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脸香蘑高效栽培技术,做到这几点,基本上就够了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22-08-18 发布于河北

花脸香蘑又名紫晶品蘑、丁香蘑、花脸蘑、紫花脸香蘑等,是名贵食用菌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目前国内对花脸香蘑栽培实践的报道很少,仅在浙江、吉林、黑龙江等地有栽培试验报道。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通过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对花脸香蘑菌种进行纯化复壮,并规模化栽培示范成功,总结出大棚阳畦花脸香蘑高效栽培技术。

1 花脸香蘑形态特征

花脸香蘑菌丝呈紫色或浅紫色,绒毛状。在PDA和含麦粒的琼脂培养基上长势旺盛,菌丝粗壮,分枝多且密,爬壁能力较强,培养后期菌丝内会产生色素,使培养基变成紫色或浅红菱色。花脸香蘑双核菌丝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小,菌盖直径2~10 cm,扁半球形,渐平展,边缘内卷,常呈波状或瓣状,有时具不明显的条纹,有时中部稍下凹,菌盖表面湿润时半透明状或水浸状。菌肉带浅紫色,薄而脆香。菌褶紫色或浅红菱色,直生或弯生,稍稀,幅较宽,不等长。菌柄长3~9 cm,粗0.2~2 cm,与菌盖同色。靠近基部常弯曲,内实,稍膨大。担子棒状,上着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椭圆形至近卵圆形,(6~9)μm×(3.3~5)μm,表面粗糙有麻点。孢子印浅粉色至粉红色。

2 花脸香蘑生长条件

2.1 温度

花脸香蘑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5~26℃,最佳为18~22℃;温度低于15℃或高于24℃菌丝生长显著减慢,高于30℃菌丝生长停止,若长时间在30℃以上,菌丝会自溶。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5~22℃,最佳为12~17℃;低于3℃或高于25℃则不能出菇。温度低于15℃,子实体生长发育较慢,但菇体个大肉厚,产品质量好;温度高于22℃,子实体生长地快,但菇质松脆,个小肉薄,质量差,且易长杂菌、出现虫害。

2.2 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以63%±2%为佳,培菌期空气相对湿度65%~75%为宜,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

2.3 pH

适宜偏酸性环境生长,菌丝生长发育适宜pH为5~7,栽培料pH应在6.5~7.5。

2.4 通气性

属好氧性食用菌,当氧分压达20%以上,CO2浓度在1%以下时,能促进菌丝生长。出菇期应注意加强通气,若CO2浓度高于1%时,子实体易出现菌盖皱褶、肉质变薄、色泽变淡,品质下降。

2.5 光照

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则需要有散射光,光照强度为(300±100)lx为宜。若光照不足,菇体紫色变浅;光照过强则影响出菇。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栽培季节

南方地区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春季栽培宜在1-2月播种,2-4月出菇,生产周期为3~4个月(约120 d);秋季栽培宜在8-9月播种,10-12月出菇,生产周期为3~4个月,约120 d。

3.2 栽培方式

栽培方式为室外大棚阳畦栽培。生产周期短,出菇潮次明显,转潮快,出菇整齐,操作简便,便于水分管理;生产成本低,效益高,适合农村规模化生产,尤其是偏远山区。

3.3 菌种扩繁

3.3.1 原种制作

原种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红糖2%,酵母粉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培养条件为温度(18±2)℃,pH5.5~6.5,通气量 1.0~1.5 m3/min,装料量为 100 L种子罐装液70 L,培养期为7 d。

3.3.2 栽培种制作

栽培种采用麦粒种。制作方法:麦粒须用20℃左右水浸泡16 h以上,吸水后再在沸水中煮3~5 min,捞出滤去余水,加少量麸皮和石膏粉,装袋,121℃高压灭菌120 min,无菌操作接上述原种30 mL。培养室培养温度18~22℃,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培养时间为28~32 d。

菌种质量标准:菌丝洁白,浓密,15 d后菌丝现紫色,具菇香味,无酸味、臭(异)味,后期允许有少量液滴,表面有薄层菌皮或浅黄色,但无明显菌丝收缩、底层积液。培养期为55 d以内,菌丝长满菌袋后在0~4℃低温下可保存120 d左右。

3.4 堆料发酵

3.4.1 原料选择与处理

原料主要为稻草、麦秆、茅草、玉米芯、杏鲍菇菌糠、牛粪等。所有原料要求足干、无霉变。

3.4.2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稻草70%,玉米芯28%,石膏粉1%,石灰1%。配方二:稻草60%,玉米秆20%,牛粪18%,过磷酸钙1%,石膏粉1%。配方三:稻草60%,杏鲍菇菌糠38%,过磷酸钙1%,石膏粉1%。

3.4.3 堆料发酵

采取二次发酵方式,即前、后发酵,发酵期共21 d。前发酵:发酵时间14 d,翻堆次数4次,发酵温度为55~62℃,料含水量65%±2%。后发酵:即通气发酵,发酵期为7 d,第15~18天发酵温度57~62℃,第19~21天发酵温度52~48℃。

3.5 播种

播种方式采用层播+撒播,即分两层播种,第一层播于料中层,第二层撒在料面上。播种量(料重)为4%±1%,即500 g/m2。料床长度为5 m左右,宽度为(100±5)cm,厚度为(20±2)cm;排列方式为南北向,每两床之间留40 cm操作过道;覆盖方式为先用竹片离床面50 cm搭圆弧面或平面架,播种后盖上薄膜。

3.6 发菌期管理

3.6.1 前期管理

发菌温度为18~22℃,不能高于30℃,否则易造成菌丝死亡;早晚打开大棚两边薄膜通风,每天上午、下午还需揭开床面薄膜通风透气15 min左右;避光培养。

3.6.2 覆土

土质以塘泥、河泥、水稻田表层土为主,土粒要进行消毒处理,土粒粒径为2~3 cm;覆土厚度为(5±1)cm。菌丝培养25~28 d,菌丝长至料床15 cm,表层菌丝已开始吐黄水时即可覆土。

3.6.3 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保持温度(20±2)℃;土粒含水量60%±3%;每天上午、下午揭膜2次进行通风透气,每次15 min;避光。

3.7 育菇期管理

3.7.1 催蕾期

温度为12~17℃,土粒含水量70%±3%,空气相对湿度 80%~85%,光照(100~300)lx;拱起薄膜30 cm高,并在上午、下午揭膜通风透气。

3.7.2 出菇期

温度为 16~19℃,空气相对湿度 85%~95%,(200~400)lx散射光;每天向床面喷雾水3~4次;每天揭膜2~3次通风透气,每次20 min。

3.8 采收

菇体形态圆正,菇盖直径5~6 cm,边缘稍内卷,菇柄长3~4 cm,菇体颜色紫褐色,即可采收。采收时,采大留小。采收前3 d不能向菇床喷水,采摘时轻拧菇柄,采摘菇放在转运箱,叠放3~4层,不宜重压。

3.9 采收后管理

采收后,整理菇床,补充覆土,保持土层含水量为60%±2%,温度在18~22℃,弱光培养约5~6 d。待菇蕾再次长出后,同第一潮菇管理,如此可采收3~4潮菇。

4 采收后处理

保鲜:采后3 h内打冷至4℃以下,6 h以上至菇体中心温度达6℃以下,立即进行分级、包装;

干制:采收后3 h内进行干制,采用热风干燥12 h以上,至含水量小于13%,待冷却后,修剪、包装、入库。

结语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愿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