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农村,人们看重辈分,如果让你把小仔娃子叫爷,心里怎么想?

 关山听风 2022-08-18 发布于湖南

在农村,让现在年轻人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人们比较看重辈份,让你把小仔娃子叫爷,是常有的事。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事,你的心里怎么想?

传统农村宗族之间重辈分是普遍现象,按照辈分叫人,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

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哪怕让我把小仔娃子叫爷,心里也没有什么想法 。这就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按规矩办事。事实上,按照辈分,小仔娃子本来就是爷,当然得叫爷,不会因为年龄的差距而改变,也没有什么尴尬的。

农村人看重辈分,大多源于宗族观念。讲辈分,就得按照辈分叫人。

辈分的讲究,只能是同一个姓氏、家族。如此,在同姓氏居住的村庄,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相差了好几个辈分。有的人辈分高,但是年龄比较小,有的辈分高的人才牙牙学语,而辈分低的人已过古稀之年。

这在农村是常有的事。辈分低的人,按规矩应该叫辈分高为叔叔、爷爷等,有的辈分差距太大,不知怎么称呼,只好叫祖宗。这样,农村也就出现了“老人把小仔娃子叫爷”的现象。

农村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旧时,人们普遍结婚的年龄比较小,男的二十岁左右,女的十六七岁,且生育孩子又比较多,生育五六个子女是正常的事,有的还生到十来个。那时生活水平要低一些,每个小孩的间隔时间也就长一些,一般三岁到四岁。

那时,母亲和儿媳妇,或者女儿,同时生小孩是正常现象。比如,我一位朋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他母亲共生育了九个儿女,他是最后出生的儿子。有的地方俗称为老满、满崽、满房,有的地方称为小幺儿、幺房。他的大嫂共生育了四胎,其中一个侄女比他大五岁,一个侄子比他大两岁。

过去农村,亲侄子比叔叔年龄大,外甥比亲舅舅年龄大,都是正常现象。再说,旧时农村有钱人娶三妻四妾,也是拉大兄弟之间年龄差距的又一原因之一。

如此,三四代以后,同一辈分的家族男人,年龄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比如,一个家族的始祖(相对于支派始祖而言)有儿子五个,也就是农村习惯说的五房,一个儿子为一房。

假如该姓的字辈是流水字辈,或是三十代后才转宗(即到了最末一个字辈后,又从头开始按字辈取名)。数代或十多代以后,同辈分之间的年龄差距越拉越大。一般子孙后代辈分小的,都是长房或二房的后裔,而子孙辈分大的,一般是五房或四房的后裔。

同样的道理,五个儿子又养育儿子,他们的儿子中又有大儿子和小儿子,代代如此,每个儿子如此,如此反复。这样,长房的后代与幺房的后代,就会存在辈分差。这就是农村人常说的“幺门出长辈”,最小儿子后代的辈分,一般比他长兄和二兄的后代,辈分要大。

在一些姓氏大家族中,支派繁盛,有的就住一个村子,或住相邻的几个村子,地域上连成一片。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的家族,一般来说,五服内是很亲的房族,十服内是较亲的房族,家里有红白喜事都通来往。

在这样的家族中,有一些年龄大的人,与刚出生的人,相差一到两个辈分就很正常了,如此,就出现四五十岁的叫两三岁的小孩为爷爷,或者叔叔的情况。而一个大家族,辈分的差距就更大,有的差了五六辈,甚至更多。

事实上,家族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大部分人在家族内都是按照辈分来称呼,还有少数人不是很服气,他们认为凭什么我一大把年纪了,还要称呼一个小毛孩子为叔叔、叔公,心里确实不太畅快。但是,也暴露出现实中存在的“尊老爱幼”问题。

旧时,有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提倡尊老爱幼之风,又不违祖宗规矩,出台了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少年叔侄为弟兄”,就很好地解决了既尊老,又尊祖宗的问题。

“少年叔侄为弟兄”的做法,有些家族规定在五代以外,有些家族则规定在十代以外。

具体做法是,辈分大而年纪小,且年龄之间悬殊较大的,叫宗族中年纪大辈分小的人为兄长,不管相差几辈都是这样叫。

比如,同族之中,一个八岁的小孩,比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大两个字辈,按照家族规矩,八岁小孩子碰到八十岁老人,直呼其名,或者不主动与老人打招呼。但是,为了尊敬老人,小孩可以称呼老人为“某某(老人名字)哥”。而老人碰到小孩时,仍然要呼小孩为“某某(小孩子名字)爷”。

此种叫法,对小孩来说,是为尊重年长者,或者尊老;对老人来说是为了尊敬祖宗,不忘祖宗。如此一来,族中年纪小的和年纪大的各有各的叫法。

这种做法,通常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才这样称呼,但是,在祭祖的场合与祠堂内,就没有“少年叔侄为弟兄”之说了,严格按照辈分来称呼。

这种不成文的规矩,看似与古代礼制不合,实际上体现了古代礼制中尊老爱幼和尊祖,两者都未偏废。

当然,像这种情况,有的地方的家族没有这样的规矩,甚至认为这种做法不好,是“乱宗”,他们严格按照辈分来称呼。

还有的家族,辈分大而年龄小的,与年龄大辈分小的人碰面打招呼时,双方干脆直呼名字。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村过去的这些做法,各有各的道理。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通常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中达成共识,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被地方民众普遍认可的做法,就形成了地方习俗。

总之,以上所说的一些地方习俗,没有对错之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一些地方习俗,只要不是糟粕和陋俗,我们都应给予充分尊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