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单情缘

 LuXin4164 2014-03-05

老北京往事

西单情缘[转载]西单老照片

和王府井大街一样,昔日的西单地区也给我留下难忘的往事。

我从上初中始,便和家人、同学或自己常光顾西单的各个街道,现在仍常来西单,因为我和这个地区已结下40年的情缘,总有说不尽的事,诉不完的情。站在西单十字路口东北面的宽广的文化广场,站在那古色古香的重建的牌坊前,我总是回忆起那令人难忘的往事……

西单、北京城、北京人一起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西单周围的各条街道:宽阔的西长安街大道及其两侧的新老建筑;西单北大街这条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及南面的宣武门内大街等,带给人们的是轻松和快乐。四十年来,我来西单地区有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来这里,主要是逛街、购物、看戏(电影)、看病、用餐……

说起“逛街”来,是因为西单周围的各条街各具特色风格。十字路口东西两边的西长安街大道及其向西延展的大道两侧的便道行走过多少人们?两侧的建筑中的电报大楼、首都影院、长安大戏院、鸿宾楼饭庄、西单剧场、商业部、老字号的天福号等留给了多少人美好的记忆……这些只有众多的人来说清楚了。西单地区的每条街道的每家店铺都有吸引人的经营商品和经营策略;就是现在,西单地区也是具有自己与其他地区、街道等不同的特色风格,致使这里的每条街道都人气兴旺。

回首往事,千言难尽,仅就改革开放前的西单十字路口的南北街道看,之所以每天行人不断,是因为人们到这里购物、娱乐、吃饭等非常方便。以吃饭为例,从西单十字路口往南的宣武门内大街上,南来顺、烤肉宛、炸糕店等,一家一家的大小饭馆,既可进店用餐,又可买几块刚炸得的炸糕或其他小吃边走边吃;从十字路口往北的西单北大街,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有“曲园”等著名饭馆,而且有诸多的大小餐馆。

如果把逛街与购物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两条街道上,服装店、食品店、布店、文具店、鞋店、眼镜店等人们吃、穿、用的物品应有尽有。还有那著名的西单商场、西单菜市场、桂香村食品店等,可供你买各种高档商品和食品。如,我家很爱吃桂香村的糕点和百果年糕,是常购之物。特别是那时每逢年节,西单菜市场还未开始营业,其门前就站满等待购物的人们。因为当时北京东西长安街周围的大菜市场并不多,记得主要有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朝阳菜市场、西单菜市场,而其中西单菜市场大概是最大的,所供应的商品似乎品种也比其他几家菜市场多。所以,选择到西单菜市场购物是很自然的。当然,这些菜市场中不管是已消逝的,还是仍在营业的,若比起现在诸多的商业城、超市等供应情况和规模来,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那时最发憷的,是买完那么多东西怎么坐公共汽车。因那时街面儿上出租汽车还不多,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讲也不具备打车的经济条件,公共汽车线路有限,车之间的间隔又长等,所以把购得的物品提回家真不容易呀!

若说起看戏、看电影,那在西单地区可真是高级的娱乐享受。因为著名的首都电影院就在西单十字路口东面的西长安街大道南侧。这座著名的电影院的前身,是在民国二十五年,由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等集资建成的新新大戏院。曾是马连良、尚小云、程砚秋、裘盛戎、叶盛章等著名京剧大师们的表演场地,据说曾场场满座,盛及一时。解放前夕,这里营业渐衰、日益萧条。解放后,新新大戏院改名为“首都电影院”,宽银幕电影就起源于该影院。

若喜好音乐,那么在首都电影院东面不远的西长安街南侧的六部口街北口内100多米处便是著名的北京音乐厅。在北京,使广大观众熟悉和普及西洋音乐,这座音乐厅可谓“功不可没”。

看戏,则有著名的长安大戏院,就位于西长安街南侧首都电影院西边不远的地方。我在这里看过不少京剧名演员表演的剧目,但我看戏最多的地方,是位于西单十字路口西边200米左右的西长安街沿线街道北侧的“西单剧场”。西单剧场,也是一家著名的剧场,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哈尔飞戏院”,解放后改名为西单剧场。之所以常来西单剧场看戏,是因为这里是北京曲剧的表演场地。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用不少老北京人的话讲,即“这是北京人的戏”。我是个老北京人,自然喜欢看北京曲剧。而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正是北京曲剧的鼎盛时期,表演场地都在西单剧场。那些年,我和家人几乎是每演新剧必看,所观看的剧目至今记忆犹新,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姻缘》、《王老虎抢亲》、《喜笑颜开》、《阎家滩》、《野火春风斗古城》、《夺印》、《箭杆河边》、《义和团》等,我至今还怀念魏喜奎、李宝岩、孙砚琴、顾荣甫、佟大方、王凤朝、史尚直等那些著名的老演员们。

不管是看戏还是看电影,我们都是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西单。我家当时住在现在的北京站口北面的一条胡同里,出门坐10路、1路公共汽车可很快到达西单,非常方便。提前到达,当然主要是抓紧逛街、吃饭,然后到剧场大门两边的橱窗里看看介绍剧情的照片,最后是踏踏实实地坐在剧场看戏。

在上世纪80年代,西单地区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建改造时,有一段时间我每星期必来西单,主要是陪母亲看病。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始,那些在史无前例的“文革”年代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们,也迎来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春天。特别是在中药店,又恢复了中医坐堂看病,这给广大信服中医的患者带来了很大方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应得位置的著名中医大夫,能允许他们坐堂看病,在经历“文革”后,看来也算是社会一大“进步”。那时,在西单北大街西侧有两家较大的中药店,且彼此相距不远,分别由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儿子孔少华大夫和弟子姚国栋大夫坐堂看病。如今姚大夫已逝世;孔大夫据说后来在重要部门施展他的医术。我母亲当时患肝病,请一些中西医大夫看病,都说治不好了。母亲本来就不信西医,经与姚国栋大夫相识的一位朋友介绍,我们抱着一线希望,来姚大夫这里求医。结果,经他多次的精心治疗,我母亲不仅痊愈,而且又生活了20年才病逝。可见“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那时的名医确实是名不虚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写到这里,我要说几句题外话,即现在只要一提起中医,立即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我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没有真本事却自吹自擂、招摇撞骗的所谓中医太多了,他们自己坏了自己的人格和名声,更使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瑰宝蒙辱!!我相信,经过姚大夫这样的中医治疗的人,大概不会骂中医。

我还记得在现在西单文化广场这个位置,曾一度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市场,里面卖服装、卖工艺品和吃食的摊位一个接一个,致使这里常常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但那时虽然来市场的人多,却秩序井然、文明买卖,不像现在的一些自由市场,满地痰迹、人狗同行、到处抽烟和乱扔烟头等,进去就招人烦!

………………

回忆往事说不尽,而今西单地区已今非旧貌,到处是现代建筑,已全然没有过去景观的任何痕迹。常来西单,更多是满足孩子们的乐趣,也使自己享受一下现代化街道的繁华景象。现在西单的各个大超级商场的物质供应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仅仅是这一点,比起昔日的西单菜市场、西单商场等所供应的商品品种和数量来,不知要丰富多少倍。当然,作为我个人来讲,不仅被往来的川流不息的车辆、物质充足的供应、繁华的街市等所吸引,那耀眼的充满各种书籍的现代化图书大厦更是我常光顾的地方……

西单,似乎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