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西长安街(下)

 胡同里的溜达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除了曲园酒楼、玉华台、万兴居、又一顺、天福号、大地餐厅这些个老字号,西长安街上更不缺时尚元素。

西单剧场早年在西单牌楼西北的刑部街甲12号,其前身是张作霖在北京的公馆“奉天会馆”。1930年,张作霖回奉天(沈阳)途中被日本人炸死的两年之后,吉祥戏院的掌柜将奉天会馆改建成“哈尔飞大戏院”,“哈尔飞”这名字是个英文译音,一说是来自“Happy”,快乐的意思。一说是来自“Heart Fell”,扣人心弦的意思。从何而来如今已无法考证,能整明白的是“哈尔飞”是长安街上最早的戏院。开业当晚的大戏是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哈尔飞戏院也从此让北京的乡亲们在唱念做打中感受着快乐。1940年,戏院改为大光明电影院,1954更名为“西单剧场”。那当儿的西单剧场白天放电影,晚上演戏,是京城票房最好的戏院之一。1994年,西单剧场被拆除。

70年代的西单交通岗亭

西单牌楼东侧路南的长安大戏院是1937年由北京著名的日升大杠房(操办殡葬事宜的买卖)的仓库改建而成,开张的首场演出是奚啸伯的《失街亭》。那当儿,北京还没有专门演出话剧的剧场,长安大戏院先后承办了《日出》、《茶花女》、《复活》、《秋海棠》等话剧的演出。白杨、张瑞芳、舒绣文、谢添等大腕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毛主席、周总理也曾来这里看过戏。当年的长安大戏院,场面不输给如今的国家大剧院。1989年长安大戏院拆除,1996年9月在东长安街北侧的光华长安大厦内重新开业。

1969年,北京,拆除复兴门。

70年代的复兴门

长安大戏院的东边,电报大楼的对面,是马连良为股东的“新新大戏院”。建筑的外形仿照天津的中国大戏院而建,内部配置了暗光灯,隔音材料等先进设备。气派的外表和高配的内饰,让这家北京城最新式的戏院从里到外都对应着“新新”二字。除了马连良自己的团队在这里演出,他还遍约杨小楼、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孟小冬,裘盛戎等各路名角,在四九城的戏院中名声鹤起。1949年戏院被军管会接管。1950年周恩来总理给新新大戏院起了一个新名字——“首都电影院”,这也是新中国北京城内的第一家国营电影院。2003年随着长安街的改造电影院被拆除,2008年首都电影院在西单大悦城重张。

马连良和新新大戏院员工合影

60年代的首都电影院

新新大戏院东侧六部口内,是1927年建成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中央电影院改建为音乐厅,1986年重新装修后改叫“北京音乐厅”

时光倒流大几十年,夜幕降临的西长安街

鲁迅,林语堂一众朋友在“大陆春”里谈笑风生;西来顺里马先生与友人小聚,桌子中央摆着的是用他的名字冠名的“马连良鸭子”;曲园酒楼的雅间里,齐白石在挥笔题字。不久前,十大元帅们也刚刚来过;玉华台的大厅里已经客满,客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们品尝的是国宴厨师的手艺;又一顺的生意象往常一样热闹,和往常一样的是每张桌上依旧都点了那道醋溜木须;天福号,天源酱菜的门口依旧排着长队;大地餐厅里,一起庆生的街坊邻居,多日不见的老同学们边吃着亲民价格的俄式大餐,边拉着家常,叙着旧。。。。。与这同一个时辰,哈尔飞大戏院里梅先生的《贵妃醉酒》已经拉开了大幕;长安大戏院正在上演的是曹禺先生的话剧《日出》;新新大戏院里马连良请到是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出演的剧目是程先生的拿手好戏《锁麟囊》;而中央电影院里由王人美,韩兰根主演,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正放映到那首当年红透了大江南北的主题歌《渔光曲》的桥段:

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

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电影《渔光曲》剧照

深秋,夜色如水,曲终人散。喧嚣了一天的西长安街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长安大戏院界壁儿万兴居包子铺的笼屉上还冒着阵阵热气。

正宗纯正老字号的美食,天花板级的娱乐消遣。从吃食到品味,当年的“食馆一条街”让如今的“簋街”Low的有点无地自容。

怀念那个渐行渐远的年代。

下期预告:

东安福胡同:香妃和回回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