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那些事情(二)

 新用户3134eDv6 2023-06-28 发布于陕西

      孙觉(苏轼,王安石和曾巩等的挚友,黄庭坚的岳父。)曾经问欧阳修如何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多读书,一个是多去写。

      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汪曾祺问沈从文先生写作的技巧。沈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字:“贴着人物写。”

      要想写作,大概也就得这样去做。

      前些时候,我们局上举办了个“寻找身边的好教师”征文活动。在写人的作品中,我感觉教师这个角色是很难写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教师在社会上属于“小人物”,他们所做的,也都是极其琐碎的小事情。我们通常都说“教育无小事”,但是在写作方面来说,这句话应该是“教育无大事”。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要想通过写大事件的办法来写好一个教师,很难成功。既然是“小人物”,就遵从写“小人物”的方法。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写法。

      二十世纪20和30年代,俄罗斯文学作品里边涌现出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形象。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有果戈里,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在我国,鲁迅,莫言,余华,路遥和刘震云等等,他们也都是以写“小人物”取得成功的。与其说这些声名远播的大作家是以他们的作品出名的,还不如说他们是以自己笔下的典型文学人物形象让读者们熟知的。

      “小人物”,就要抓住“小”的特点。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但是要写细,写深,才能写活。仔细读一下上述作家的作品,感受一下他们是如何“以小见大”的,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这个征文活动我参与了评审活动,最想提醒的一点是:不要写成事迹材料。事迹材料是平板板干巴巴的罗列,它们的语言属于新闻语言,没有亲和力,没有温度。在这里,我首先想说一下“新闻”和“故事”的区别,或者说记者和作家的区别。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今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钟楼附近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电动车发生了刮蹭。”这是记者的新闻报道。“一个上班的机关干部赶忙打120把伤者送到了医院,安排好伤者后返回单位,期间还几次打电话询问治疗情况。”这就是作家,他们写成了有情节的故事。前者具有新闻性,后者具有文学性,两者明显的不同。

      文学作品要想写成功,其中的人物形象能不能写好是至关重要的。抓关键,抓特点,人物活了,作品也就活了。那么,如何入手比较好呢,我首先推荐大家仔细看看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教师”的颁奖词,看看它们是怎样抓住了每个人的特点,写得如此精彩精准形象的。

      比如,有“校长”身份的张桂梅的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比如乡村“音乐教师”邓小岚的颁奖词:“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再比如,最美乡村“夫妻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所以,一定要观察细致到位,才能写好写形象写精彩。

      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把“他”放在故事中,或者说让他身上有故事。有了故事,人物就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谓的“故事让人物活起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无论读别里科夫,读葛朗台,读我的于勒叔叔,还是读孔乙己,读祥林嫂,读福贵儿,读孙少平,很明显是故事让他们印刻在了我们心中。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其实,写人又何尝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呢?只要人物写成功了,文章自然也就成功了。

      有人说,长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以刻画人物为主,一类是以构思情节见长。我觉得像我们写这种散文化又带点故事性的文章,也得两面兼顾。就是既要让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活生生地走进读者心里,还要让他们的身上有感人的故事。

      不同的老师,身上有不同的故事。因为,人跟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年龄不同,比如性别不同,家庭成员结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还比如学段不同任教科目不同,等等等等。写高中老师肯定要紧抠课堂解析,小学幼儿园紧抓习惯培养,初中注重引导。

      故事要写得真实,得角度好,细节好,有新意有深意。写教师最容易把真真正正做到的事情写得叫人感觉虚假,因为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就写成了千篇一律的带病工作。真的,很多人都这样写,就跟商量过似的。鲁迅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蠢材。

      第三个就是语言。写作,说到底就是耍语言功夫。语言功夫到了,文章的吸引力也就产生了。有人在不断地追求写作风格,那么是什么呢?语言即是风格。你读鲁迅的文章,你读老舍的文章,你读赵树理的文章,你读沈从文的文章,你读汪曾祺的文章,你读冯骥才的文章,你读杨争光的文章,你读莫言读刘震云,他们给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他们各自的语言特点十分突出,味道迥然不同。语言就是作家的腔调,这跟我们看相声看小品一样,有特点的演员我们总是能一眼就记住。

      我上面举到的“刮蹭”例子,也可以看作是作家语言和记者语言的区别。

      语言这东西,说透了就跟揉面一样,揉得越到,越有味道。练语言,也没有啥好办法,就一个字,“写”呗。

      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读到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李自成》《敌后武工队》等等,他们写的都是高大上的英雄人物。现在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是成天找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写的话,估计我们的写作早都黄了。生活中,倒是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如果真的想练习写作,最好从小人物身上下手。

      ——写小人物,练硬功夫。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写作爱好者。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