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胡希恕(1-5)感冒论治 浅论肺炎治疗 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太平时光 2022-08-18 发布于广西

一、感冒论治

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也当用六经

感冒又称伤风,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鼻,咽,喉,扁桃腺炎症)。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引《和剂局方》之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二字尚属动词。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凡证与伤寒相类者及多......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这里正式提出感冒的名词。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病,或未发病,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其意思是说感冒有轻有重,有可能是中风,有可能是伤寒,有可能是温病,不能都作伤寒看待。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宗此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他这里说的伤风。强调了病情轻,比伤寒轻。这段话给后人以误解,以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型。一是用八纲来分证型。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临床经验丰富者,多认为感冒是外感病之属,有的症状就属伤寒,一些人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含糊不清的概念,是不科学的。实际早在朱代就用六经辨证论治伤风。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阳明伤风用杏子汤,少阳伤风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伤风用参附汤,厥阴伤风用八珍汤。也说明感冒、伤风临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不仅出现表证、太阳病。现代西医认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六经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

      

  感冒在表变匆匆  审证勿疏有合病

  例l1 陈某,男,2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9曰:昨天打蓝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向,肺浮紧。此属太阻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三钱。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例 2 刘某,女,28岁.病案号12517。

  初诊日期1965年8月30 曰: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薄白浮黄,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石膏。

    芦根五钱。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二剂,症已。

    按:胡老常用经方,但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者(温病学派辩证多为风温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亦颇佳。实不失六经辨证和辨方证之旨,又善学时方之意。

    例 3 张某。男,44岁,病案号96718。

    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 曰:自昨日来,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千,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葛根汤加石膏。

    葛根三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

    按:以上三例,例l为单纯表实征.故用麻黄汤发汗得解。后两例,虽发病仅一天却都合病阳明里证,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皆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2用了桑菊饮加石膏,例3用了葛根汤加石膏,还有临床常见一发病即呈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方证,这是因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用不同的适应方药治疗之故。这也就是胡老所强调的:临床辩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辨方证。

    这里也可看出,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证在表时变化多端而快。感冒所呈现的表证是很短暂的,很快出现合病、并病,有的一发病就可能是合病,如倒2、例3。因此一些教科书称盛冒无传变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感冒并非皆表证  治疗当忌都发汗

    例4唐某.男,35岁,病案号37867。

    初诊日期1965午4月24曰:感冒三天,痛咽,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疼,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服三剂诸证已。

    按: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

    例5张某,女。27岁,病案号125。

    初诊日期1965年9月24曰:一月来感冒,头晕、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出现,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胡老会诊。近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胡耄辨证为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方证。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未已,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已。

    按:此患者初起为鼻炎、咽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贯称感冒、伤风。前医称为“秋燥”,而用清凉解表久不效,是因辨证不确,方药不对证。转至胡老会诊时,呈三阳合病挟饮,故以柴胡桂枝汤加石膏和解三阳,并加半夏厚朴汤化饮降逆,使三阳证很快解。后以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化饮降逆,遂使病愈。可见感冒、伤风并非只现表证,如不仔细辨证,凡见感冒悉用辛凉或辛温发汗解表,徒仿津液。伤人体正气,使病情迁延、加重,惟有以六经辨证,辨清方证,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表证阴证阳证分  论治温补发汗殊

  例6贺某,男.8岁,病案号79322。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曰: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绕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l点后尚有低热(T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按:本例为小儿,因自我感觉及表述能力差,故症状表现不多,但抓住为太阳表阳证与桂枝汤调和营卫则解。

    例7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口:感冒2天,右头肩.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麻黄三钱.制附于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口,精神如常。

    按: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则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体质强壮者呈太阳病用发汗解表治疗,因太阳病义分表实(如例1)  (无汗)、表虚(自汗恶风),发汗法义有所不同,例6即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汗解表。而例7是体质阳虚明显的咽炎感冒,呈现虚寒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解表须用汗法,但须加温阳强壮的附子等才能驱除外邪。这就是《伤寒论》表证分阴阳,即分为太阳、少阴,治皆用汗法而有不同的实质。

  

二、浅论肺炎的治疗

病因病邪不必究  症状点滴必细求    诊余,一西学中者问胡老,怎样辨别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肺炎,胡老从西医和中医病因病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从西医病理看,西医依据X线及血液、痰液检查及培养,可知是细苗或病毒或立克次体或支原体感染,这是由肉眼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定。而中医形成在千百年的远古时代,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精良的器械可依.只是由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规律,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患病人体上,历经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才产生了辨证论治方法。不论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世的脏腑辨证,都是通过症状特点来辨证。对于何种病因病邪致病,不可能具体得知。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论述热病上,强调温热之邪所出现的特点,有他独到之处。但后世一些人一见热病便认为是风温之邪所致,甚至有的人一见肺炎就与风温划等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必然造成辨证错误及治疗不当(如病例3)。这里顺便说一下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温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是在表的阳性证候,实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这就是说,太阳病有三个类型,它们具体的概念是:

    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痛疼、脉紧者;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与阳明病外证同)。也就是说肺炎有表证时,可表现为中风,可表现为伤寒,也可表现为温病,不只限于温病。这在指导辩证和治疗上是很重要的。近代有了抗生素,一些人认为一诊断肺炎就用抗生素则治疗原则正确,如再加用对症的中药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更万元一失。而临床实践远非如此,有许多肺炎患者,经这种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往往不如人意,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嗽连绵、有的纳差恶心,炎症没有控制却变症蜂起。孰不知肺炎有细菌引起者.也有病毒引起者,还有支原体、依原体等引起者。抗生素并不能包治所有肺炎,且渐渐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使肺炎变症此起彼伏,不少病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而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这里强凋的是,首要的功夫是辨证正确。凡遇肺炎患者都要耐心细心问诊、切脉、看舌苔等,切忌刚问1、2症,就自认为已能分辨风寒、风温(风热),即处方用药。要知道中医不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辩证,都是依据许多症状而归纳总结的辨证规律。有时一个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一个症状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肺炎是急性病更要求辨证要准.用药要对,这样才能显示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和特点。

 

一方一法不可信  辨证选方必遵守

    一老妇患肺炎,住院治疗一周余不效,经胡老会诊两次而愈。其亲属为军医登门感谢,并问胡老用了什么秘方,胡老笑曰:“哪里有什么秘方.用的是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草根树皮。这不是全写在上面呢!随手指了指《伤寒论》那本书。那位军医看到《伤寒论》,顿时望而起敬,翻阅该书并问道:“我可以学吗?”胡老答曰:“当然可以!”自此,该军医自学中医,并常登门求教,不久便能用中药治疗肺炎,而且也能用中药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此是后话。

    应该军医的请求,胡老专述了肺炎的证治规律。胡老首先讲了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不同.西医是针对病因治疗.肺炎是细菌感染,用对其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则疗效肯定。但有的肺炎不能明确是何种细菌、病毒、支原体、依原体,用抗菌素治疗就带有盲目性,故临床上治疗无效者,为数也不少。中医是依据症状特点来治病,症状是病邪与正气相争在人体的反映,分析症状所得出的证,是中医治疗处方的依据。依证处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实践过程.经过几代、几十代、几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了有效的辨证论治规律和有效方药。古代的《尹伊汤液经》《伤寒论》等是主要成书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讲辨证与处方用药。    中医古代没有肺炎这一病名,但类似病症是有的,如发热、咳嗽等,中医治疗肺炎不是用一方一药.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症状来用药。用一方一药治不好肺炎。有的杂志报道用某方药治疗肺炎疗效云云,其主导思想仍是抗生素治疗框框,其方法值得商榷。肺炎是急性病,正气与邪气相争剧烈,症状变化多端,适应治疗的方药也就多变,临床常见的方证如下:

1.麻黄汤方证:初起症状很像感冒,主症:发热,胸闷气粗,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身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脉浮紧。此时病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方药: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

    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更宜致汗。杏仁配麻黄辛温发汗定喘。甘草缓急益中和胃,故治肺炎属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痛而喘闷者。本方证出现很短暂,但能抓住这个方证时机及时用药,可有利于退烧,缩短肺炎病程。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是与其他药相对而言,实际发汗力并不大。即使与桂枝、杏仁同用也不出多大汗。这一点在麻黄汤煎服法说明可看出,即“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一些人因对麻黄功能的误解,而不敢正确用其药,更不敢用麻黄汤治疗肺炎,甚是遗憾。

    2.大青龙汤方证:症见:发热恶寒、身痛身重,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脉浮紧。方药:

    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枝.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比较多见,可见于发病的第一天及一周内.甚至一周后.此方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证与阳热盛的阳明里证同时并见,故治疗时发汗、清热并举。当里热重时重用生石膏。

    3.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纳差恶心.咳嗽胸疼,舌苔白腻或黄.脉弦细数。方药:    、

    柴胡八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2~3天至一周左右,多呈现三阳合病之证,故治疗重在和解少阳兼以清阳明。针对寒热往来.用大剂柴胡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无疑是和解少阳的要药,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告诉我们,病之所以传人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内却。补中滋液,增强胃气。宴是祛邪的要着。故本方中用人参(党参)、大枣、甘草、生姜、半夏温中健胃。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若咳嗽胸疼明显者.加桔梗、杏仁。若口渴、心烦明显者,加竹叶、麦门冬。或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4.大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主症:寒热往来,口苦烦躁,咽干口渴,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拒按,大便于燥,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药: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枳实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3~4天,更多见于强行发汗而热不退者。与前方相比,同是三阳合病,此是阳明里实热明显者。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生姜、甘草等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入里,又助正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又因里热明显而再加生石膏。若再见口渴甚者,可更加麦门冬、干地黄。若大便秘结甚者。加芒硝四钱冲服。

    5.大承气汤方证:主症:潮热汗出,身痛,身重,不恶寒,腹胀满,短气,喘息,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烦躁口渴,昼夜思睡,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白厚干燥或黄褐.舌质红,脉沉弦滑数。方药:

    大黄四钱,厚朴六钱,枳实三钱,芒硝六钱(分两煎)。    按:本方证多见于肺炎2~3日后,此为阳明里实热证.老年人更为多见。肺炎呈现本方证,实热己达一定程度.又非此方不能救治。故当遇本方证时千万不能迟疑,要当机立断处方用药,要知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关键所在须辨清方证。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是肺炎常见的方证,因人体质的不同和感邪的不同,肺炎在各个时期的症状也就不同,所见方证也就根多。不但可见到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三阳方证,而且还可见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三阴方证。临床实践中必须心中有数,对肺炎患者出现的各种方证,能及时适证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用中药治好肺炎。

    验案

    例1杨某,男,16岁,病历号491385。

    初珍日期1965年7月5目:发热寒战一天。昨日打蓝球汗出身热,用冷水冲洗,半夜即感恶寒、身痛、头痛、咳嗽,经饮热水加盖棉被,症未见好转,出现寒战,身热更明显,舌苔薄白.脉浮紧数。体温39 9℃。胡老辨证为太阳表实的麻黄罚方证,用药与: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7月7日。上药服后微汗出,恶寒、身痛减.体温38.5℃。但因咳嗽、胸痛明显,而去医院检查,X线检查:右肺上叶大片阴影,诊断为肺炎,治疗欲用青霉素,因药物过敏而仍求中药治疗。刻下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右胸胁痛,咳嗽,吐黄粘痰,舌苔白微腻。脉弦细稍数。体温38.6℃。此乃表邪已传人少阳阳明,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减:柴胡五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桔梗二钱,瓜蒌五钱,生石膏二两。

    三诊7月10曰:上药服两剂,寒热往来、胸胁痛皆已,咳减,吐少量白痰,体温36.6℃。上方改柴胡为四钱,减生石膏为一两半,加杏仁三钱,连服三剂,基本痊愈。

  例2张某,女,5l岁。

  初诊日期1964年9月25曰:近几天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经急诊拍片诊为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因青霉素过敏而求中医治疗。今日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腻,脉浮紧。胡老辨证太阳阳明合病.与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

    结果:上药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与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一周而愈。

    按:肺炎出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汤治疗疗效显著。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再找中医,而症侯已变为他证。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

    例3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曰: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胡老据: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例4岳某,男,67岁,病案号:122745。

    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曰:恶寒发热五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二剂,热不退。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又用银翘散加减二剂。汗出而热仍不退。又与麻杏石甘汤加减一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请胡老会诊时症见: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腹胀,大便五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胡老认为证属阳明里实证,为大承气汤方证,药用:

    大黄四钱(后下),厚朴六钱,积实四钱,芒硝五钱(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四次,热退身凉。余咳嗽吐黄痰,继与小柴胡加杏仁、桔梗、生石膏、陈皮,服三剂而愈。

    按:从以上论述和治疗验案皆可看出,胡老治疗肺炎所用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且疗效确切,说明中医在古代已有治疗肺炎的经验。也就是说,如果真正掌握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方证,就能有效地治疗肺炎。

    这里应当提到的是.肺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挟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并见。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饮兼清里热。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行水,生石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乏辛凉清热药物,这是没学透《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和未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

    在会诊病例3时.胡老特别指出: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过度解表使律液太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前已所述,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是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或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辩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辩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从胡老治疗肺炎的经验可看出,中医看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上下功夫和必须在临床上反复体验,方能戒为一个较高明的中医。

三、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治哮喘不用麻黄  却独崇大柴胡汤

    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又问:“何为麻黄证?”胡老笑而答曰:“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当时急待获得答案的学生,不免感到遗憾,但庆幸的是.自此每逢星期天。胡老就给我讲授他对经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治疗哮喘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的道理也就应刃而解了。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高到70%~80%。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疼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选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便是胡老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当然不是说,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辩方证。

    哮喘病发虽在肺  痰饮瘀血为主因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 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鸡的哮喘。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予注意,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的偏差。应明了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哮喘的存在。一 般认为,实证哮喘曲“宿根”多是指痰饮实邪.胡老通过长  期临床观察、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过类似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当  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 发喘证。

现代病理研究也说明:在慢性气管炎(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临床上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哮喘多有良效。近代临床报道用地龙、瓦松、蛞蝓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些单味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医药性来分析,这些药物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病人有瘀血里实的存在。

    基于以上说明,胡老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刺激。即当外邪侵袭人体及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刺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结.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产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而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而发病的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痰饮、瘀血为纲,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今简述于下:

    (一)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外邪内饮,为常见的一种证。即是说,其人索有水饮、痰浊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水饮。其中具体证治又分以下几种:

    1.射干麻黄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身痛.痰多.喉中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口干、舌燥、心烦者,宜更加生石膏。

  2.小青龙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身痛,无汗,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白泡沫痰,小青龙汤主之。若见咽干、烦躁者,宜更加生石膏。

    3.葛根合小陷胸汤方证  主症见:项背拘急,胸满闷或痛.发热恶寒而喘,葛根汤合小陷胸汤主之。若心烦明显者,亦宜加生石膏。

    4.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  主症见:咳逆,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之。

    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无汗,或背恶寒,四逆,精神疲惫,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使瘀血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瘀,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属瘀血为患。具体常见方正如下: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  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2.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  主症见:上证又见腹胀满,犬便难通者。

    以上二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渴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而无汗者,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见咽干烦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

    (三)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

    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在里的哮喘也屡有所见。如常见有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技茯苓丸合方证者(证见前).即以小青龙汤、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难通者,可易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者,即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

    以上各方证,若见口舌干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

哮喘治疗效卓著  辨方证上下功夫

    胡老非常强调,方证之学为医者的基本功。六经之分,只概括了为病的表里(赅半表半里在内)阴阳。当然还须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辨证至此,已可制定施治的准则。但是胡老特别强调,在临床应用上.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所谓准则,亦只是可汗.可下、可补等等法则而已,究竟宜用什么方药,还须进行方证之辨。方证者,即方剂的适应证,如《伤寒论》所载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皆是也。辨方证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辨方证是否正确。所以,医者必须对各种重要方剂要熟悉,无论是药物组成,还是药理作用,尤其具体的适应证,均须心中有数。今谨按病例分析于下:

    病例1,康某,男,36岁.中学教师,病案号143153。

    初诊日期1964年4月29曰: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引发哮喘,始终未离西药治疗迄今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觉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医院治疗均不见效而来北京治疗。来京亦多处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脉体手术等疗法,皆毫无效果。又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证有增无减,并告之:“伤色太甚,虚不受补。”颇感精神痛苦,以至绝望。计返故里等死,后听别人介绍,到胡老这里最后一试。现在症状:喘闷,胸腹胀满,昼轻夜重,晚上哮喘发作,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据证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大黄二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5月3曰:上药服第二剂后。症状减轻.服第三剂时.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满、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西药氨茶碱等,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病情,两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按:本患者为支气管哮喘,三年来用中西药及手术治疗无效,关键是辨证不确,实用补治,方不对证,致使病长久不愈。初诊时证的特点:胸胁满闷.心中悸烦,汗出口干.大便秘结等,为少阳阳明合病证。发病既不为外感所诱发,又无痰饮证候,尤其昼轻夜重.多属瘀血为害。综合以上分析,为大柴胡合桂枝茯令丸加生石膏汤方证,故于两解二阳合病,兼以驱瘀活血,因方药对证,故服之而收捷效。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本患者为瘀血实邪所致的哮喘,治疗应急速攻逐瘀血里实之邪,故用大黄、枳实、桃仁等峻厉之药,而以大枣、甘草、茯苓.生姜等常药和之。故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治疗瘀血里实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之哮喘。其攻邪速捷.但不伤正。临床屡用此方药皆不用麻黄,而治疗哮喘屡见显效。

    病例2,王某,女,62岁病案号18161。

    初诊日期1979年5月4曰:肺炎后患咳喘已10余年,每秋冬发作,春夏缓解,但本次自去年冬发至今未缓解,上月底感冒后。哮喘加重。现在症状:哮喘甚,夜不得平卧,喉中痰鸣.伴咳嗽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泄,日二三行,舌苔白微腻,脉弦细,两肺满哮鸣音,左肺散在湿罗音。据证与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三钱,麻黄三钱,桑白皮三钱,生姜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子三钱.款冬花三钱,紫菀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喘平.咳嗽吐白痰仍多,左肺偶闻干鸣音,未闻湿罗音。上方继服。7月17日随诊,仅有胸闷、吐少量白痰。

    按:本例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症久,但来诊时外邪明显,主症为喉中痰鸣,咳嗽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证属外邪内饮无疑.法宜发汗解表.除痰平喘,因多痰喉中嘶鸣,为射干麻黄汤方证,加减与之,故用之则验。

    病例3 , 田某,女,20岁,本院学生,住院病案号129。

    初诊日期1959午1月15曰:哮喘、咳嗽5天。自1956年冬受风寒后,常发作哮喘、咳嗽,本次发作重而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已服中药三剂未见效而请会诊。现在症状:哮喘咳嗽,端坐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住病房楼三层,在一层即能闻其声,哮喘多由一阵咳嗽后加重,自感胸闷憋气,呼气易而吸气难,声音嘶哑,咳嗽吐白泡沫痰,鼻塞流清涕,喷嚏,胃口不好,厌食油腻,大便于少.膝肘关节痛,舌苔薄黄,脉细数,两肺满哮鸣音。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三方合方治之: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酒军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三钱,麻黄三钱,葛根三钱.杏仁三钱,桂枝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1月16曰:上药服一剂.哮喘平,声嘶哑也减.仍感胸闷气憋,咳吐白痰。易医开方:旋覆花三钱,苏子三钱,半夏二钱,橘红一钱,杏仁三钱,紫菀二钱,桑白皮三钱,炙甘草一钱。

    三诊1月17曰:哮喘又作,喉中痰鸣,咳嗽吐白泡沫痰,声音嘶哑,自觉胸胁痛疼,喉中发紧.舌苔薄黄,脉小数。证仍届太阳阳明合病未解.与大柴胡合大青龙汤加减:柴胡四钱,枳实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石膏一两半,山栀三钱.厚朴三钱。

    四诊1月21曰:上药服三剂,喘平。昨天感受风寒,今早又感喉部发紧,轻度作喘,咳嗽吐白痰,两下肢起荨麻疹作痒,小便短赤,大便干,纳差.舌苔薄黄腻,脉细数。刻下外邪盛,里热轻,故重在解表化饮,佐清里热,与小青龙汤加生石膏:麻黄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半夏三钱,细辛二钱,炮姜二钱,五味子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石膏一两半。

    五诊1月22曰:上药服一剂,唼喘皆平。改专方治荨麻疹,调理胃口,两日出院。

    按:此患者始终有里实证,治疗只宣其肺.必引里邪上犯于肺加重喘逆。即使注意到泻里实,但用何种方药合适.还要进一步分辨。同时因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变证、兼证,对此也必须选用相对应的方药,才能使药到病除,克期不衍。分析本例,初见哮喘、胸满、不能平卧、大便干少等,此为里实热证。鼻塞声嘶、关节痛疼等为外寒在表,属太阳阳明合病,为大柴胡汤、大青龙汤、葛根汤三方合方的适应证,故用一剂,哮即平。二诊时,他医开方,虽用宣肺化痰平喘之剂,因未治其里实.故哮喘发作又重。三诊时.虽仍有外寒,但因关节痛疼等症已不明显,而以咳喘吐痰等痰饮证及里实证明显,为大柴胡合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故加减服用三剂又使喘平。四诊时,因新受风寒,尚挟里热。为小青龙汤加生石膏的适应证,故进一剂哮即平。从其治疗兼证来看,三次处方都有兼治表证的方药,但有关节痛者。合用葛根汤:无关节痛而痰饮盛者合用大青龙汤加厚朴:有小便不利者,用小青龙汤。总之,治疗哮喘.表现的证不同.所用方药也就不同,方证对应,是见效的关键。由此也说明:进行辨证论治时。如能继承、掌握前人对方证的研究经验,再根据病人证的特点,选一相对应的方药,不但能确保疗效,而且能加深对方证的认识及对中医理论的认识。

  病例4,许某,女30岁,住院病案号3965。

  初诊日期1964年6月29曰:咳喘气短已10余年,每至冬季病剧。近两年来因爱人病故,心情不好,发病加重.曾两次吐衄。今年春节后病情逐渐加重.至今未曾缓解,于今年5月26日住院治疗.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经治疗一个多月,前后用苏子降气汤合定喘汤、麻杏石甘汤、桑杏汤等加减治疗皆不效。自6月19日至6月29日加服蛤蚧尾一对、西洋参60多克,病情越来越重,因要求请胡老会诊。现在症状:喘息抬肩,心悸气短,汗出淋漓。因咳喘而不能平卧.吐白泡沫痰,时夹有黄痰,面部潮红,形体疲惫。难以行动,语言无力,饮食减少,二便尚调,时腰背痛疼,心情抑郁,时常泣下,舌苔白腻.脉细微数。此属二阳合病,为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方证.与: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l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枝,桃仁三钱,桂枝二钱,丹皮三钱,受甘草二钱,冬瓜子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会诊7月1日  上药服一剂,喘小平,汗大减,已能平卧。昨夜澈微冒风寒,晨起头痛,仍宗上方加减:上方去冬瓜子,加瓜蒌八钱。

    三会诊7月2曰:精神转佳,能慢步行走。自理生活,面部潮红之象略减,昨晚月经来潮.本次提前15日.量多色淡,无瘀血块,大便微溏.仍宗前法加减:柴胡四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地五钱,麦冬三钱。瓜萎一两,生石膏二两。

四会诊7月4曰:病情渐平稳,纳食稍香,喉中微有痰鸣,胸中时痛热。舌苔薄黄腻根厚,脉细滑,仍宗前法加减:柴胡四钱,白芍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枳实三钱,麦冬四钱,瓜萎两。大黄二钱.炙甘草二钱.竹茹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生牡蛎八钱,生石膏二两。

    五会诊7月11曰:病情稳定.夜得安眠.纳食亦增.唯每早微喘、气短,继以上方加减,回家调养。

按:此哮喘病人,正气虚衰确实存在,但因同时有里实和外感表证,前医未先解表和治里实.而反用人参、蛤蚧先补其虚,故使哮喘越来越重,以至太汗淋漓,卧床不起。表里皆实反补其里,犹如开门揖寇,正如徐灵胎所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初会诊时,表证已渐消,而以里有痰热挟瘀血为主,为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的适应证,故进一剂而喘小平。大汗亦减。三会诊时,里实去其大半,因大汗伤津、伤血,致使月经前期色淡,故加入生地、麦冬养血清热。此时扶正也不能忘祛邪。由此可知,哮喘有邪实者,务必先予驱邪为要。

    病例5,王某,53岁,中学教师,病案号11188。

    初诊日期1978年11月24曰:哮喘3年。1976年夏天因闻敌敌畏后患哮喘。伴咳嗽吐白痰,经治疗两个多月缓解。今年8月地上撒了大量敌敌畏又引发哮喘。曾两次住院治疗,用抗生索、激索等,症状暂时缓解,但出院后不久又发如初。常服西药朴尔敏、氨茶碱等,效果不理想。又服中药汤剂及胎盘、黄芩、紫花杜鹃片等,效果也不明显。现在症状:哮喘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咳嗽吐白痰,量多,咳嗽则遗尿.口苦咽干,思饮,心下满闷,每天服紫花杜鹃九片、三片氨茶碱,晚上可以平卧,大便如常,舌苔白根厚腻,脉沉细弦,右寸浮。心律齐,心率96次/分,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末梢血象检查:自血球10400/立方毫米,嗜酸细胞l122/立方毫米,两肺满哮鸣音,西医诊晰: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辩证:痰热挟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枳实三钱,石韦五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半。生姜三钱,桂枝二钱.桃仁三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丹皮三钱。

    二诊11月28曰:服第一剂咳嗽减轻,服第二剂痰消尽,遗尿已,喘已不明显。上二层楼亦不感喘,但每天仍服氨茶碱三片。心下满消,仍口苦咽干,思饮,身冷,纳差,大便日2~4行,舌苔白,脉弦细,右寸浮。坐位听诊:两肺未闻哮鸣音,卧位可闻哮鸣音。血150/100毫米汞柱,末梢血象检查:白血球7800/立方毫米,嗜酸性白血球440/立方毫米。上方加焦三仙各三钱。

    三诊12月8曰:喘平,大便日3~4行,上四层楼不感喘,但昨天又感胸闷,早起口苦,舌苔白腻根厚,脉弦细。卧位听诊两肺散在哮鸣音。皿压150/100毫米汞柱。上方去大黄。加熟军二钱。

    四诊1979年4月12 曰:追访患者,自觉良好,与学生一起跑步也不喘,两肺听诊(一),卧位也未闻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血压140/100毫米汞柱,血象检查:白血球770/立方毫米,嗜酸性白血球154/立方毫米。

    按:一般认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约半数有轻度或中度嗜酸性白血球升高,其升高可反映人体的过敏状态,本患者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前医试图从中西医结合抗过敏(用朴尔敏、黄芩、胎盘等)治疗未见效,而胡老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收捷效,不但喘平,且见嗜酸性白血球恢复正常。因此,可以说该方药有抗过敏作用。但应说明的是,这一疗效的取得,是建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的,是方证对应的结果。据此,可以认为,在治疗哮喘上,中医的辩证施治,方证对应,目前确比西医的脱敏疗法及其他疗法有优越之处。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时,有必要重视辨方证,以利于疗效的提高和中西医理论的阐明及发展。

    病例6,唐某.女40岁,病案号81486。

    初诊日期1980年3月11曰:自去年3月出现哮喘,经服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曾按三阳合病与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38剂不效。近期症状: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精神不佳。思睡,背恶寒,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沉。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芝麻、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查:全血比粘度6.25Mpa.s血浆比粘度1.98,全血还原粘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红细胞压积47%。免疫球蛋白检查:LgG1.24g/,IgA1.10g/L,IgM1.38g/L。血乙酰胆碱44.9Pg%。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少阴表寒挟饮。治以温阳强壮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钱,制附子二钱.细辛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轻,渐增加附子用量至四钱,经服两月,喘平。复查血流变学:全血比粘度4.86mPa、s,血浆比粘度1.94,垒血还原牯度9.74,红细胞电泳15.03/S,红细胞压积40%。免疫球蛋白:IgG2.34g/L,IgA0.99g/L,IgM2.1lg/L。血乙酰胆碱63.60Pg%,经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是虚寒性哮喘,前医因辨证不仔细而误认为三阳合病,故服了38剂汤药而不见效。患者长期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可知病在表。但有背恶寒、精神不佳、白天思睡,当知表不属太阳而应属少阴。又据脉沉弦细、喉中痰鸣、咳嗽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等,当判定为少阴挟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证,故谨守病机,治疗两月而喘告愈。

    俗有“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之说,是说哮喘病难治。但是中医各代仁人志士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知难而上,不断总结治疗经验,使一个个哮喘难证不断被攻克。这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中医治疗哮喘是前人几代、几十代、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胡老正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生不辍。从以上六个病例可看出,治疗哮喘所用方药都是经方,用古方治今病疗效卓著。这里说明.在继承前人经验上,胡老的功夫深,在临床实践上胡老的功夫更深。从病例6还可以看到。临床辩证必须仔细,稍有疏漏.则功溃在即。本是少阴病,判为三阳病,治疗时不可能收效,服38剂药不见效,服50剂药也不会见效,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是也。而辨证、辨方证正确后,服三剂即见显效。这里也说明,哮喘症状复杂多变,因之治疗不易,但仍是有方药可医的,只是治疗时不能用一方一药,其治疗有效与否,取决于辨证准确与否,更取决于辨方证的准确与否。也可知,胡老认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胡老首先在中医界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决非虚言.而是一生心血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