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十大考古遗址之诺木洪文化遗址

 黑错达布老 2022-08-18 发布于甘肃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十大考古遗址之诺木洪文化遗址

(八)诺木洪文化

(公元前1000年左右)

  诺木洪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也是青海考古最西边的发掘地点,由于首先发现于都兰县诺木洪乡(དུར་ལམ་རྫོང་ནོ་མུ་ཧོན་ཞང་།),它的文化内涵又有其独自的特征,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据碳素测定距今二千九百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

  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塔里他里哈、塔温他里哈、夏尔雅玛可布、科尔灰山、下柴开、砖瓦窑、陶窑、沙坎沿、下西台、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遗址面积小者只有1500平方米,大者达20万平方米,文化积层厚度为0.2—8米不等,出土文物有石、骨制的生产工具,陶制的生活用具,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还有许多绵羊毛织品和磨制精细的骨笛、骨哨等。该文化遗址对研究我国羌族和吐谷浑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其中塔里他里哈和塔温塔里哈两处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里他里哈遗址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二大队三中队驻地南侧,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达8米以上。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在近半个世纪对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的全面考古发掘中,已发现房屋残迹11处,土坯坑圈9处,木栅栏1处,瓮棺式墓葬3座,同时出土了数千件石器(石斧、石镞、石锛、石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纺轮、砺石)、陶器、骨器(骨铲、骨凿、骨刀、骨针、骨镞、骨椎、骨纺轮、角铲)、铜器(铜斧、铜刀、铜镞)、木器,毛皮缝制品等历史遗物。其中陶制品的表面压有波浪、人字、三角、平行、圆点等花纹图案,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畜产品文物。足以证明诺木洪文化的古羌人在3000多年前,不仅已经能够驯养牦牛、用牦牛皮和牦牛毛加工成生活用品,而且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由此可见当时古羌人畜牧业之发达。如(1)在塔里他里哈遗址北部即六号土环围墙之南约40多米处发现一座略呈卵圆形的大型圈栏。在圈栏内有大量的羊粪堆积,又有少量的牛、马和骆驼粪便。(2)1959年,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毛织物和纺轮,其中有用牦牛毛纺成的毛线和毛绳以及毛带(其间夹有少量的牦牛毛);以羊毛染成褐、黑、红、蓝等色织成的毛布和毛带、毛线、毛绳。还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虽历经3000年,但是用黄、褐、红、蓝等色毛编织而成的条形图案仍清晰可见。(3)从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有牛皮制成的鞋。(4)塔里他里哈遗址中还发现一件陶牦牛,两角和尾部稍残,背部呈波浪形,腹部的长毛及地,显露出牦牛的形象。这些资料都进一步说明了牦牛在古羌人的畜牧业生产中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是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来源。

  据考证,以上出土的“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毛席残片,是青海藏毯的雏形。这足以说明,在距今3000年前,散居于青藏高原的羌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即编织地毯。出土的“毛布”的主要原料是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以黄、褐两色为主,少数为灰黑色、红色或白色。羊毛用陶或铜纺轮以及骨纺轮经过加工纺织成毛线,再用线织成毛布,汉文文献中称为“褐”即毛布,其“厚实温暖,亦能资以御寒”正适合于青藏高原的河湟古羌人,诺木洪文化遗址中的居民就使用这种毛布缝制衣服或是其它生活用品,如毛带用绵羊毛织成,个别的其间夹有少量的牦牛毛;毛线和毛绳多用绵羊毛和牦牛毛织成。尤其是出土的绳线上,有的打着死扣结、有的打着活扣结,个别的绳上连续打着几个结,可能是古羌人结绳记事在历史遗物上的体现。

  专家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后认为:3000多年前诺木洪地区有一片开阔的淡水湖泊,塔里他里哈古村落的水源充足,草木茂盛,畜牧、水产、农业及建筑业均兴旺繁盛,人们在劳动之余还从事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随着柴达木盆地的抬升,湖泊大面积萎缩并变为盐湖到最后消亡。村民没有了淡水湖泊的依靠,环境开始沙漠化,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致使古村落荒废,最终被风沙黄土所掩埋。

  在遗址中发现的石刀和石斧。其中:石刀为石质,黑色,椭圆形。长11.5厘米,宽5.8厘米。磨制而成。四边圆角,器形较规整。刃面比较粗糙,刃部锋利,属青铜时代。石斧为石质,灰色,长方形。长23.5厘米,宽12.5厘米。两侧边有对称的凹口三对,保留打击痕迹,磨制,斜刃,属青铜时代。出土文物还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

  又在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吹奏乐器。(1)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骨哨,该器采用兽骨加工磨制而成,管状。一端磨有一个扁圆小孔,外壁中部有一圆形刻槽,为系绳携带设计。出土的古代乐器证明,打击乐器的陶鼓与石磬,只能敲出单调的节奏。而吹奏乐器中的埙与哨,则出现了多音阶,使古乐器的音质朝着完美的方面迈进。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定音到定音,由个别的单音到多音。这种发展趋势正好符合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2)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骨笛,残长8厘米,上面穿有直径0.4厘米的孔四个,孔距为1.2、1.3和2.7厘米。这种骨笛在西宁市西郊朱家寨遗址的卡约文化墓葬中也出土过一件,残长15.4厘米,穿有八个小孔,孔径也是0.4,小孔分两组,一组第1—第5孔(自左而右)孔距1.1—1.3厘米,另一组第6—第8孔,孔距为0.8—0.9厘米,第5与第6两孔之间相距为1.9厘米,为两组孔的分界。从打击乐的石磬到吹奏乐的陶埙;再从吹奏乐的陶埙到管乐的骨笛,都有力地说明青藏高原原始舞乐活动是极为丰富的。

  最近诺木洪文化有新发现,据青海海西州政府网2021年11月19日发布的《海西州境内发现大规模诺木洪文化遗址——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中说:“为进一步明晰诺木洪文化的特征、理清其发展脉络、辨明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近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联合实施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发掘。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诺木洪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400—1050年左右。遗址内既有居址又有墓地,分布在隔河相望的南北两个台地上,居址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墓葬分布在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同时,遗址内还发现了石墙、土坯墙、石砌建筑基址等遗迹,文化层厚度多在60厘米~90厘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和灰陶等残片、石器及兽骨等,可辨器形有罐、盆及石斧等。该遗址是我省发现的规模较大,遗物丰富且保存较好,地表有明显石构遗迹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具有很高的发掘价值,对开展诺木洪文化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据2023-08-28 16:47·新华网报道:“新华社西宁8月28日电(记者白玛央措、耿辉凰)记者28日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联合考古队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该遗址三片墓地共有3228座墓葬。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墓葬数量最多的墓葬群。是一处既有居址又有墓地的诺木洪文化大型聚落,年代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杜玮说:现已发掘52座。“目前已发现大量陶器、铜器(A区墓地出土铜牦牛)、石(玉)器、骨器、木器、编织物和人骨、动植物遗存,为诺木洪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四川大学教授霍巍说:“此次发掘确认的大型墓葬群和复杂的二次埋葬方式,证实了柴达木盆地的悠久历史,对于丰富青藏高原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青海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哈遗址调查与试掘》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青海队。

[2]《诺木洪古文化遗址》作者:姽婳,发布时间:2019-07-14 。

[3]《海西州境内发现大规模诺木洪文化遗址——夏尔雅玛可布遗址》青海海西州政府网,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9日。

[4]《诺木洪遗址》百度百科。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