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云翱:​通扬运河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初论

 冬可燃冰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通扬运河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初论

贺云翱

图片

这是笔者在2018年12月15日参加“通扬运河南通段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图片
图片

“通扬运河”是指扬州与南通之间的一条重要人工运河。它的历史可以分四个时期,第一期,西汉至南北朝期;第二期隋代至唐代期;第三期,五代至清民国期;第四期,新中国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新通扬运河开挖之后迄今期。“通扬运河”在当代已经被纳入到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段”规划之中。

图片

讲“通扬运河”的历史首先要涉及到江淮之间的大运河,就是古“邗沟”,目前它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是大运河最关键的一段。邗沟是由春秋时代的吴国于公元前486年所开掘,它的南端在邗城(今扬州),北端在末口(今淮安),连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吴王夫差开掘“邗沟”后过了大概330年左右,有西汉的刘濞在广陵(今扬州)做吴王时,开掘了以连接广陵与海陵(今泰州)的江淮运河最重要的支线运河——古运盐河,又称“茱萸沟”,历史上也有人称之为“邗沟”或者“东邗沟”,但是这个作为大运河支流的“邗沟”要和吴王夫差开掘的大运河干流的“邗沟”区分开。古运盐河的开凿开启了“通扬运河”的第一阶段的历史。

古“运盐河”西起广陵的茱萸湾,接通邗沟,东达海陵仓及如皋磻溪,西汉早期的如皋磻溪位于滨海地带,运盐河连通了海洋和当时的大运河就是“邗沟”,目的是取海盐和渔业之利。当然,其主要功能是运盐的水上通道,所以称之为“运盐河”。

吴王刘濞之后又过了740年左右,到隋代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开掘“山阳渎”。“山阳渎”南起江都(今扬州)茱萸湾东北(今湾头镇),向东往宜陵折而北,经射阳湖而达今淮安末口,其实主要还是利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掘的“邗沟”故道。西汉吴王刘濞开掘的古运盐河的西端与隋文帝开掘的新的江淮运河河道应该还是相互连通的。又大概过了18年左右,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通了全长50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成就了这位帝王的千古伟业,影响迄今。

图片

大约与此同时,隋炀帝还将汉代吴王刘濞开掘的古运盐河进行了疏浚和开掘延伸,就是把古代运盐河的东端从如皋磻溪延伸到了“掘港”,即今如东主城区的掘港镇。新开掘延伸的河段,唐代入华求法的日本高僧圆仁在其名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称之为“掘沟”。这样,通扬运河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就开始了。“掘港”应该是由“掘沟”而得名的滨海盐场及港口型村镇。

到了五代、北宋时期,随着南通一带的成陆和开发建设,古“运盐河”又一次向滨海地带延伸,一直到达南通乃至海门等地,与通往各盐场的沿海“串场河”相连通,从此通扬运河开始了以南通为中心的文化建构历程,这个时期的高峰是在明清,盐运事业是它的核心,这个时期扬州、泰州、南通及沿线中小城市发展都和它相关。有专家认为,通扬运河的东端是今南通市区的“猫儿桥”。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简单。当然,由此最终形成了整个古“通扬运河”。不过,在1909年前,人们还是称它“运盐河”。这是“通扬运河”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1958年,对老通扬运河部分河段进行整治和局部改造,又新开了部分河段,成为今日的通“海”连“运”的新“通扬运河”。这是通扬运河的第四个历史时期。

我们一直强调“通扬运河”是今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基立于对它拥有的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的科学认知之上。下面我分别谈四点想法:

第一,古运盐河早在1500多年前已经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的意义一般多强调它作为南北向的人工运河,连通了东西向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自然河流,从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连通的水运大网络。其实,大运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连通海洋与内陆河道,沟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通滨海区域资源与内陆消费需求,连通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而古“运盐河”恰恰具备这个功能。《史记·刘濞传》说,吴王刘濞当时在广陵招抚百姓,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吴地得以富裕。《汉书·枚乘传》也讲到,“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可以说,在西汉时代,“海陵之仓”因为运盐河已经名满天下。此后的隋代、唐代、宋代、明清时代无不如此,有关史料不一一例举。

图片

第二,古运盐河即今天的通扬运河哺育了扬子江北岸城市群。长江北岸一线的城市,包括泰州、海安、如皋、如东、南通等,甚至扬州,没有大运河及通海连运的古运盐河的支撑,没有沿海盐业、渔业的支撑,就没有这些城市的诞生或持续发展,也没有明清扬州的繁华。泰州在公元前330年称海阳,并不是一个重要城市,就是因为后来西汉吴王刘濞开运盐河,置“海陵仓”,海陵的地位就不断上升,到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正式设立海陵县,到南唐时期升立为泰州。古运盐河是促成古代泰州区域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泰州城市得以成长的重要因素。再有如皋,更是吴王刘濞开掘的古运盐河催生的城市;如东是隋炀帝开掘的“掘沟”运河直接的产物;五代开始的南通(古代先后为静海、通州)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沟通,主要也是通过运盐河,清代《通州直隶州志》卷一引《文献通考》说:通州,本唐盐亭场,南唐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升静海军,寻改通州,分领静海、海门二县。直到晚清至民国,张謇先生发展南通的现代化事业,还是离不开这条运河,张謇先生的工业事业的起点——唐闸,就位于通扬运河的滨河地带,张謇先生当时还以唐闸为基地,最早开通了通扬运河的轮船运输业务。可见古运盐河从古至今都是哺育这一地带城市群包括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第三,古运盐河是国家开发苏中平原沿海地带资源、保护沿海安全的重要通道。古运盐河在如皋附近连通了“串场河”。清《如皋县志》说“串场河从运盐河立发桥进口,贯通丰利、马塘、掘港三场,出丁堰闸,乃汇于盐运河,为通州分司诸场运盐出口之总路”。唐宋人在运盐河东端联通串场河一线筑“捍海堰”即范公堤,既保护了农田,也保护了盐场,还保护了运盐河一线的安全。从“运盐河”和“串场河”的关系来看,运盐河真正推动了江淮之间沿海渔盐业、渔业、盐场以及因盐业而兴起的大量城镇、聚落的兴起和发展。

古运盐河在沿海国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及大量的明清地方志、碑刻等资料上,可以发现诸多的资料。比如唐代设立的“掘港镇”、“守捉”,明清时代的“东营”等军事机构,都是为了保卫沿海地区的安全。

图片

第四,古运盐河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我们在承担江苏省文物局委托的江苏海上丝路遗产调研时,于南通如东掘港考古发现了唐代日本第19次遣唐使在这个地方住了15天的著名遗址——唐宋时代的国清寺遗址。这批遣唐使后来是从国清寺-掘沟-如皋-海陵到达扬州,再从扬州去首都长安的。在整个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详细阅读了古代的“掘沟”、运盐河包括现代的“通扬运河”的有关资料,发现古运盐河在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含了如东、如皋、海陵、扬州等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总之,通扬运河在大运河文化带体系中拥有的多方面的独特地位,值得进一步加以发掘和研究。

我对“通扬运河”南通段建设的建议是:

第一,加强调研,进一步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加强研究,比如这一河段究竟留下了哪些运河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有哪些全国性意义?如何复兴优秀的传统运河文化?至少目前我们在现有的建设规划项目中还没有看到充分的表达。

第二,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一部通扬运河文化带建设南通段的规划。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抓手、核心和动力,推动南通及南通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等,实现文旅与交通、水利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逐步予以实施。

第三,加强南通地区大运河文化带内涵的宣传。现在来看,宣传方面还不够。我刚刚参加了全国政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课题调研,专家们会经常谈到江苏大运河带上的多个城市,但没人提到南通,这说明南通在这方面的地位还没有凸显,宣传工作还要加强,在今天信息化时代更要重视这项工作。

图片

第四,要彰显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特有作用和地位,南通同时也要分享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价值。中国大运河作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曾经影响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国家统一的具有重大力量的政治河、经济河、文化河,它的价值是分布在整个运河沿线的,每一座运河城市都能分享它的整体价值,不仅仅是南通,在这方面应该有很大发展空间。为此,我建议在通扬运河核心城市之一的南通及在通扬运河南通段拥有深厚文化地位的地区建立“通扬运河博物馆”或“通扬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专门全面收藏、展示、推广及传承发展通扬运河文化的主题性文博场馆,将馆内展览与馆外文化遗产相结合,线下博物馆与线上博物馆相结合,并与中国大运河沿线的相关文博场馆形成联动关系,推动通扬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体系中的传播、交流和融汇,提升通扬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之,我们希望把南通、泰州等通扬运河城市融入江苏乃至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体系当中,把南通建成大运河文化带中连运、拥江、达海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名城。

谢谢同志们!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