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总不见精进,可能一直在白练,因为用错了纸,相当于盲临

 泊木沐 2022-08-18 发布于辽宁

一手好字一定是多力的,多到什么程度?有个词叫入木三分。话说王羲之当年,书写了一块木板用做祭祀,工匠削删这些字时,发现墨迹已经透入木板三分的深度了。这是唐朝的张怀瓘在《书断·王羲之》中的记载,从此后就流传下来入木三分这个词。

虽然这个记载不可考,就算属实,可用来书写的纸也没有那么大的厚度。这个“入木三分”的力度是怎样体现在纸上的呢?

颜真卿九成宫局部

书法的力都是通过墨迹的层次感体现在纸上的,由于毛笔笔头的特殊结构,笔芯周围辅以副毫。蘸墨后笔头呈圆锥形,触纸时又能把触纸的一面转换成近似于三角形。并且这个三角面内,靠近笔尖的一段锋颖鳞次铺开。这样就促成了笔头给墨的不统一,也是因此形成了墨迹的层次变化。

最明显的层次当属中间墨迹浓重,逐渐向两边减淡的现象,使墨迹有了印印泥、折股钗的饱满感,我们今天把它叫做立体效果。

封泥印文

随同“入木三分”一同出现的还有另一个词语叫“力透纸背”,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这样描述张旭传授用笔方法,“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这种现象在当今于生纸上书写并不难做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宣纸书写后,纸张的反面有时有和正面不相上下的墨色;除此之外,笔尖走过的痕迹很明显,并形成一道物理意义上的凹陷。

金钗

任何事情往往都是易学则易俗,这种利在其器的学习,反而会事得其反。更何况,生宣纸上这种具备了外形上“力透纸背”的墨迹,在神气上是相差甚远的。这也是很多人练习书法时一直很努力,但却见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唐朝时其实就已经有生宣纸了,但是生宣只是半成品,一般不会用来书写和绘画,而只有在白事中会用到。在宋朝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事故不用。”

毛边纸

古人一般不会用生纸书写,所以我们能见到的法帖都不是写在生纸上的。由于生纸和熟纸表现出的效果差异很大,用同样的方法书写会得到不一样的墨迹。即便能得到形似的字,所用笔法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等同于用不是法帖中的笔法来临写的状态等同于盲临,是收不到什么效果的,跟不临帖的差不多。

这其中的原因也就是生纸的特性,生纸的洇墨使墨汁在纸面上运动的轨迹同熟纸不一样。因为放射性的渗透过程,墨迹呈现出边缘模糊的效果,使线条产生涣散臃肿、不爽利的既视感。这样就失去了屋漏痕、折股钗的饱满感,而呈现平面化。这样的线条当然没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

屋漏痕

屋漏痕的产生过程,是墙壁的阻力和水的重力和张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横向的张力使水痕边缘有力与力搏斗的气势,竖向的重力是水痕产生无垂不缩的气势。这些对抗在熟纸上是存在的,在生纸上相对弱很多。

同时也是因为生纸的渗透性,使墨洇散,造成笔画起讫不分明,这样书写中的问题和优点都会被隐藏。我们的临帖练习不能只是囫囵吞枣似的照葫芦画瓢,临帖是要找到书写各势笔画所用的笔法。意在反复验证,从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使之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书写方法。分不清笔法的对错,怎能调整对笔的用法?所以练习多长时间也只是在固化自己原有的书写方法,并不会有多大的实质上的收获。

米芾 晴和帖

鉴于此,为了能更好地总结经验,使笔力能强劲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建议临习时不要再用生宣纸。可以使用不怎么洇的毛边纸,这种纸是一种竹纸,淡黄色,吸水托墨,是书写和木刻字书籍印刷的最主要用纸。也是因为毛晋当时用它做主要的印刷纸张,在订购的纸张边上盖有毛字骑马章,才有了毛边纸的称呼。

除了毛边纸还可以用元书纸。元书纸也是竹纸的一种,北宋真宗时期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黄帝元日庙祭时用这种纸写祭文,所以被叫做元书纸。元书纸洁白柔韧,着墨不渗,可以用来书写或画画。

这两种纸现在都有机制纸,初学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选择使用。机制纸一般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为了不是笔滑而无力,最好选择粗糙的一面来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