,改称他们为澧水人。

澧水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水稻种植规模说明人口在这个时期也发展迅速。聚落已经开始向城址转化。壕沟在加宽加深,城墙也达到两米以上。聚落已经有了防御敌人的功能。墓葬的陪葬品也有了差别。文化的深度发展意味着一场巨大的文化变革正在悄悄酝酿着。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汤家岗文化

汉江西部重新迎来了大一统格局

我们前文说了峡江地区城背溪转化成柳林西文化,柳林西文化所得资料有限,这里不详说了,但整体文化程度是滞后于澧水流域的。五百年弹指一挥间,势不可挡的大溪文化首先在洞庭湖区域爆发,划城岗类型的大溪文化在公元前4300年取代了汤家岗文化关庙山类型的大溪文化也很快在峡江地区取代了柳林西文化。强盛一时的大溪文化甚至将势力范围扩张的洪湖地带,而长江北岸也出现了朱家台类型大溪文化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大溪文化示意

大溪文化将峡江流域以及澧水流域这片地区的文化推向了顶点。虽然大溪文化时期有外来文化的推动,但从彭头山文化开始将近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彭头山人在这片区域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很可惜的是,在强势崛起的屈家岭文化西渐和南下过程中,彭头山人创造的大溪文化走向了历史的终点,彭头山人融合在后起之秀屈家岭这个新的人群中。结束之前我们再看下长江流域文化脉络示意图,如果仔细看了本文,现在对这张图是不是增加了很多理解呢?

长江流域4000年前文化格局及各个文化之间互动关系全解(一)

长江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

总结下:本文所涉及的文化传承脉络如下,示意图见上图汉水部分

主线:①彭头山文化,于公元前6000年进入②皂市下层文化,于公元前5000年进入③汤家岗文化,于公元前4300年进入④大溪文化划城岗类型。

峡江线:①彭头山文化,于公元前6500年进入②城背溪文化,于公元前5000年进入③柳林西文化,于公元前4200年进入④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

结语:屈家岭文化主要来源于油子岭文化,部分融入了朱家台文化和北部的雕龙碑三期文化。本文到此结束了,大溪文化有了哪些进步?大溪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情况以及大溪文化对外的扩张情况是如何的呢?屈家岭文化的渊源是怎样的?屈家岭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在下篇文章中会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