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一篇论文所想到的(《走在乡村的大地上》教育手记77篇)

 大象时空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200507  周四

今天读了学习群里,来自《中国教育学刊》的一篇文章《论回归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建构》。班主任韩博士希望我们在群里进行在线交流,所以特地多看了几遍。

有时,我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些核心期刊的文章。它们的作者大部分都是教授、博士等级别的,在理论方面很是贯通。而我只是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缺少大量相关理论的占有。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有一道看不见的隔阂,可能彼此都会雾里看花。研究相关话题的人可能不占有充足的实践,而占有充足实践的人却没有大量的理论作为支撑。

可是,我不想去盲目地赞美或信奉某一篇文章的观点。最好用自己的实践去打量理论的应用,如果不可行,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证明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大国。从这一点来看,立德树人的方向非常正确的。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处处都有立德树人的影子。不光体现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活动、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等方面都有。德育建设是每个学校的重点,其实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没有把德育抛在一边。

这篇文章,重点阐明了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去淡化其它方面的目标。也就是淡化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如果排序,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排在第三,而现在可能要排到第一位。

可是,在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中,这些目标往往无法去分割开来。它们紧密相连,可能也无法分清谁轻谁重。比如语文课上,教学生生字词,其实就是在感受中国的文化。美术课上欣赏风景,其实也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而没有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它们也无法进行。

如果,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是否还有必要去争个上下?课堂里是否还要单独去凸显立德树人的目标位置呢?

忽然想起自己在镇上念初二时事情。当时的物理老师是个民办老师。他上课几乎是照本宣科。不过他现学现卖足以可教我们了。可是,课堂就像体育课一样乱糟糟的,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听讲。物理老师用充足的耐心包容着我们,勉强维持秩序的情况下把课坚持上完。

作为学生,老师的课堂所吸引我的,只是充满奥秘的物理知识。这门课让我觉得很新奇,所以不管别人如何捣蛋,我都认真去听老师的讲解。而老师连贯地和颜悦色地讲解,丝毫不受不听课学生的影响。而数学老师则不同,有些火爆脾气。往往一节课有半节课,都在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做斗争。这对我们想听课的学生来说,学习效率就受到了影响。

从这不同的两节课,可以发现,数学老师非常重视思想教育,而物理老师则偏重知识教学。可是,作为学生,我更喜欢物理老师。因为他带来物理知识,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如果就现在的眼光,物理老师可能就更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老师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是,课堂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可能也会失去一些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这个乱糟糟的班级里,有好几个都考取了学校,其中还有一个考上了南京大学。而那些不想学习的同学,现在个个过得也比较好。

有时,我会反思:我们老师挖空心思地去设计课堂,总是想给学生最好的。可能会认为学生会依循我们设计好的去做。生怕因为自己思虑不周,学生就会因此“遭殃”。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按照最完美的状态去发展。

可是,这些可能仅仅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取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学生。立德树人的目标正确的,但是在课堂上一味显现这个目标,学生难道就会喜欢接受吗?当人文性、政治性超过一切时,每个科目自身的特点是否就会消弱,是否也会减弱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

课堂本身就是鲜活的,如果说意识到了某些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设计课堂,如何设计作业练习等等,来规避这些问题呢?

有时,核心期刊的很多文章,确实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中却难以操作。因为改变不光是老师的事情,还有制度、区域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那么对于这些前沿的理论,一线工作者看时可能会心潮澎湃,但是看完后也可能就像没看过一样了。

也许,很多问题我们都意识到了。但是,困扰我们的,可能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