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学套路

 学院2009 2022-08-18 发布于北京

原创 齐美掌柜 齐美小铺 2018-09-20 12:31

任何人的一生就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高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问题相关概念的哲学解释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大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相关概念的哲学解释——问题、问题的结构、定义问题、分析问题、问题的解、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介绍这些概念?因为小编接触过很多人,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都是模糊的,以至于不能准确地定义问题,进而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限制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一种差距,是存在于“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1.2 问题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在广义空间中,单一的问题表现为“两端结构”,这两端分别是问题所指的“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 两端不重合,之间有“差距”。然而单一的问题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和其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众多问题,在逻辑空间中呈现为树状结构。

图片

图片

1.3 什么是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一方面要对单一问题的 “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量化的表述,明确其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找到所有相关联的问题,逐一进行定义。

1.4 什么是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理清相关联的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结构或逻辑关系,进而确定根本问题。所谓根本问题,就是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中,引发了其他大多数问题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解决了根本问题,其他的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在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中,根本问题可能不止一个。

1.5 什么是问题的解

问题的解是一条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可以从问题的“当前状态”到达其“期望状态”,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解。

图片

1.6 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是沿着问题的某一个解,使“当前状态”向“期望状态”转移。判断问题是否被解决的标准是:“当前状态”是否达到了先前预期的“期望状态”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思维方法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可划分为6个环节:定义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分析解并选择最好的解、规划未来的行动并实施、判断问题是否被解决。各环节之间,不是单纯的顺序执行的关系,而是存在反馈和循环。

图片

2.1 定义问题的方法见上文1.3节。

2.2 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定义问题”的环节中,含有“分析问题”的成分,比如:根据“终端问题”,寻找相关的“中间问题”和“根本问题”;在“分析问题”的环节中,也有“定义问题”的成分,比如:对“分析问题”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定义。“定义问题”环节与“分析问题”环节,既相互包融,又相互促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要在这两个环节中反复多次,直到对所有的“终端问题”、“中间问题”、“根本问题”都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并明确了各个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有:

1) 流程分析法——对问题所在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进一步确认导致问题发生的环节,将整体流程的问题归结为流程中某一环节的问题; 

2) “当前实现树”分析法——“当前实现树(如图 5 所示)”是约束理论中的标准思维过程,它从多个“不满意结果(往往是终端问题)”出发,向下寻找原因,最终找出导致大部分“不满意结果”发生的“根原因(即根本问题)” ;

图片

3) “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如图 6 所示)”是一种故障分析工具,他是从某一具体的故障事件 (即终端问题)出发,向下搜索原因,用逻辑符号(逻辑门)将“顶事件”、“中间事件”和“底事件”连接起来,最终确定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多个“底事件(根本问题)”;此外,利用故障树方法,还可以确定各个“底事件”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概率。

图片

2.3 找出问题的解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针对根本问题,能化解其制约因素的途径,就是问题的解。

面对较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或者使用TRIZ创新理论中的“冲突分析法”、“物质-场分析法”和“功能-效应分析法”,参考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各种效应的原理解,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2.4分析解并选出最好的解 

问题的解是多样的。在探索问题的解的过程中,要反复问自己,当前的解是不是最优的,还有没有很好的解。要从可行性、实施的难易程度、预计取得的效果及经济性等多个方面,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个可能的解,逐一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择最好的解。

2.5 规划未来的行动并加以实施 

将“最好的解”具体化,形成详实的行动计划——确定适合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组织团队予以实施。

可以用来规划未来行动的工具是约束理论中的2种逻辑图表——“必备树”和“转变树”。 “必备树(如图 7 所示)”,是将最终的目标,转化为一系列中间目标,用图表的形式,按实际的逻辑关系,对各个中间目标、最终目标以及从下层目标向相邻的上层目标移动的障碍进行详细标注。 

图片

“转变树(如图 8 所示)”,是将“必备树”中的“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作为自下而上的一系列 “期望的结果”;每一个“期望的结果”都有一个“需求”,当“需求”满足时,该“期望的结果”就得以实现;而基于特定的“事实”,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可以满足某一“期望的结果”的“需求”。“转变树”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将连续的“期望结果”与随后的“措施”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期望的结果”,直到实现最终目标。

图片

3.6  判断问题是否解决 

针对先前定义的“终端问题”进行判断,看“当前状态”是否已“移动”到“期望状态”,若是,则该问题已被解决,这时应积极发现新的问题,再次进入问题解决过程,不断实施改进;若否,则需重新分析问题、产生解,或重新定义问题,重复问题解决过程。如图 4 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