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市,莲湖区,鼓楼:文武盛地 声闻天下

 东海若水斋 2022-08-18 发布于河北

西安鼓楼是目前全国所存规模最大的鼓楼,它位于西安城内北院门街南端、西大街北侧,东与钟楼相望,相距约半里;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距今已640多年。自建成,鼓楼一直肩负着为西安城司辰报时的重任,日落时击鼓起更关闭城门,日出前击鼓亮更开启城门,直至清末,故称“暮鼓”。

西安鼓楼

唐朝起就在此击鼓

明嘉靖年间的《西安城图》显示,那时候的鼓楼附近是“衙门”集中的区域,今鼓楼所在的位置,在唐朝是最高行政首府尚书省的正门所在地。尚书省和六部击鼓司辰,提醒官员上朝退朝。李好文《长安志图》中显示元朝时的西安城也有鼓楼,名为敬时楼。明朝新建鼓楼,地址依然选在敬时楼的遗址。

鼓楼北面“声闻于天”匾额与券洞

建成后成为登高远望的佳处

鼓楼单座独立,基座为长方形,东西长52米,南北宽37米,座高9米,用石条青砖砌筑而成,占地1924平方米。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式门,与西大街和北院门街一线笔直贯通。

鼓楼主体建筑立于基座的中心,为梁架式木质楼阁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设有回廊。楼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花团锦簇。由登台的踏步可上至台基的平面,一层楼的西侧由木梯可登至二层。楼的结构精巧而稳重,是难得的明初建筑佳作。

鼓楼建成后,由地平至楼顶高34米,是古时西安城的高大地标建筑之一,鼓楼因此也成为人们登高远望的佳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及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先后修葺,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文武盛地”匾额

两块鼓楼牌匾

鼓楼檐下挂有巨大匾额,南额牌匾“文武盛地”,意境雄阔,吐纳古都千年风云萦绕于笔端。北匾“声闻于天”,取典于《诗经》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声闻于天”匾额

乾隆五年鼓楼重修后,乾隆皇帝御书“文武盛地”四字匾额以赐,由陕西巡抚张楷金字大书摹写,悬于鼓楼南檐下;咸宁学生李久宽又写“声闻于天”四大字,悬于北檐下。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大木匾。八个大字均为贴金凸体。

中国现存最大的鼓——闻天鼓

再现“声闻于天”

1996年,西安市政府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该鼓声音宏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鼓。

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部门在鼓楼举行“中国鼓文化展演”活动。数年筹备,从全国各地复制了83件各类鼓的精品,包括距今4400多年的鼍[tuó]鼓、已经流失日本的双鸟饕餮纹铜足鼓,以及兰州太平鼓、翼城花鼓、瑶族长鼓、朝鲜族长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鼓。与此同时,西安钟鼓楼保管所还制作了24面节气大鼓。展演当天,83件中国鼓类精品同时擂响,重现西安鼓楼“声闻于天”的盛景。

西安市政府从全国各地复制的各类鼓的精品

西安鼓楼,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的天灾关中大地震中依然耸立,又连逢兵祸,见证了朝代更迭时的战乱纷争,后躲过了抗战时期日机的狂轰滥炸。如今,它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成为历史学家、建筑学家探究挖掘的古迹文物,国内外游客叹为观止的建筑名胜。

来源:西安市莲湖区融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