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科| 霸王祠里感知项羽的内心世界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张玉科|

霸王祠里感知项羽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在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要想触摸他的“体温”,体会他的情感,感知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文化贡献,到乌江霸王祠去凭吊这位历史人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一个深冬的季节里,微风轻拂,阳光清洒,驱车来到和县乌江镇东南1.5公里的凤凰山,再一次近距离亲近拜谒西楚霸王灵祠。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其身体遭到汉军的残忍刀砍分裂,他的头颅和四肢被汉军哄抢去领赏了。汉军撤走后,当地百姓,将项羽分裂之余的残骸和血衣,集中起来就地掩埋,算是墓葬,又称“衣冠冢”。后人在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朝初年,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祠,唐宝应元年(762年),当时的当涂县令、书法家李阳冰题写了“西楚霸王灵祠”。此后历经多次修葺与扩建,拥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究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有石狮、旱船、钟、鼎、碑等文物无数。后世之人,尊项羽为英雄,感其伏剑此地,不顾周折劳顿,纷纷前来凭吊。唐宋诗人孟效、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名家均有题诗书法留记。后又屡遭兵灾,大部分建筑物在战火中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塑了霸王像,悬挂有“拔山盖世”的匾额。新中国成立时,祠内还保存有塑像数尊。“文革”中,塑像、墓地被毁,仅存正殿三间与西侧厢房,改为乌江农业中学校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县政府规划重修霸王祠,1984年,重建享殿5间,面积188平方米。现在的霸王祠,分祠内和祠外两大部分,总共占地108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风景区。

进入景区后,车子直接到达景区核心部位,霸王祠前。祠前是一不大的广场,可以作为临时停车场使用。祠前正前方,有一颗不算高大的古树,是什么树名我不太清楚,我好奇的是,树枝上缠绕着无数条红色的绸带,讲解员介绍说是前来凭吊的群众缠挂上去的,以表达对项羽的纪念。霸王祠是一组坐北朝南的建筑,抬头仰望祠前门楼上的“西楚霸王灵祠”六个大字,这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题写的。登上十多级台阶后进入祠内,看到的是一个四合院式的结构,我们先来到西侧殿,这里是介绍项羽生平的陈列馆,由八幅木刻画组成。这八幅木刻画分别是:壮志凌云、吴中揭竿、破釜沉舟、鸿门宴、定都彭城、霸王别姬、垓下突围和饮剑乌江。

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的讲解员,依据这八幅木刻画给我们作了详尽的讲解。项羽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今天的江苏宿迁。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秦灭楚时,项燕被秦军大将王翦所杀,他的父亲也在与秦交战中死亡。家仇国恨,从小就立下了灭秦复楚的雄心。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也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事。项羽率领的抗秦队伍,在对秦战斗中逐渐壮大,并脱颖而出。在巨鹿决战中,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先置死地而后生,大败秦军主力章邯的队伍,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也造就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刘邦与项羽是共同反秦暴政的盟友,也是对手,项羽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赴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犹豫不决,痛失良机,放虎归山。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进驻咸阳,杀掉秦朝皇帝子婴,推翻秦王朝。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咸阳,但项羽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还是定都家乡彭城,自称楚霸王,分封各路诸侯。随着刘邦势力的壮大,开始了四年之久的刘邦项羽之间争夺霸业的楚汉相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汇集反叛项羽的各路诸侯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安徽灵璧),在四面楚歌声中,楚军军心涣散,项羽在军帐中惊呼“汉皆已得楚乎?”随后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一名传千古的《垓下歌》。身旁的爱姬虞姬悲痛欲绝,拿剑起舞,边舞边和“汉军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之后,横剑自刎,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项羽的后顾之忧。霸王别姬被后人称为千古悲歌。

项羽带领剩下的800骑士,渡过淮水,来到乌江驷马山,发现路上竟然有蚂蚁歪歪斜斜爬就的四个大字“项羽必死”。项羽认为天意已定,就对身边的28个壮士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从驷马山再到乌江江边,只剩单人独马,后有追兵渐近,眼前大江阻隔。这时乌江亭长拴舟岸边,力劝项羽“江东地方千里,渡江向东,犹可称王”。但是项羽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把自己的坐骑乌骓马送予亭长,拔剑自刎江边,结束了悲壮的一生,时年31岁。传说乌骓马虽然被亭长用小舟渡到对岸,但没有看到自己的主人过江,还是选择滚死在山坡上以身殉主,马鞍落到一旁,日而久之形成一座马鞍型的山,这就是马鞍山的由来。

看过西侧殿陈列馆后,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对面的东侧殿。东侧殿有项羽、虞姬等人物蜡像,还有依据破釜沉舟、暗渡陈仓等成语故事制作的四组沙盘。祠内南侧殿就是主殿,叫享殿,为1984年重修。大殿中央矗立着一尊仿青铜霸王像,高达2.66米,塑像上方悬挂书法家田原书写的“叱咤风云”横匾。大门木柱上是林散之题写的对联:“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己抛首吕马童”。穿过享殿,进入墓葬区。一条石板神道通往墓台,两侧古松掩映,两旁立有4对石人石兽,粗犷简约。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有“西楚霸王衣冠冢”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左侧有地下墓道。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按理说应该是“胜者为王败者寇”,但中国历史对待项羽,却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对项羽作出了客观的评判。项羽的对立面除了秦帝之外就是刘邦,刘项之间的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出为争帝王而战的大戏。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十二本纪,都是为几千年的帝王而写,只有项羽是例外,是未成就帝业而写了本纪,足可见项羽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和分量。项羽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不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暴虐,动不动就坑杀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设宴又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作战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和勇猛。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与他相比,刘邦则是一个整天不事产业、游手好闲的无赖。大凡乱世,能成王者一定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要有几分泼皮无赖劲头,而且能说大话忽悠别人。老老实实守规矩又只会用蛮力解决问题的人,很难有大的出息和成就。刘邦是一个“身无分文、敢坐首席”的人,而且以此征服了阅世很深很有名望的乡绅吕公,吕公不顾自己老伴的反对,坚决把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刘邦在46岁时参加反秦战争,他善于抓住关键点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善于用人并赢得人心,危机时刻又往往有高人指点并挽救,在他身上充满了政治智慧。在共同参与反秦战争并推翻秦王朝之后,又在与项羽争霸中胜出。一个泼皮无赖只用了7年时间,就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宝座,建立汉王朝,成就了一番帝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汉唐文化的起点。

项羽虽然在成就帝业的争战中失败了,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因“不肯过江东”,而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熟人喊道:吕马童,你过来,拿我的头颅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淳朴天真的一面。项羽本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后渐成主力,尤其是巨鹿之战后,他成了各路诸侯的实际首领。灭秦后,他自称西楚霸王,封各路诸侯到各地为王近二十个。他有心称霸扬威,却无心治国安邦,缺乏帝王之术。

在游览过程中,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体会着众多碑刻、楹联、蜡像、名家题写等等,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震撼和冲击。一条条因项羽而生成的成语、典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一举两得、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霸王别姬等等,大体有一百多条。要知道,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也就一千多条,与项羽有关的就占到了百条,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力。项羽只活了31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就六、七年。后人都赞赏他拔山扛鼎的武功,没有在意,或者说是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永远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影响了中华民族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文化说不尽的话题。历史学家从各种角度进行点评,文学家把项羽作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各类文学作品,戏剧表演者把项羽形象搬到了舞台,诗人写诗,画家作画,民间也有了广泛的传颂。项羽是失败者,但在这些文化作品中项羽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表达的是对项羽的肯定和崇敬。

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尊崇,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并尊他为项王菩萨。全国北到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不知有多少,老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百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家族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奉,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时至今日,在乌江,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总是香火缭绕,四乡八镇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这里的庙会,人们或以物易物,或说唱游乐,在喧闹中,伫立着的项羽似乎也多了几分欢愉,少了些许威严。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刚烈勇敢、纯朴真实。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一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儿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垓下歌》;他杀人如麻,却又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从容自刎。刘邦却与之相反,为了自己逃命,可以从车上推下老婆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死活;项羽要烹煮他的老父亲,刘邦还要求分他一杯羹尝尝。项羽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传唱的好话题。

项羽是政治舞台上的人物,还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司马迁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从不同角度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景区内的碑刻、楹联拥有太多的内涵和观点,需要慢慢体味。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却推崇他的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辉,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尽管有着不错的阳光,但毕竟是严冬季节,微风拂面,仍然有着阴冷的感觉。在寒风中,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妇女,手牵着她的孩子,站在毛泽东书写的杜牧诗《乌江亭》的碑刻前,若有所思。我感觉到她似乎在问,如果项羽“肯过江东”,并又“卷土重来”了,中国历史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到霸王祠去看看吧,你会感受到一个触手可及的项羽,你会从这个人物身上体会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乌江霸王祠导航

作者简介

张玉科,马鞍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主任。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有《梦里田园》、《飘落的枫叶》等多部文集出版。

SPR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