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医游学录(2)原创 Dr陈亮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九思谈医记 2020-02-11 00:00


图片


今天看这篇文章,还是有些想法变化了。今是昨非的感觉。所以也一起修正过来。读经典,跟明师,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捷径,而不是今天拜师,写个拜师贴,或者弄个中医世家的名头,然后就中医很厉害。





最近整理了很多一手资料,有跟诊的录音,还有病历,后来发现网络上很多,其实有心找的话,很容易,知识的东西都是很容易被共享的,或者付出很少的费用就可以获得别人多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所以说知识也是廉价的,但是能够用了,却可以活人无数,所以知识也是无价的。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学术思想也会有相左的情况,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以前写过一文《为什么不同医生开出处方不同?》,所以在老师的选择上,不求多,也不能贪多,只能够有选择的跟诊若干个。到了后面,可以老师多多益善,除了现场的跟诊,其实学习书本的经验也是非常好的跟师方法。比如我用陈瑞春老师的经验治疗胁肋痛,用黄煌老师的经验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用陈潮祖老师的方法治疗口苦,用伍炳彩老师的方法治疗舌苔白厚腻又发热又怕冷的病人。有些老师已经仙逝,有些老师素未谋面,但是都通过书本跨国时空给我启发。




希望单纯跟诊或者学习一两次就能学会到8分或者9分,不现实,不奢望,只能够慢慢来,万丈高楼平地起,也要看基础。




每次的学习和思考,如果能够学习到1分,2分或者在课堂和看病过程中,能够有若干个闪光点,能够碰撞出思维或者收获,甚至病患交流技巧或者预后的说法,沟通的方式,都是收获。


图片


数量很重要,纵深很关键,思维的思考深度,要基础,但是也需要看到前景。先把数量弄上去,每次再慢慢反刍。工作室的朋友都还不错,有很多和姚梅龄老师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明白的可以存疑,可以咨询。




去年跟诊过几次刘老师,思维开阔很大,当时还担心以后有没有机会再来,这次再来,看后面自己能够学到几分了。这次取经,相当于获得一些目录,内容的详细还是需要自己回家慢慢看。




中医的东西,虽然不能够说刻意强调悟性,但是很多内容的确和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思维交通能力有关系,有人一点就通,有人一点再点,要有客观认识。




中医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来思考。同时也认识到,中医的学好与坏,和思维品质优劣基本可以成正比。




这里看的病种很多,很杂,问诊很细,内妇儿科都有,患者随访,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


=====================


图片


-end-


陈医生推荐你看近期文章:


👉《庸医买书医庸》


👉《我的医路十年(修订版)》


👉《烧起中医这把火6.0》


========================




用药遵医嘱,求医请就近,急症到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