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 很久之间,看得最早的一本教写作的书就是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这本书可能并不被很多人熟知,但《肖申克的救赎》我想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因为它就是出自斯蒂芬·金。 确切地说《写作这回事》是一本关于他自己的创作生涯回忆录。书中金用他一贯幽默风趣的方式把他的写作生涯娓娓道来,苦难跌宕的童年,视为作家的岁月,写作与生活糅合到一起,才有了作品的升华。 1999年他险些命丧车祸时,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可见写作对他的影响之大。 那么,如何从写作小白亦或是如何从小打下写作基础,进而成长为创作大咖呢? 我发现著名的写作大师汪曾祺的《汪曾祺写给孩子的写作课》刚好适合从小,或者写作小白来学习如何写作。汪曾祺说,语言的运用恰如“揉面”,揉熟了才有劲儿啊。 他力主写作的平实、反对花哨,说“好的语言都是平平淡淡、人人能懂得”是“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凡此,只能靠日久的积累,方能水到渠成。 吃货的最高境界,假以文字就让人念念不忘说到创作,我想到了汪曾祺所描绘的高油鸭蛋,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曾经一度好奇曾老笔下卖到了七八十一颗“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的蛋,到底是怎样的蛋呢? 直到后来有幸到了高邮,发现这个让外地人心心念念的蛋,在高邮人眼里只是非常平凡普通的吃食。 这里虽然不是遍地鸭蛋,但是每一颗都独一无二。不仅超市里和菜场里的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每家每户自制的味道又略有差异。 想想那一颗颗“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的美味,还是迷醉在曾老的文字里好了。 其实很多事物都是这样,我们通过阅读“行”万里路,“翻阅”古人的人生。可见文字记录的重要性。 人物在情境中才是鲜活的曾老因为气氛浸透了人物,气氛即人物。我们所写的景是人物所感受到的,因而景是人物的一部分。写景包括叙述语言都受所写人物制约。 曾老说他写到一个孩子经过一片草原,草原上盛开着一大片马兰花,开的手掌般大,有好几里,我当时经过这片草原时感觉进入了童话世界,但写这个孩子则不能用“他仿佛走进了童话”,因为这孩子是河北农村的,没有多少文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童话。 所以他只好放弃童话的感觉,写孩子仿佛在做梦,这是孩子有可能感觉到的,这种叙述语言比较接近孩子的感觉。不管是议论部分,还是抒情部分,都属于作者主观感受上的东西一定要和所写人物协调。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有一套培养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致,并用贴切的语言描述出来不只是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吗? 又回到主题“吃”。汪曾祺曾说自己“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所以要盘点中国最爱吃、最会写的作家除了史上的大文豪“吃货”苏东坡,汪曾祺一定榜上有名。 所以关于这个“吃”,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莫不是文字的力量。 在《汪曾祺给孩子的写作课》这套书中从汪曾祺全集中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131篇文章,配汪曾祺先生精美插图48幅。 这套书依据中小学作文考试分类方法分为了6大类:人物卷、写景卷、记事卷、抒情卷、议论卷、游记卷,并且每类文章独立成册,做到有的放矢,让中小学生在阅读中读出好文笔。 说在最后所谓神来之笔乃源于生活。汪老认为作家就要养成时时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把得来的印象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而独到的语言不靠杜撰一些“谁也不懂得形容词”。 他曾引巴甫连柯语:“作家是用手思索的”,说作家只有不断勤奋地写,才能深刻反映生活,扪触到语言。 他说,有些人写作时往往写一句、想一句,结果笔下的语言是松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所以汪曾祺的散文用词朴素易懂、简洁凝练,结构严谨,写作技巧炉火纯青,本套书汇集文学大师汪曾祺,毕生阅读方法与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