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笔记:写作过就是生活过及其他

 df7086 2022-08-18 发布于河北

梁东方

早晨起来,外面下着雨。听着音乐,双手扶在键盘上,文字自由流转,从头脑流转到屏幕上,时光无比惬意。这种任文字飞翔的自由状态,因为有窗外雨声的伴奏而具有了某种协同性质,好像上天不仅允许你这样,还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你这样,所以你尽可以这样下去就好。

雨声越来越大,下紧了,下大了,书写也就没有了刚才的舒缓,不得不一次次看向窗外,耳朵里都是琳琳的雨声。上天在逗你,在试探你,不是要看你的定力,而是要你站起来和它一起狂欢。

这个时候,一起狂欢的意义超过任何其他事情,甚至可以说如果不去狂欢,而还心无旁骛地写作的话,即便不是一种犯罪,也一定是一种绝对写不出好东西来的浪费。

感受是第一位的,写作不是。感受在形成词语之前是一团朦胧含糊的血脉涌动之下的磁性气场,它在眼耳鼻舌身的意义上将眼前的景象与既往的过去综合起来,要形成明确的意味据说是只能靠语言,但在语言之前一定还有更其丰富的远高于语言的广袤和深邃,语言不过是对其一部分性状的表述。说得出来的,只是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罢了。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上说,写作的第一要素当然不是语言,之所以有人那么说不过是因为表达需要语言,同时也是极言语言的重要而已。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感觉,是面对万事万物天地自然的时候,自己能有所领悟,有所触动,有所感慨,有所振奋,有所兴致。这才是最最关键的东西,没有了这个做基础,写作就真正成了无本之木。所以在你有感觉的时候你就写,这是上天赋予你最可宝贵的写作动力,不要等着自己的语言好了再写,更不要因为自己以为自己还写不好而不写。

写作依附于感受,尽管写作是感受之所以能形成感受在最后的表达阶段的关键,但是它依旧不是感受本身。这是每每深有所感的写作者,总会貌似谦虚地说自己言不及义的真实的惶恐。这也就是那些一味沉浸在书斋里,抛弃了感受的写作者不能形成有魅力的文字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所谓感觉,落实到文字上的感觉,很多时候实际上只差坐到开着台灯的桌前的一段时间,有了这段昏红的灯光照耀下的时间,甚至只是有了坐在桌前的姿势,有了这个姿势,那些似乎并不怎么太有的感觉就竟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笔尖流淌到笔记本上,从键盘流淌到屏幕上,一条接着一条,多到让自己惊讶,惊讶之余更有后怕,后怕如果现在没有这么坐下来的话,没有这么一段坐在灯光下书写的时光的话,这么感觉就会白白地随着半意识半潜意识而流逝掉了。

可见保证一定的时间的书写的时间,书写的姿势,在每天的生活里,是多么重要。

一些文章其实一开始并不是照着要写文章的架势出发的,不过是一些偶然的感觉、感想,一些稍纵即逝的思绪。因为及时记录下来了,慢慢发酵,后来逐渐洇润,越写越完整,就成了文章。

有感觉的场景和片段,只要自由地下来,并且不自由地放到一篇文章的格局里去,就自然会形成一篇也许在写作之初还完全看不出眉目的文章来。这种经验让人和那是兴奋,因为是文字,是自己的写作,帮助自己理清了甚至可以说是建设出了思路与思想。

事实证明,这样写成的文章往往因为的确是有感而发,往往更具有真实的力量,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为了写文章而写的文章,仔细看会发现往往只有词句,而没有这样出乎自然的内在力量。

话虽如此,冷静地看,有明确目的的写作和完全自由的写作还是很难说哪一个更好尽管有明确目的的写作往往会给人以压迫感任务感,会让人觉着烦了以后还不得不一而再地重新去关注重新去书写但是它毕竟可以让人长期思索,反复琢磨,有深度地去搜集资料和钻研,有可能形成比较厚重比较庞大的文本。而自由写作的好处是不用说的,其缺点却是往往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激情一过就再无耐心,往往形不成丰富的文本,不能传达更复杂的情绪。

所以尽管每次有明确目的的写作终于结束以后人顿时会有轻松感,如释重负,但是也立刻就会怅然若失,会有失落的不适,会产生一种类似失重的飘忽,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不再对一直在进行的写作形成有效的刺激,一切就都像是纯粹的虚度了。这时候就需要调整一下,像是中间的一个小结,一个节点,在享受着自由写作的愉快的同时需要逐渐摸索着下一个有深度的写作的方向了。

写作过就是生活过,这种说法骤然一听,总觉着还是有点强词夺理的意思,好像没有写作的人就没有生活,否定了所有没有写作的人的人生。

其实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里还是有其意义的:那就是对拥有写作能力的人来说,他的写作是生活的记录和表达,也同时其生活本身。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作过就是生活过,写作过的东西发表不发表,别人看到看不到其实都不是问题核心,问题的核心就只是写作者自己写了而已。

写了,将一个特定的感觉表达了,将一段特定的思绪凝固下来了,就在这个点上完成了人生,就有了切切实实地在这个点上的生活完整感。这就是写作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意义,它确认了你的生活,完成了你的生活,使你的生活和你自己形成了自洽的关系。尽管写作从来都不能将生活的囊括,尽管写作只是在约略的层次上不无浅显和牵强地表达。

如果没有写作,没有观察与写作的习惯,人真的就会枯燥乏味乃至疯狂。生活在当下的世界之外的另一重世界里,精神世界里,人才会因为双重生活的丰富性而维持身心的健康,在现实里不堕落,保持自己全新的创造力与充沛的精力精神。

写作实际上不单纯是表达的自我满足,更有一种将个人引入较为深入的精神通道里以后所收获的快感。这样的快感是精神总是在浮泛的表层话语状态里飘着的人,所最为需要的拓展与探索方向。仅仅靠着走得远、看得多还远远不够,人必须有思索得深这一条,才能让自己的灵魂自足起来,才有可能达成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与暮气沉沉百无聊赖抽烟喝酒打麻将来麻醉自己的人生状态比起来,这样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这个一直在努力创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状态,实在是太好了。它使人生不枯燥,不乏味,有意趣,有光。

不断地写出文章来,不断的有新感觉记录到笔记文档里,这样的感觉在年过半百之后尤其变得珍贵。因为这至少说明你的创造力没有衰竭,你的生命力还在,你对人生的一切还都有兴致,时间不是无聊的,生命是勃勃焉而充满了生机的,甚至因为比之年轻的时候盲目的生机勃勃更其有了明确的内涵,而格更其丰富与自足。

在很多同龄人都开始感叹无聊和无趣没意思的时候,你通过将感觉捕捉住的写作而依然葆有这样的创造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实际上压根这也不是为了谁比,只是为了让自己这唯一的人生过程,更其高远,更其审美,更其愉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