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科|一次美好的聚会(一)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张玉科】一次美好的聚会(一)

 2019年10月4日至6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80级同学毕业35周年返校庆典在芜湖市举行。期间全体同学返回母校参观,大家对母校的巨大变化感慨良多。

崭新漂亮的安师大教学楼

安师大历史系80级同学毕业35周年返校合影





喜迎相聚

- New year's Day -

2020 新年快乐







35年再相见,纷纷合影,频频举杯,庆重逢

田家炳教育学院

在田家炳教育学院大楼前广场的签名板上,高昌林同学在签名时,还在他和王玉华同学的一张合影照片边上,疾书写下了两句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好奇,在同学群中也有一番热议,这应该是昌林同学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并借这次返校庆典表达出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似乎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表达的意境很美。查了百度才知道这是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两句。这首词的全文是“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椅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闻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的这首词,上半部是写实,说自己和朋友在东坡聚会畅饮,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在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下半部是写意,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他说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走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缓,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在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这起案件中,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有改革派王安石等人的说情营救,才躲过这一劫难。苏轼带着家人安顿在黄州城南长江边上的临江亭旁,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和果树,名之为“东坡”,他因此自号为“东坡居士”,还筑屋而居,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痛苦而愤懑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他有时布衣芒履,出入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感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苏轼的这首词从叙事到抒情,从缠绵苦闷到募然顿悟,无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经历过宦海沉浮之后,苏轼已经是看山似山,看水似水,之后的任何事都不算事了。苏轼在词中描述的一个深秋之夜与朋友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通过静夜沉思,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和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的心境。这也是大多数古人渴望的理想生活,更是一个至高的人生境界。
      昌林同学在签名板上写下的这两句词,让我有了一种去探究昌林同学人生经历的好奇,更让我有一种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冲动。我试着在问,这三十多年昌林同学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呢?
      高昌林同学在返校庆典之后,辗转回到万里之外大洋彼岸的尼加拉瓜马那瓜,在同学群中发了一封信,让我有了答案。他在信中说:“刘老师、各位同学:于昨晚几经周转回到马那瓜。这次参加同学聚会感慨很多,似乎回到了39年前的芜湖,那时的芜湖改变了一个来自农村孩子的命运,从此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没有芜湖就没有我的今天。参加这次同学聚会,是为了响应刘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召唤,本来就有回国签证,买张机票说走就走了。再次见面,需要先自报姓名,平时交往很少,已经认不出来了,已经记不得了,是微信把我们聚散到了芜湖。除了参加集体活动之外,时间短暂,彼此交谈很少,留下很多的遗憾。我是从芜湖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从芜湖到南京,又到北京,再到走出国门。在1994年经历了一场昏迷一天两夜的车祸之后,面对被就读的学校开除,被原工作单位除名之后,人生之路多坎坷、多风雨、多艰难。一路走来,再次回到芜湖,心中充满感激、感恩、珍惜与温暖,期待着“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下一个同学聚会。”
       看到昌林同学的这封信,许多同学在群里有了互动交流。潘昌宝说:“原来昌林同学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但好人有好报,祝你从此好运连连,期待下次再聚会。”程权同学说:“千里迢迢来聚会,心意情意最真切。出门在外多不易,保重身体再相聚。”王晓敏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老高同学日子越来越好,保重身体,常回家看看。”徐燕大姐说:“昌林弟弟在异国他乡经历了那么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大难之后必有后福,以后一帆风顺。同学情,一世情。”刘建民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国外生活赚钱不容易。保重身体,下次再聚!”李茂华说:“高,实在是高!福,必有大福!情,浓于血缘!”魏道科说:“我留意到老高在签名板上他与王玉华以前的合影照片旁边奋笔疾书两句词,我可能稍稍理解你的心情和感悟。”黄新男说:“我清楚高昌林的经历,理解他,敬佩他,与理解和敬佩其他同学一样,人人有亮点,人人有不易,人人有潜力。”高昌林自己认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些忧伤。”胡德茂说:“也有些壮怀。”胡德茂引用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昌林同学,遥祝海安!
      刘老师在群里解释说,选定王玉华和高昌林的那张合影照片,并放置在主签名板上,是既为王玉华,更为高昌林。刘老师在群里与高昌林互动说:“你能从国外赶回来参加这次庆典,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本来班级群里已发通知,你在群里应该能看到,只是想提醒一下,所以单独与你联系。沈家户编通讯录,我也提醒他不要把你漏了。你念同学之情、母校之情,跨洋过海回来,非常不易,我特别高兴。毫无疑问,你能参加是这次庆典的一大亮点。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群是一个平台,有空多联系。”
      有了这些,我想我对昌林同学有了足够的了解。“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昌林同学远在万里之遥的他国异乡,似乎又近在咫尺,应该说我们的内心相通了。经历过人生挫折,经历过风浪起伏,夜里风停了,江面上恢复了平静,内心已经通达了,那是一个一切看淡之后内心世界的放旷,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人生境界!
      祝福昌林同学余生像一只小舟,虽然漂泊在这繁杂的世界上,却能够过着远离纷争、闲适自达的生活。共勉之!
 

【作者简介】

张玉科,马鞍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主任,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并有《梦里田园》等多部图书出版。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