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深礼|【调查报告】家长陪读——缺乏理性的爱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汤深礼

【调查报告】

家长陪读——缺乏理性的爱

【编者按】这是作者10年前写的一份调查报告,对照今天的教育现状,也许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NEWS

最近,堂妹因车祸导致九级伤残从乡下找到我为她提起民事诉讼赔偿。问及何以会发生车祸,堂妹的叙述却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家长陪读现象。

事情的原委是,堂妹和妹夫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小因为家庭穷,都没有上过学,因不识字连出外打工的本领都没有,只好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刨垦那“一亩三分责任田”,日子过得紧巴又紧巴。堂妹生有一子一女,在农村来说,儿子是她家的唯一希望。尝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堂妹下决心培养儿子读书成才,自己再苦再累,儿子的生活不能苦,农活再忙也不让儿子插手。四十刚出头,却累得像“老太婆”。儿子起初到也“听话”,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家门口读书,成绩尚可。考上高中后,儿子在县城上学。离家远了,父母管不到了,尤其是在生活方面,堂妹放心不下;再说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儿子毕竟未成年,他经不住诱惑,先是上网打游戏、聊天,接着是逃学、旷课,再后来就是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同龄人“鬼混”,学会了撒谎,沾染了不良恶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没有办法,堂妹只好放弃家中的田地,在县城学校附近,借债租房,一边陪儿子就读,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而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妹夫一人的肩上。那天中午,堂妹打零工回来迟了一点,加上多日的操劳,感到身体极度不适,将就烧了两个菜,儿子不知为何,嫌中午饭菜不好吃,坚决不吃。堂妹当时感冒发烧,浑身无力,但“儿子不吃饭”对她来说是个“天大的事”, 照顾好儿子的吃住是母亲义不容辞的职责。现在儿子不吃饭了,哪还了得?因当时打零工未接上钱,堂妹便从房东家借了十元钱,拖着虚弱的身体上街给儿子斩了两个熟菜。在往回赶的路上,堂妹感到神情有点恍惚。就在这恍恍惚惚之间,一辆同向而行的出租车突然向她疾驶而来,堂妹躲闪未及,被撞倒在马路边,熟菜撒了一地。车祸在一刹那间发生了……司机在路人的帮助下,将堂妹从血泊中抱起,并立即送往县人民医院抢救,生命危在旦夕。堂妹躺在医院里,重度昏迷25天后方才挣脱了死神的威胁,却落下了九级伤残的病体,靠人扶持拄着双拐艰难地踯躅,生活不能自理。可清醒后的堂妹第一句话便是问及儿子那天的饭吃了没有?但对自己当时出事的经过一无所知,却仍然挂念儿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抱怨自己那天中午的饭菜不该马虎……

“可怜天下父母心”,听完堂妹及家人的叙述,我自然联想到这种陪读现象是反映出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唯成绩论”的问题,于是,就如何培养青少年自强自立的能力,水哥想发表一番博言。

     其一:家长陪读,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如今又流行起来,只是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了父母,有从农村到城市的,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还有在一个城市中奔波的……父母们陪着孩子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陪读是一个过程,其结果会是什么样?放眼望去,“陪读”现象如火如荼,然而伴着“陪读”应运而生的是一个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呢?

儿童发展的理论揭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甚至是包办,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处理等问题。所以一味把过错归结于“独生子女”是不理智的表现,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不能不说是罪魁祸首,家长手持这一尚方宝剑训斥孩子的同时,孩子的天性也在一步步隐退。

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个已经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学生,因为妈妈不能再陪他到北京读书,在生活中,他陷入了混乱,冬天里他不知道该添衣服,甚至穿着拖鞋去天安门。最终,这个可以攻克学业难题的优秀学生,因为理不顺自己的生活,逃回了家……人们探寻原因时发现,他从上学起,一直由妈妈帮他打理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有时为了不影响其读书,妈妈会一口一口喂他吃饭。还有一个孩子,因为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学校开家长会时要求他的家人陪读,这给他精神上带来了巨大压力,他多次向父母提出中止陪读。当他的母亲被说服时,学校又通知其父母去陪读,得到通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最后,这个上初中的孩子服毒身亡。

也许,这些都属于特例,那么对于众多的学生来说,陪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据调查,父母要陪读的理由无外乎三种:

一种是认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着,可能会导致他们生活的混乱。这种类型以大学陪读为主。上大学之前,除了学习之外,这些孩子的所有生活起居都由家长负责,主要是孩子的母亲。“等孩子对一切都熟悉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我们就走”,不少家长认为。二是认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孩子行为失去规范。这种类型主要是农村孩子进城里读书,特别是中学生居多。我堂妹家的孩子就是个典型。据堂妹告诉我,我们农村小孩一旦考上城里中学,为了防止孩子在城里学坏,妈妈们纷纷到城里租房子,给孩子当陪读,家家都是这样做的,这已成了农村教育的新时尚。三是为孩子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这种类型主要城里的孩子,农村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一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些家长认为,现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自己替孩子打理一切,孩子在上学的同时,还要腾出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特长班的学习,哪怕是上学路上的时间都要尽可能节省。

   其二:过度关爱,孩子背负不起

按理说,家长陪读当然乐了孩子,可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能腾出更多时间专心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对家长含辛茹苦的陪读,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不少被“陪”着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是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陪读,是爱还是害?有关青少年教育心理问题专家分析:家长的初衷是爱孩子,但陪读会让孩子的能力弱化,是一种隐性伤害。

首先,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而言,陪读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因为陪读剥夺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一种不良亲子关系。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在后天学习、培养的,如果在后天教育中,剥夺了这种学习的机会,只会使他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甚至可能出现心理疾病。其次,对于上大学的孩子来说,父母陪读的更大伤害在于其行为自制能力。人的成长中有几个阶段,其中十八九岁是一个关键期,因为正常的人格开始在这个阶段中健全起来,心理会在这个阶段趋于成熟,对社会的基本观点也会在这个时期形成。父母陪读会干扰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判断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进入社会,将陷入自己事事无力做主的痛苦中。第三,陪读,也反映出家长的心理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焦虑。究其根源,家长陪读正是对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的体现。

其三、母鸡之爱,孩子并不领情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陪读”当然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正如大文豪高尔基说的:“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显然,“陪读”是一种出于本能的爱,也是缺乏理性的爱,充其量只是一种“母鸡之爱”。但这种“母鸡之爱”,孩子并不领情。一方面因为包办了孩子学习外的一切琐事,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会诱导孩子对成功、成才、成长产生片面的认识。同时,还因为对孩子言行、生活和成长空间的控制和侵入,而影响到孩子独立人格、自尊自立意识的形成。如今,父母“陪读”的理由无外乎两种:一是认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离开了父母的悉心照料,就要衣食无着;二是认为子女的自制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监督,怕孩子可能会行为失控。

如果说,父母的爱有时候是盲目的、感情用事的话,学校教育就应该有相对理性而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中学“陪读房”的出现,实际上是学校教育对“母鸡之爱”的无原则顺从和对应试教育的半推半就,与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陪读”现象说明对家长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说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变革,一部分人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陪读”的父母大多数是城镇居民,年龄在40岁以上。但是,“陪读”暴露出的当今社会一些孩子脆弱的生活能力,值得人们深思。“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怎么这么差。”不少学生家长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诚然,家长出于担心而“陪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育界有关人士指出,家长“陪读”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人的社会能力大多是后天习得的,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社会。如果家长总是不给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只会使孩子生活能力弱化,难以适应社会。大学生自己也要尽快“长大”,别让父母太牵挂。

其四、问责父母,孩子“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哪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头人。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必先变,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在父母眼里,为何总是“长不大”?

孩子“长不大”从根本上说就是缺少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在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才,都有很强的独立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成材离不开独立自主”。研究表明,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66.89%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独立做事情,29.73%的人有时喜欢,不喜欢的只占3.38%。这一组数据表明杰出青年童年时要求独处和独立做事情的愿望非常强烈。独处为个人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而独立性为个人的创造提供了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孩子的独立性差,从根本上说,是后天塑造的结果。从家长教养方式来看,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

从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与儿童道德优点的相关分析来看,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著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家务劳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儿童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能力的综合训练。一些家长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存在观念上的偏颇:一是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把学习成绩如何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二是低估了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三是单纯地把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看成是时间和体力的付出。因而包揽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可能。这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本质缺乏全面地了解,在处理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上,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过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发展中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将成年人的活动特点强加于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孩子的活动,代替或者强制他们做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处理问题等人格缺陷。

其五:孩子成才,自立才能自强

无疑,陪读的父母是伟大的。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孩子不需要陪读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是不是教育上的失误才导致了今天的陪读?而且,在为孩子铺就求学之路的同时,荒芜了自己的人生,这同样是一种悲哀。其实,陪读是一把“双刃剑” 。陪读如果用好这把双刃剑,可以鞭策孩子好学上进,有立竿见影之功效。这是因为,一些来自于外地的初中生、高中生在离开家庭后,一段时间内无法控制自我。从饮食来讲,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刚入校时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学校食堂的大锅饭,身体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陪读可以从生活上给孩子大力支持,学生成绩也可在短时间内有起色。同时,因家长全程陪读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监督,可以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对被陪读的孩子而言,影响和意义就更为重要。有些陪读家长在付出劳动后,确实收到了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所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起决定因素还在学生自己。有些陪读尽管在经济和精神上付出了很多,结果却事与愿违。毕竟,参加高考的是学生本人,而不是在身边助阵的陪读家长。从孩子自身而讲,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而言,陪读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众多研究表明,几乎人的所有社会能力都是后天形成的,家长陪读,有时可能会使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差,殊不知,那些迈进了大学校门的人还要让母亲给铺床叠被。从心理来讲,家长陪读容易滋生孩子的强烈依赖性,久而久之什么事都等着父母来解决,自身反而没有多少主见,而这对于正在心理和人格成长期的孩子来讲,应该是个不小的忌讳。因此,成长之路,各有策略。在所有的育人方式中,陪读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当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考虑退出全方位护航的角色,把空间留给孩子,把路留给他们。

老鹰训练雏鹰飞行,都是狠心地将它推下鹰巢,小雏鹰恐惧地奋力张开翅膀才不会被摔死在悬崖上。而恰恰是张开翅膀的瞬间,小雏鹰体验到了飞翔的快乐。做父母的不妨学一学老鹰的教子方法。

家长陪读,就犹如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使得孩子难以了解生活的艰辛,一旦离开父母就难以自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不仅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父母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包揽下来,会让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况且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孩子非常渴望独立,父母陪读往往会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和矛盾中,影响成长。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了。至于责任感或生存能力,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滋长出来。殊不知,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是需要循序渐进培养的,而陪读式的家庭教育只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孩子在“成龙”、“成凤”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有自强自立的能力。而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呵护有加。只要孩子能读好书,生活上的事务一切都可以代劳,其结果是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了还不懂得什么叫生活,不知道怎样生活,乃至于离开了家长就无法生活。在学校里也是一样,老师们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少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看起来健康,实际上经受不了风霜雨雪。须知子女也好,学生也罢,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家庭、学校独立生活,我们不及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会害了他们,使他们不能自立。另外,还应该培养孩子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合作精神、性格开放健全的人。一个良好的集体是最容易培养健全人格的,可家长陪读却会造成孩子的离群独处,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能面对复杂情况的人。而陪读则往往由家长把孩子可能碰到的困难都直接解决了,结果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将来一旦遇到麻烦就会不知所措。所以,为了孩子,家长还是不要陪读的好。有些家长陪读,是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会玩疯,不好好学习,甚至有可能变坏。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我们不妨平等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一些有益的引导。孩子能够明辨是非,自然就能抵御来自周围的不良诱惑,心无旁鹜地学习。

综上,水哥认为,孩子成才,自立才能自强,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抓住了培养教育的根本。

                  写于2010年7月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