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藩王选讲(贰)-晋王朱㭎支系

 省愚杂谈 2022-08-18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唯一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6653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7分钟)


他有一位青史留名的贤能大哥,又有一位有传奇色彩却又死于非命的二哥,还有一位开创丰功伟业的霸气四弟。

此所谓,老大和老四太有名,以至于知晓老二的人都无几许,更别提他这位老三了。

目前的国策,会不会都让年轻人和他学习呢,毕竟,兵荒马乱的年代,他16岁就当爹,父子俩指不定谁比谁看着年轻。

他的后世,在山西扎根至今,在明朝也出过不安分之人,但终究得以善终。

说明朝,讲藩王。今天我们继续明朝藩王系列,讲述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朱㭎及其支系的故事。

  • ·生于乱世,二八当爹,早年丧偶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12月18日,朱㭎出生,是为朱元璋第三子。他的母亲有可能是马皇后,也可能是李淑妃,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人,去明孝陵问问朱元璋或许能得到答案,现在要确认他母亲是谁,史无可考了。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1370年),朱㭎与二哥朱樉还有几位弟弟一起封王。老爹将其封为晋王,毕竟,我华夏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已经超过400年了,好不容易拿回来,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周边的地区一定要重要的人去把守,老朱固然会毫不犹豫地信任自己的儿子。故而老三朱㭎封晋王,老四朱棣封燕王,共同镇守北方要塞。

洪武十一年四月十六日,按照公元纪年,那一年是1378年,还不足20岁的朱㭎携带者家眷护卫就藩并州府,也就是今太原市。

不过有点厉害的是,当时他的嫡长子朱济熺已经3岁。夫妻二人感情好,又早熟,朱㭎16岁半的时候,长子就出生了。可惜的是,朱济熺出生的第二年,晋王妃谢氏薨逝,死因无记载,鉴于过早生育且医疗条件不好,此处可以摒弃阴谋论,姑且认为就是病逝。

史书也未记载谢氏享年,猜测应该与当时17岁半的朱㭎年龄相仿。

谢氏薨逝后,此处存疑,很可能是谢氏的妹妹再嫁给朱㭎,史称小谢氏。可怜那孩子朱济熺,还不到1岁,就没了母亲。

  • ·残暴过头,大哥摆平

《明史》记载,朱㭎“修目美髯,顾盻有威”。什么意思呢,一个字,长得很帅!这么讲吧,朱元璋二十几个儿子当中,最帅的应该就是这位朱㭎了。

朱㭎修目美髯,顾盻有威

但是,朱㭎残暴的处事方式和英武帅气的形象比起来,就有些许不匹配了。

史载,就藩太原的途中,朱㭎因为一些极不起眼的原因鞭挞他的厨师,此事很快传到老父亲耳中。

朱元璋认为,厨师掌管饮食,如果随意处罚,恐遭下毒。所以朱元璋严厉训诫朱㭎,他举自己的例子,说讨平天下期间,任何人犯错都一一处罚,惟独二十三年来不敢责备御厨“徐兴祖”。

老父亲的教诲不知朱㭎是否听进去,总之,厨师是没挨打了,但是其他人稍有错误,几乎都逃不掉朱㭎的鞭笞。甚至,奔马缚人,车裂行刑这样的残酷刑罚,朱㭎都使用过数次。这样残暴,你老爹怎么会放过你呢?

所以朱元璋怒了,要废掉朱㭎的王位。怎么办,只能大哥出马了,前面一章节将秦王朱樉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到过,太子朱标为朱樉求情,以致于朱元璋原谅了自己的二儿子。这次,老三犯错,也是大哥朱标在调护斡旋,最后也保住了朱㭎的王爵之位。

  • ·荒诞的记载与逻辑的分析

读完上面这段史载,大家是如何看的呢?总之省愚越看越觉得玄幻。这个朱㭎犯浑的故事还有一个美名,称之为“朱标调护”。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何处呢?起源于老四朱棣的《奉天靖难记》与野史《姜氏秘史》。毕竟后来,当天下霸主的是老四朱棣,从历史上各种细节能够看出,老四朱棣和自己这位三哥,关系非常不好。以至于朱棣改过的《明史》、《明太祖实录》所记朱㭎事迹,或多或少存在着讹误、曲笔和疏漏之处。

当代研究者依据20世纪发现的《太祖皇帝钦录》认为,朱㭎既非贤王(比如像蜀王朱椿那样),却也不是不法之徒(老朱儿子里面真找不出什么不法之徒)。虽然会犯过一些错误,但也没有太大的罪过。朱㭎为父亲朱元璋的藩王守边制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随时受到朱元璋的严格约束。

这就是荒诞的记载与逻辑的分析,二者比较之下能找到谬误之处。老四朱棣为何要如此费尽心思给自己的三哥留下一个恶名呢?

从朱棣靖难之后,可以揣测出一二。

毕竟你是老四,大哥的家族被你折腾废了;二哥家族被你抽调了两万护卫几乎形不成威胁;三哥家族后来也被朱棣抓住机会玩起来内讧的故事。如果不彻底揭露你们的渺小,又如何体现我的伟大呢?

所以,以讹传讹,加一点艺术润色,这些都是史学记录里很难避免的桥段。更而甚之,朱棣也是改过《太祖实录》的。

当然,这只是省愚站在当代人思维的模式下的理性思考,朱棣是一代明君,永乐盛世的缔造者,靖难之役的本质史学界基本也已定调,在此就不赘述了。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朱㭎真如上述桥段里的描述显得如此不堪,还能得到一个“恭”的谥号吗?逻辑,万事离不开逻辑。

  • ·不战而屈人之兵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刚过完春节,收拾好心情的朱元璋决定来一票大的。因为素来已久,北方边境被蒙古人进犯,当日,朱元璋诏命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

这次北征,历史上的确切记录不多,只知道晋王出西路,燕王出东路。

西路由晋王朱㭎率定远侯王弼出山西北伐。这位定远侯王弼既是明初的重要将领,也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王弼的女儿是朱元璋六子楚王朱桢之王妃,关于王弼的结局,我们下一段会细讲。

《明史》记载,朱㭎的军队,一路北上,并未遇到北元人马而还。此处是否有过激战,存疑。

但此战后,朱㭎、朱棣都被赏赐一百万锭宝钞。且,其弟蜀王朱椿文集《献园睿制集》收录了朱椿给三哥朱㭎写的信《与晋府书》,信中提到朱㭎此次出兵令北元太尉、丞相、知院等相率归款,赞朱㭎不战而屈人兵。

所以很大的可能性是朱㭎率军北上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北元见可能无法抵挡,随即在太尉、丞相、知院的带领下,很可能带着土地钱粮向明朝归降。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最佳。

  • ·老丈人也没放过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影响明朝后世走向的一件事发生了,所谓“蓝玉案”。关于“蓝玉案”的案件细节,请各位看客移步《省愚说明帝-明惠宗朱允炆》里有详细描述。“蓝玉案”到底有多重要,以前提过,今天又提,以后还会提及。

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次子朱允炆封为太孙,将来准备即位大统。已垂垂老矣的朱元璋要为孙子清除障碍,蓝玉,不得不除掉。

“蓝玉案”牵扯的人众多,因此被诛杀的功臣名将,数不胜数。依《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朱㭎直接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朱㭎直接诛杀的有爵位的功臣有会宁侯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另有三侯待史学考证。

由朱㭎押送或监视至京的公侯有东莞伯何荣、凤翔侯张龙、永平侯谢成、安陆侯吴杰、西凉侯濮玙。其中这位永平侯谢成便是朱㭎的老丈人,王妃谢氏的父亲,同时也很可能是继妃小谢氏的父亲。同时,当初与朱㭎一起率军出征的定远侯王弼也因“蓝玉案”被诛杀。

朱㭎,终究是没有放过自己的老丈人。

其实所谓的“蓝玉案”还真不是针对蓝玉这样一位战神。换句话说,如果朱标不英年早逝,就不会有“蓝玉案”,也是因为朱标的早逝,朱元璋按照嫡长传袭的皇明祖训,把皇位传给了朱标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位-朱允炆,朱元璋无法保证自己的孙子能够镇住蓝玉们,只能借故痛下杀手。

与此同时,朱㭎直接和间接杀掉的这些功臣,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呢?省愚只能以当代思维进行一个浅显的分析,无非就是以此向父亲表忠。那些被朱㭎直接/间接杀掉的功臣,包括他的老丈人,他们真的有错吗?如果说蓝玉有错,那么他们也有错。最大的错误就是,你们都太厉害了。

关于“蓝玉案”的历史背景和长远影响,以后我们讲述虞王朱雄英和吴王朱允熥的时候还会提及到。蓝玉是这两位王爷的外婆的亲兄弟,换言之,亲舅公,这里面牵扯的故事一言难尽,请大家拭目以待。

  • ·终究还是走在了父亲的前面

“蓝玉案”结束后,整个明朝直到朱元璋驾崩之前,都没有发生太大的事情,能够稍微称得上是大事的,也就两件,一是1395年秦王朱樉被毒杀,二是1398年晋王朱㭎病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三十日,史载晋王朱㭎病逝,享年39周岁。至于什么病,未曾提及。以英武著称的朱㭎,终究还是走在了老父亲的前面。朱㭎去世后的86天,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驾崩。

一生戎马的老朱活了70岁,却没曾想到,自己的长子、次子与三子,没有一个能活过40周岁。

朱㭎去世前,朱元璋亲自为儿子上谥号“恭”,前文我们已经提及到,就为这个谥号,朱㭎也绝对不会是某些野史里记载的那样荒唐无礼,嗜杀成性。

朱㭎去世后,谁最高兴呢?当然是老四朱棣了。大哥二哥三哥,相继撒手人寰,老父亲再一走,面前这个小屁孩儿(朱允炆)能镇住我?事实上,也如朱棣所想,没人能管得住他了。

  • ·兄弟间的纠葛-朱济熺与朱济熿

朱元璋为晋王宗室命名的二十字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1398年朱㭎去世后,由嫡长子朱济熺即位是为第二代晋王,朱济熺即位时24周岁。第二年,朱济熺的长子朱美圭出生,一切仿佛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常言道,你过得太开心,我可就不开心了,说的就是朱济熺的三弟朱济熿。

朱㭎有子七人,却有两人先后成为晋王。长子朱济熿封世子,即位朱㭎成为晋王,但是朱济熺的三弟朱济熿看在眼里是恨在心里。

另外早年就被封为晋王世子的朱济熺还有一个身份,在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早夭后,朱济熺实际是朱元璋所有孙子中最年长的一位。1398年,朱济熺袭封晋王后不久,朱元璋去世,紧接着便是朱棣的靖难之役。

对于四叔这样的行为,朱济熺一直心怀不满,哪儿有不透风的墙呢,朱济熺的不满很快便传到了当时已经是皇帝的朱棣的耳中。已经被封为平阳王(郡王级别)的朱济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朱棣的面前不断诋毁自己的这位大哥。终于,朱棣撑不住了,1414年,已经做了十二年皇帝的朱棣决定拿下朱济熺。那一年,朱济熺39岁,已经有了四个儿子,长子朱美圭、次子朱美垸、三子朱美垙与四子朱美埻。

朱棣下诏废掉朱济熺的晋王之位成庶人,并命令他携带自己的自私家眷一起去为父亲朱㭎守陵园。朱棣给朱济熺的罪名是“谋不轨”,史书《大政纪》记载了朱棣给朱济熺的敕谕:“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什么意思呢?你小子图谋不轨,念及你爹与我的手足情深,留你一命,去给你爹守陵园去吧,不准社交。这里有点尴尬,到底是谁谋不轨?手动加个狗头。

朱济熺被废后,原本的晋王世子朱美圭一起随父亲为祖父守陵园,其余诸子一并受到牵连。按照大明礼法,应该由朱济熺的二弟朱济烨即位成为晋王。但是,朱济烨已经在1407年的时候去世,并且无子,最终扳倒朱济熺立下汗马功劳的朱㭎第三子朱济熿即位成为晋王,是为第三任晋王。

朱济熿成为晋王后,顽劣残暴的劣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他向嫡母晋王妃谢氏下毒,也就是所谓的小谢氏,成为晋恭王继妃的小谢氏,大概率没有生下子嗣,无依无靠,却被朱济熿毒杀。再者,朱济熿借着朱棣对于朱济熺的厌恶,将大哥朱济熺及侄子朱美圭并济熺其余庶子皆软禁。最不容饶恕的是,朱济熿后来更和汉王朱高煦结盟密谋反叛。

朱高煦事情败露后,晋王府的官员揭发朱济熿结盟之事,朱济熿随即被革爵发配高墙,那一年是1427年。此后长时间,晋王之位空缺。

此时的皇帝已经是宣宗朱瞻基,朱济熺尚健在,但宣宗没有复封朱济熺为晋王,也以朱济熺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他重返太原的请求。

宣德十年二月初九日(1435年3月8日),刚成为皇帝不久的英宗朱祁镇遣使前往平阳直接由朱济熺的嫡长子朱美圭即位成为第四代晋王。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朱祁镇刚刚即位,推恩天下也是顺理成章,如此重要的晋王府没有当家人,怎么行。

但是三天后的3月11日,英宗朱祁镇的使者还没有走到太原,朱济熺去世,享年59周岁(古人的习惯说成61岁),终究是没有看到自己儿子成为晋王的那一刻。而那位一生为敌的三弟朱济熿,卒年不可考,大概率早已去世。

  • ·传位予曾孙的朱钟铉

朱济熺之嫡长子朱美圭继承晋王爵位后,在位六年,1441年薨逝,享年42岁。由于其正妃孔氏无子,故朱美圭无嫡子,最后由其次妃崔氏所生庶长子朱钟铉承继晋王爵位。就是这位朱钟铉,不小心活了74岁,创了一个直接传位给曾孙的纪录。

1428年,朱美圭长子朱钟铉出生,当时朱美圭三叔朱济熿事已败露,晋王府暂无当家人,29岁的朱美圭才得到第一个儿子,极为疼爱。

1441年,朱美圭中年离世,无嫡子,随即由13岁的庶长子朱钟铉奉祀守孝,第二年,朱钟铉袭爵晋王,是为第五代晋王。

朱钟铉作为王府之主,低调行事,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太多印记,或许擅长养生便是他最大的功绩了。

1450年,朱钟铉长子朱奇源出生,9年后,9岁的朱奇源便被封为世子,准备将来承继王位。这位朱奇源几乎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印记,不过他向他的高祖父(爷爷的爷爷)朱㭎学习得很好,不到17周岁的时候就当爹了,1467年,朱奇源长子朱表荣出生。当年年仅39三岁的朱钟铉就做了爷爷,对于嫡长孙朱表荣疼爱有加,怎么办呢?那就封赏,1478年,朱表荣才11岁,就被封为世孙。这下也就明确了,现在的晋王是朱钟铉,将来是嫡长子朱奇源,再后来是嫡长孙朱表荣,其余的儿孙们就不要想太多,安心做自己的郡王或者镇国将军。

可是史实就是这么蹊跷,最年轻的朱表荣,反而先走一步。1493年,刚26岁的世孙朱表荣薨逝,未记载原因。朱表荣留下一个4岁的儿子朱知烊,其实朱知烊还只是朱表荣的次子,朱表荣之长子朱知烁出生不久后便夭折,所以只剩下朱知烊。没办法,晋王朱钟铉就是爱这一支,怎么办,继续封。1498年,9岁的朱知烊被封为世曾孙。这也是明朝第一位世曾孙,如果省愚的史料没有查阅错误的话,应该也是唯一的一位世曾孙。

朱知烊被封为世曾孙的那一年,他父亲朱表荣早已去世;他祖父朱奇源48岁,依然是世子;他曾祖朱钟铉70岁,是身体硬朗的晋王爷。

三年后的1501年,世子朱奇源还是没有熬过父亲,当了42年的世子,薨逝时51岁。至此,晋王府在王位传袭上完成了曾祖父和曾孙之间的直接对话,中间两位都先走一步。

再过一年,1502年,74岁的朱钟铉终于扛不住了,去见列祖列宗去了,世曾孙朱知烊奉祀守孝,第二年以世曾孙的身份即位成为晋王,是为第六任晋王。

朱知烊即位后,追封自己的祖父朱奇源为晋靖王,追封自己的父亲朱表荣为晋怀王。就这样,传位于曾孙的朱钟铉也因此被迫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朱钟铉自己有4个儿子,嫡长子朱奇源也有6个儿子,虽说嫡长孙朱表荣只有朱知烊1个序齿的儿子,但是,朱钟铉本人能选择的继承人真不少,但是他就执意传位于曾孙。

这也就是我们提及已久的明朝所谓“以嫡立长”的规矩。为何要这样?因为,嫡长子具有唯一性,因为有唯一性,所以不会形成纠葛。

而且不仅是在帝王家,普通人家在明朝也形成嫡长子继承的规矩,每一个家族都有族长,由嫡长子继承,代代相传,编撰族谱,召集祠堂会议。被明朝皇室封赏爵位的那些功臣们,也是嫡长继承,代代相传。这也是如今我们很多家族的族谱都是从明朝时候开始编撰的原因,由于需编撰家谱,所以按照辈分起名的习惯进入普通百姓人家,也是从明朝时候开始。

  • ·后代晋王二三事

第六任晋王朱知烊1533年薨逝,享寿44岁,无子无兄弟。没事儿,前文提及过,他祖父朱奇源6个儿子,后代按照祖训顺位排序,由朱奇源嫡次子朱表槏的长孙朱新㙉即位,是为第七任晋王。

但这位朱新㙉享寿59年,却无子嗣,晋王王位继续按照顺位继承,朱新㙉无子,但是其父朱知㸅还有次子朱新墧,后世晋王便都是朱新墧的后代,分别是朱慎鋷,朱敏淳,朱求桂和末代晋王朱审烜。这四代人总算是实现了代代传袭,再无需旁支入继。

整个明朝,晋王府王位传袭,既有传给曾孙的奇景,也多次出现旁支入继。

  • ·传至审字辈,秦晋燕同日就戮

末代晋王朱审烜,第三个字读作xuan3,生僻罕见。看第三字的偏旁,论辈分,其与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平辈。

崇祯八年(1635年),朱审烜袭封晋王,当时他的年纪已不可考,猜测其大概出生与1615年左右,当时20岁。

崇祯末年,李自成先攻破山西,在此镇守的晋王朱审烜难敌对手,只能投降,随即被李自成带去北京。不久后,清军杀将而来,李自成败走,朱审烜随即落入满清之手。

前面不少文章都提到过,1646年,被俘于北京的弘光帝朱由崧惨遭清廷杀害,同时被杀的还有多位藩王。其中最重要的两位便是秦王朱存极和晋王朱审烜,分别是朱元璋次子和三子的直系嫡传后代。连同当时被诛杀的四子朱棣的直系后代弘光帝朱由崧,此所谓秦晋燕同日就戮,也算是给自朱樉朱㭎朱棣便开始的长久的世代纠葛之故事,终于在这一天画上了句号。

至此,晋王支系断绝。但是时至今日,在山西,除了一部分朱姓之外,还有著姓、李姓、赵姓、秦姓、吕姓、张姓等也是由晋王宗族的后代改姓,依然按照晋王谱系取名,现在大概都处于“继前修”这三个辈分。相比来说,晋恭王朱㭎是个幸运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