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明星|电影院往事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1

林明星电影院往事

·

位于县城大成坊的人民电影院,自建成至拆迁,恐怕有耳顺之年了。电影院作为人文传播的一个载体,演译着华夏千古不衰的精神文化和世俗文化。

电影院因危房而被拆,作为老城残迹的印记,只剩下了观音巷,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电影院坐北朝南,前面有一个不大的广场,是昔日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别看面积不大,却能容纳很多人。83年“严打”的时候,马鞍山市中级法院在广场召开公判死刑犯大会,市民来了一千多人。

文革前期,县城两派群众组织“G(好)派"、"P(屁)派"集会游行,在广场遭遇,先打嘴仗,后肢体冲突,然后趁乱互抢戴在头上的军帽。

军帽当时是让狂燥斗士最倾情的东西,也不忌讳是绿帽子。抢军帽是文革时期一个畸型的露骨表现。

每当夜幕来临,放映新电影的时候,广场上人头攒动,买票的、卖票的、抢票的川流不息,女人和男人挤在一起,为登徒子们提供了“吃豆腐”的大好机会,和当今横行院线的小鲜肉票房毒药一样,污染社会环境。顾及脸面的女人不声张,吃了就吃了,也不脱皮掉肉。不能吃亏的女人,扯开嗓子喊”抓流氓“,抓到的人死不承认,又没天眼录像,大多不了了之。

还有几个“三只手”混迹人群中,伺机作案,来看电影的总有人不是钞票被偷了就是粮票不见了。更有甚者,还有人的脚踏车被扛走了。

电影院入口处卖瓜子、花生的小贩七八个,个个都卖力吆喝着买卖。瓜子、花生用旧纸包成小包,像端午小粽子,五分钱一包。南寺街一帮小孩都没钱买票,哪有钱买瓜子花生,看着大人吃,馋的滴口水。还有两三个卖香烟的小贩,胸前挂着像我党地下情报员扮演的烟贩,所使用的扁扁的木头盒子,上面摆满了各种香烟,声嘶力竭的兜售着尼古丁。

没钱但又想看电影的小孩,胆子大的翻墙头。电影院的北边有一道不太高的围墙,小孩爬上离围墙最近的树,再跳到墙头,然后贴着墙面跳下来。胆子小的小孩,趁散场时东大门洞开,做逆行者硬挤进去,躲入女厕所。电影院把闸子的、拿手电筒的巡查人员都是男人,每次清场都不清女厕所,万一有女同胞在里面方便就说不清楚了,小孩就钻了这个空子。

我原来住在米井巷四号,离电影院只有百米左右。幼年时喜欢去电影院门前玩,在影院高高的台阶上蹦上跳下,和发小一比高下,无趣中找乐趣挺有趣。没钱看电影,就看橱窗里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认不了几个字,不懂什么意思,也看得津津有味。

少年时,学校组织小学生看包场电影,半价,五分钱一场。六年小学看了十几部电影,只记得《铁道游击队》和《李向阳》这两部,别的没学会,鬼子话学了几句:“八格牙路,土八路的有?”,“良心大大的坏了,死啦死啦的!”。

上初中时,有个男生,貌似潘安。因为是美男子,很受一些情窦初开的小女生垂爱,经常写纸条子给他。他看了纸条子就不看书了,成绩从一般滑到垫底。学是上不了了,没等毕业就辍学了。他父亲上面有关系,把他弄到电影院把闸子验票,神气的很。有次,我求他放我进去,他板着脸,一本正经的说,我们电影院是对号入座,一个萝卜一个宕,不是和平剧场里的长板凳,多坐一个少坐一个没鸟事,一口回绝。

南寺街上的和平剧场(培禾素描)

开始他还干得挺欢,但没多久他就骂娘了:”这哪是人干的事呀!“原来每天晚上电影散场后,他都要鞠着屁股,从一个个座位下面清扫出花生瓜子壳、烟头、纸屑,又呛人又累人,哪有神气,只有丧气。

文革时,电影院抓革命促生产,反复播放八个革命样板戏,是政治任务。我都看腻了,不看还不行,因为关系到阶级立场问题。拨乱反正后,电影院开始放映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 黑白影片,大慨封存久了,拷贝受潮,银幕上居然有不少雪花点。看到七仙女对董永一片深情,当时挺感动。隔了几年才知道七仙女是“嫁错了郎”,严凤英被扮“董永”的那个男演员整死了。

咱姑孰这地方向有“吴头楚尾”之称,很多女人喜欢越剧。我有一个同事的老婆痴迷越剧,一有时间就先吊嗓子,然后清唱。我不懂吴语越剧,听她唱倒有庐江“倒七戏”的韵味。

有天,电影院放映越剧《红楼梦》, 按计划只放两场,人特别多,一票难求。没有票的便来“张虾子”,碰运气。有个人有票不能看,家里老人刚出了车祸,要到医院去,只好卖掉。那个人说,谁要票?一个瘦女人接了茬,说我要。话没落音,一只肥嘟嘟的手把票夺走了,是个胖女人。瘦女人不乐意了,说上“茅司”(厕所)还有先来后到,你凭什么抢我的票。胖女人说,你的票?你把它喊答应就是你的。那个胖女人是个大水桶,胸前两坨肉抵得上一个火腿。那个瘦女人像个木头棍子,胸前一马平川。俩个女人为张虾子吵了起来,吵着吵着就跑了调走了题,不是票了,是胸。瘦女人说,你那两个球放错了地方,应该摆到足球场,让千人踢万人踩。胖女人说,我奶大,我骄傲。像你的比男人尿泡还小,死死去吧!瘦女人说,我奶小,我爱国,我为国家省布票。这是影片《红楼梦》放映前一个插曲,是发小二牛告诉我的。至于二牛加了多少盐,添了多少醋,那就不得而知了。

东大街上的姑溪剧场(培禾素描)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