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女生坐公交遭70岁老人猥亵,女孩录像取证:这次我不想沉默

 谢耳朵馆长 2022-08-18 发布于四川

2022年8月15日,一70岁大爷猥亵女孩的视频流出,事情发生在山东德州市一辆公交车上,女孩独自坐在位置上,大爷慢悠悠地走过来,故意坐到女孩身边,不断触碰女孩的胳膊、肋部、大腿。而女孩则勇敢地用手机拍视频取证。这位落魄的大爷逃跑后,女孩奋力追击,公交车司机也一同前往并报了警。我们必须得为这位女孩的勇气点赞,据悉,这名20多岁的女子小时候也遭猥亵过。“这次我不想沉默”。

在遭遇猥亵后,女孩冷静地拿手机取证,并报了警。这位大爷估计也是惯犯,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不过他没想到,这回没有遇上软柿子。最终,大爷喜提10天的“牢饭体验券”。为什么总有男性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而大多数时候 ,女生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只有两个反应,要么躲开,要么忍气吞声?真正勇于反抗的女孩很少,而视频中这个女孩,其实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避免更多的女性受害 ,给公众警醒,对于女孩的这种做法,网友们都回应:干得漂亮。

类似案例总容易让人联想到:受害者有罪论,罪犯欺负女孩,人们不去指责罪犯,却说是女孩自己的错,正是因为这样的论调,才一次次让罪犯为所欲为,滋生了犯罪的土壤,更是给了罪犯合理的理由“就是因为你穿这么少,我才那样,还不是怪你的穿着”等荒唐逻辑。我们都需要像这位女孩一样,学会主动反抗,既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这样的女孩,勇气十足,她们能打破束缚和歧视,让女性成为自己,坚持自己。

“怕麻烦”的国民集体潜意识说起中国人的心理,怕麻烦就是一种典型,国人总喜欢看麻烦,却不愿意去解决,喜欢看别人的麻烦,充当热闹群众,不愿意出手相助,原因就是怕麻烦。对于自己更是如此,在公共场合遭到猥亵,想着这么多人看着,怕麻烦,干脆就忍着吧。这种怕麻烦的心理, 就助长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怕麻烦,除了和国人的“隐忍”文化有关,也符合人的本性,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趋乐避苦。

不喜欢痛苦,只想快快乐乐。麻烦的事情需要我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心力去处理,让人烦躁郁闷,甚至是痛苦,所以,只要没有挑战到心理的极限,很多人都不愿意主动解决麻烦,如此逃避现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怕麻烦心理属于全能自恋的延伸,人都有自恋的一面,全能自恋这个词最早要追溯到婴儿时期,这个时候,父母给予无条件的爱,如果没有得到,婴幼儿期的全能自恋无法健康发展和成长,就会延伸到以后的岁月,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本能的开心快乐。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为麻烦而烦恼,痛苦,也会无视自己受到的剥削,选择沉默,殊不知正是沉默换来了人性最大的恶--恃强凌弱。

加之中国复杂多样的原生家庭问题,注定大部分人的全能自恋,很难得到健康和完善,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同样选择沉默的原因还有去个性化心理,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个体在群体中,会自觉降低责任感和责任心。这也是大多数罪犯 ,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的原因。而匿名性是去个性化的核心。

在群体中,罪犯没有明确的个人信息,就容易为所欲为,比如在校园暴力中,那些侵犯、猥亵女孩的校园分子,总是一些不知名的小混混,学校如果没有严厉禁止,点名点姓他们的罪责,他们就会一犯再犯。责任分散效应也会助长犯罪行为的发生,一个人在单独行动时,往往会遵循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力避免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可是在群体中,这种想法就会大大降低,人性的弱点会暴露得淋漓尽致,当一个责任落到群体身上,也会分散到每个个体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很容易逃避社会规范的谴责,以至于出现反社会行为,“法不责众”就是这样的道理,即使惩罚也是惩罚群体,而不会惩罚自己,产生了著名的责任分散效应。当每个受害者都选择沉默时,那么犯罪分子会越来越猖狂。责任分散效应,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我们可以规避掉很多麻烦,理所应当地停留在舒适区。坏事是,我们自觉性不够,由于群体的淹没,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蠢,甚至是丧失自我意识, 因为停留在舒适区,无论是面对我们遭遇到的麻烦,还是主动挑起来的麻烦,我们都不愿意主动去面对。

比如说,当一个人遭受到了校园暴力和外界的打击和伤害,如果他不愿意去面对,那他将来就有可能去伤害他人,缺乏自觉性,不愿意去承担责任。而那些有强烈攻击性的罪犯,就可以理所应当地具有冲动性、无约束性与破坏性,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所以,责任过度分散,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不是好事,害人又害己。让我们的权益遇到损害时,沉默不是最好的办法,要及时站出来,从长远角度来说,对自己绝对是一件好事,也可以以身作则,赢得他人的尊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