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拾零】 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淝水之战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史海拾零】

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淝水之战

春天来了,燕子们纷纷回到去年筑巢的地方,开始了新的安家工程。

唐 刘禹锡诗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王谢是六朝时望族王氏与谢氏的并称。

刘禹锡借“王谢堂前燕”写世事变迁,不是燕子换了地方,而是昔日的“王谢堂”换成了今日的“寻常百姓家”,以小小的燕子引发话题,而见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之感,发人深省。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即现在南京夫子庙附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曾沦为废墟。

东晋南北朝那个时期中国士族如林,可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比肩。

三百多年间,王、谢两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繁盛荣耀。虽然家族内部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却总能互相支撑,保证家族始终能够站在时代前沿。

琅琊王家,我们最熟悉就是“书圣”王羲之了,他的堂伯父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318年,王导等人拥戴琅琊王司马睿为帝,重建晋政权于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为晋元帝。晋政权之所以能立足江东,并得以延续,全赖王导的辅佐,所以晋元帝拜王导为丞相,号称元帝仲父。可以“剑履上朝,揖而不拜”。元帝为了表示对王导的尊重,甚至邀请王太傅“共登御床”,当然被王导聪明地谢绝了。

号称“风流宰相”的谢安,字安石,是陈郡谢家的人,与琅琊王家相比,谢家属于“新出门户”,谢安出山的时候,王导已经去世20多年了。永嘉南渡后,名士们在江南搞起了很多“田墅”——一种有山有水、自给自足的庄园形态。谢安选择会稽的东山作为他的田墅,悠哉游哉,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出仕,时称“谢东山”。

谢安隐居东山时,呼朋唤友,引来了王羲之等众多名士,“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东山一时群贤毕至,“东山雅聚”也一直为历代文人所称道。“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发起了那场著名的文坛雅集,谢安也在场。


王羲之《兰亭集序》


谢安四十一岁那年,因其四弟谢万出阵未战而溃,有损国威,被黜为平民。谢安为重振门阀,才转思仕进。他结束东山高卧的生活,重赴朝堂,组织领导了“淝水之战”,挽救了华夏民族的危亡,成为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东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公元383年(桓温死后十年),前秦符坚南侵,率领八十万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晋室朝野上下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不迫,精心调度指挥, 终于以少胜多,大破秦军,符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败而逃。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据说战争激烈阶段,谢安仍在家中与朋友对弈,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谢安看信后不动声色,对弈如故。友人询之,他淡然而答:“小儿辈已破敌矣”。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抑制不住内心喜悦,过门槛时竟致鞋后跟折断,他高兴得竟然没有察觉,这就是“折屐齿”的典故。其镇定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选编】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