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罗荣桓一年建设189个独立团,为何东野不爱用俘虏兵?

 数字人生6688 2022-08-18 发布于山东

东野的建立

在解放战争中,一直在东北血战的东北野战军,在我军的各支野战军里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队--他们征兵时,并不喜欢用俘虏的国民党兵。更惊人的是,罗荣桓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一年建设出189个独立团

为何说这一情况十分特殊?其实从其他几支野战军的经历来看,来自国民党俘虏兵往往是用于补充兵力的重要来源,尤其在解放战争前期,我军处于兵力短缺的不利状态之下。

1946年,解放军总兵力仅有150万人左右,而国民党军足足有430万兵力。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不从国民党军的俘虏补充兵力,恐怕兵力很快就要消耗殆尽了。

在东北,东野的不利情况甚至更加恶劣。蒋介石并未完全的庸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认为东北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因此直接派出了国军名将杜聿明,带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美械部队直接赶赴东北,扩张自己在东北的势力。

而东野的前身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日的东北抗联,由于东北抗联长期在日占区作战,因此力量的发展遭到了日军的全力围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总兵力都不到20万人

幸运的是,毛主席果断判断出了东北对全国解放的重要性,因此我党从八路军、新四军抽调精干力量,赶赴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后来它被称作东北野战军

只不过,由于底子比较薄弱的缘故,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尽管发展到了40万之众,但在国民党50万拥有美械的精锐大军相比,显然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上,都处于劣势。就在此时,后来成为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恒站了出来。

罗荣恒的策略

罗荣恒在解放战争之前,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负责山东地区抗日活动的统筹发展。抗日胜利后,他成为了被调往东北的高级干部,而组织上看中的就是他出色的后勤能力与建设能力。

来到东北后,罗荣恒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东北部队兵力不足的问题,此时有不少人提议,我军可以在作战中不断俘虏国民党军,然后把这些国民党军吸收到我军的建制里,化为己用。但罗荣恒认为,东北方面的情况十分特殊,如果用这种办法,恐怕是弊多利少

原来,这些国民党的俘虏虽然不需要经过多余的军事训练,编入部队即可投入战场,但他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战斗意志过差。作为降兵,这些部队的大部分人都只能打一打有很大概率获胜的战斗,一旦作战变成了险仗、硬仗,这些国民党降兵就立马不成纪律了。

如果把这样的降兵编入我军的部署,往小了说,会拖累我军的攻势,作战不力;往大了说,甚至会在关键的战役中望风而逃,直接扰乱我军的军事部署,造成全盘皆输的后果。东北部队的力量本就远逊色于国民党的美械部队,容不得任何差错

在罗荣恒心里,最理想的兵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从农村直接招募来的年轻人。他们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摸过枪,但是论战斗意志,十个国民党兵也比不上一个曾经饱受压迫的农村青年。

出色的军队建设

只不过,从农村招募新兵固然有很大的优点,但东北的局面已经十分窘迫。在1946年,杜聿明已经突破了铁岭、抚顺、本溪等军事重镇,东野已经险些被赶到了苏联的国界之内,退路所剩无几。因此,罗荣恒必须找到最快的军队建设方法。

此时,罗荣恒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先是让东北局立刻组织12000名干部下乡,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将农民从土地上获得解放,从而拥有了足够的兵源。

随后,罗荣恒从各部队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将他们作为新部队的骨干,而新兵则和老兵以5比1的比例混合起来,让老兵带新兵,尽快掌握军事基本技能。罗荣恒规定,新兵主要学习射击,投弹,刺杀和爆破四大技术,大大简化了军事训练科目,加速了军队建设。

此外,林彪总结出的三三制冲锋也成为了东野各部队的必修课,这种灵活的轻步兵战术大大减少了我军伤亡,从而有机会为各部队输送许多有战场经验的老兵。

经过短短一年的建设,罗荣恒在1947年的时候,已经组建了189个独立团,共计42万人的兵力。这些兵力有力地补充了东野的兵力消耗,同时让东野规模迅速扩张到百万之众,在东北形成了力量扭转。

而且,这些新招募的战士大多来源于曾经被压迫的农民,作战十分勇猛,绝不会出现国民党兵轻易投降的丑态。凭借着这支英武之师,林彪最终在1948年底的辽沈战役中,一举歼灭国民党军56万人,完全解放了东北各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吹响了前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