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种地,还是读书?问题根本不在这……

 书艺咀华 2022-08-19 发布于河南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华!

. 1 .

是种地打粮食重要,还是读书考大学重要?如果你是一个偏远山村的农民,一定会认为读书更重要。

“知识改变命运”,堪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成功的广告语,这句话重塑了当代农民的知识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笔者对此感受极深。

笔者出生于中部人口大省的某山村,之所以没用“偏远”,全得益于当地曾经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一个产煤大县,也是全国百强县,经济实力在全国370多个县级市和2800多个县级机构中还是可以的,教育水平也还可以。

. 2 .

90年代的农村,广泛流传着两种比较极端的知识观。

一种是认为“知识改变命运”,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威逼利诱也要强迫孩子读书。

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而这种父母多半是出于自己没什么知识、孩子又不好好上学的无奈,并非天然地认为读书无用。

所以,实际上,好好读书是大多数父母的共识。

尤其是生在中部人口大省,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那种对于学习改变命运的执念更深更重,那些应对高考拼命复习、以命相搏的残酷经历也成为多少学子的人生梦魇。不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

笔者当年高考接近600分,压线上了一个西部城市普通的211工程大学,跟同学们聊了高考成绩后,经过对比,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残酷……

村小出身,镇上初中,县城高中,一路走下来,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大学之前不知何为家教,视各种兴趣班为旁门左道,学业之外唯一的就是迷恋书法,当时还没有练字的基本条件,甚至把练字自由作为拼命考大学的一大精神支柱,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跨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关口。

. 3 .

那个西部城市,就是西安。

陕西人口3900万,西安人口1300万,今年高考人数31万,拥有西安交大、西工大、电子科大、农林科大、陕师大、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一众985、211高校,还有西外、西邮、西政、建筑科大等一批好大学,而且学费低、消费低,是人口大省莘莘学子的重要高考目的地。

对比而言,人口大省是陕西的2.5倍,省会人口1200多万,高考人数是陕西的4倍,却仅有1所211大学和1所双非重点高校。

当然,跟陕西的大学同学交流后得知,陕西也不容易。但想想陕西的不容易,也就更能体会人口大省的不容易了。

铺垫了这么多,现在,回到文章开首的那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广大考生即使明知千军万马同过独木桥,即使明知考上985、211的概率小之又小,即使明知命运如此不公,却仍然改不了当好“小镇做题家”的深刻执念。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命运抗争——这么说应该不算过分。

. 4 .

种地与读书矛盾吗?不矛盾。但11年前,有的人给出答案:读书不能耽误种地。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当年开发大学城的一众领导被上级追责,问题被央视曝光。

当然,这个事件不能简单理解,既然追责,必定是违反了当时的某些规定或政策,比如占用耕地。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种地多打粮,究竟靠什么?进而再思考:建设大学城,是否影响种地多打粮?

作为一个正经农民出身的人,笔者可以肯定,多打粮要靠耕地,但绝对不仅靠耕地。

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反复强调一个词“藏粮于技”,说明多打粮不仅要有土地,更要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袁老的高产水稻,就是一个生动实例。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生产力,还有相当大的解放空间。

怎么解放?很多人有不同看法。

有一种普遍的论调,说我国农业发展的局限,根本上是小农经济造成的,必须实行美国式的大农业、大农场才能发达起来。

真是这样吗?日本也是小农经济,且有大量山地,但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现代农业高度发达,值得我们反思。

前几天见到一位搞农业的教授,他说,近期准备去收点日本二手农机,用他的话说,日本二手农机都比我们的好用太多。

笔者开玩笑说,那不至于吧,我们连核武器、火箭卫星、航空母舰都搞出来了,农机算啥?

他说,那不一样。我明白他的意思,核武器是“大国重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举国之力造出来的,至于农业科技,还得靠市场和民间发挥作用。

可是,现在像袁隆平那样蹲在田间地头的教授太少。袁老解决了水稻种质问题,谁来解决农机问题呢?最终还要靠教育。

. 5 .

可见,种地多打粮跟建设大学城并不矛盾。

有了更多好的大学资源,才可能培养更多好的新农人、研发更多好的农业科技、培育更多好的种质资源,进而在一定的耕地上种出产量更大、质量更高的农作物。

所以,是种地,还是读书?这根本不是问题。毕竟,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如果书读不好,地也不可能种好。

当前的乡村振兴,统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既是目标,也是路径,讲得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很容易陷入死胡同。


比如产业振兴,各地都大搞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建民宿、搞餐饮,集中各种资金发展旅游产业,赚城市人的钱。

这个思路不能说不对,但实施起来,往往重建设、轻运营,同质化严重,一旦遇到疫情等变量,就迅速衰落,最后是砸了很多票子、赚了不少面子、火了一小阵子。

实践证明,这种玩法是难以持续的。

乡村产业振兴,首先应该是农业产业振兴,简单说,农村就是种地,至于种什么,因地制宜。

工作后去了不少地方,见了不少“乡村样板”,总体感觉不少美丽乡村确实大变样,但也感觉到这里面有不少泡沫,特别是疫情猛袭之下,一些曾经一度火热的乡村游骤然冷却了。

或许,不久的将来,乡村产业振兴终要从种种乱象和幻象中回归本质,依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发展高质量的农业产业。

 阅读更多👇

🔥除人教版插图,书法审美也正遭受扭曲

🔥王德峰:40岁还不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沙孟海:研学书法的秘诀是“穷源竟流”

🔥怀素《过钟帖》,狂草亦多理性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